資源簡介 部編八上歷史《全冊易錯易混知識點》八上易錯易混知識點易混點:1、近代史的開端是鴉片戰爭,近代化的開端是洋務運動。2、區分洋務運動“軍事”與“民用”企業。軍事: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近代第一個軍事工業)、江南制造總局(李鴻章、上海、近代規模最大軍事工業)、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福州、近代第一家新式造船廠);民用: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3、洋務運動企業非民族資本主義企業。4、《辛丑親約》(20世紀第一個不平等親約)中“辛丑”指的是簽訂條約的時間是1901年,不是1900年。條約中最能體現“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的條款是“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的標志性事件是《辛丑條約》的簽訂。5、火燒圓明園是英法聯軍而不是八國聯軍,時間是1860年不是1856年。但八國聯軍和英法聯軍都曾侵占過北京。6、新文化運動屬于思想上的近代化探索,近代化探索包括: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但中國近代化思想解放運動只包括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不包括洋務運動。7、戊戌變法中的“戊戌”指的是1898年,百日維新內容中最能體現這場改革性質的是“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維新變法運動失敗的標志是戊戌政變,而不是戊戌變法。8、洋務運動期間創辦京師同文館,戊戌變法期間開設京師大學堂。9、辛亥革命最大功績是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或推翻了清朝統治),而不是建立了資產階級共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易錯點:1、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書寫。2、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洋務派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雖然向西方學習,但他只是學習技術,沒有觸動封建制度,所以是一次封建性質的改良運動,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是其失敗的根源。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持續時間1840——1949,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是一個發展過程,《南京條約》簽訂僅僅是開始。最先破壞中國關稅自主權的條約是《南京條約》。4、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目的是鎮壓義和團運動,根本目的是維護和擴大在華利益。5、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或封建君主專制),不是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易考點:1、洋務運動期間企業相關圖片。2、洋務運動影響:引進了西方先進技術,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3、辛亥革命的影響。(政治、經濟、思想、生活習俗)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君主專制。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使得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思想上,辛亥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生活習俗上,辛亥革命促進了社會習俗的除舊布新。經濟上,促進民族資本主義漸漸發展。4、識看甲午中日戰爭形勢圖圖片,知道四場戰役。爆發—豐島海戰。黃海海戰,鄧世昌殉國。遼寧半島戰役,直取大連、旅順。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5、武昌起義形勢圖。易錯易混:1.北洋政府對內鎮壓革命,實行專制獨裁,對外依附帝國主義,屬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政府,而不是資產階級革命政府。2.改組國民黨的是宋教仁而不是孫中山。3.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與發展開始于洋務運動,因為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4.張謇創辦的民族企業不止大生紗廠,還有很多。張謇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創辦近代企業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后,不是在洋務運動時期。5.近代民族工業的特點是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以輕工業為主,并不是一個重工業企業都沒有;大部分民族工業分布在沿江、沿海一帶,也不代表內地沒有近代民族工業。6.1862年、地主階級洋務派創辦的京師同文館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學堂;資產階級維新派創辦的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7.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是《青年雜志》的創辦,不是(新青年》的創辦。(《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改名為《新青年》)8.在新文化運動中,“文學革命”口號的提出者是陳獨秀;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是胡適;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的是魯迅。9.新文化運動不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0.新文化運動屬于舊民主主義革命,是先進知識分子發起的,而不是無產階級領導的。11.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最主要的區別在于領導階級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是資產階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是無產階級易考點:一、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1.歷程(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2)初步發展: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國人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3)進一步發展: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各種實業團體紛紛涌現,人們競相投資設廠,海外華僑也歸國創業,掀起了發展實業的熱潮。(4)“短暫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面粉業。(5)曲折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再度受挫;隨著國民黨官僚資本的建立和擴張,民族工業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頑強地掙扎著。2.特征:發展道路艱難曲折;受三座大山的壓迫,發展水平整體落后;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地區分布也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二、辛亥革命后社會習俗的變化1.表現①剪發辮:強令男子剪掉辮子。②易服飾:旗袍、中山裝等具有民族風情的服裝受人青睞。③變禮節: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簡單的鞠躬、握手禮。④改稱呼: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代之以“先生”的稱呼。⑤廢纏足:勸禁女子纏足。2.特征:新舊并呈、多元發展。三、近代教育的發展1.歷程①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先后興辦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一批新式學校。②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創辦北洋西學堂,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③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創辦京師大學堂。④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通令興辦學堂,頒布各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2.影響:中國近代新式教育逐漸發展起來。3.新聞出版業的發展(1)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2)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四、新文化運動1.背景(1)政治:中華民國陷人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2)經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3)思想: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2.興起: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并發表《敬告青年》一文,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3.重要陣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學。4.口號: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口號。5.代表(1)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發表《敬告青年》;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推倒陳腐、雕琢、艱澀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2)魯迅: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新文學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號召人民起來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會。(3)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強調寫文章“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無病之呻吟”。內容: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7.評價(1)積極性: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2)局限性: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五、五四愛國運動1.直接原因(導火線):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時間、地點:1919年5月4日,北京。3.口號及要求:“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口號,要求嚴懲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4.經過5.結果:直接目標得到實現,迫使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也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6..性質: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7.意義: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在這次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展現了偉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運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8.五四精神:愛國主義、民主和科學,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追求真理,振興中華,反帝反封建(核心精神是愛國主義精神)9.“外爭主權,內除國賊”體現了五四運動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性質。“徹底”是指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堅決性,而不是指徹底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易錯點:1.重要歷史名詞書寫:中共一大,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戰爭,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遵義會議,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3.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果是黃浦軍校的創立和北伐戰爭勝利進軍。4.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5.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6.正確的革命道路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7.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8.長征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9.長征精神是革命樂觀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10.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易混點:1.中國的抗日戰爭開始于1931的九一八事變,而不是1937年的七七事變。是十四年抗戰不是八年抗戰。2.九一八事變是局部抗戰的開始,七七事變是全民族抗戰的開始。3.第一次國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第二次國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4.遵義會議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長征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5.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6.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是1936年的西安事變,正式建立是1939年9月的《國共合作宣言》的發表。易考點:1.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人物是李大釗。2.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3.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目標是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4.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開始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5.遵義會議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6.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7.九一八事變是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8.七七事變標志著全民族抗戰的開始。易混點:1.紅軍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是1936年的甘肅會寧會師,而不是1935年的陜北吳起鎮會師。2.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的領導地位,中共七大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3.九一八事變為中國人民抗戰的起點,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4.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百團大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易考點:1.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2.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3.武漢會戰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4.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5.百團大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6.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7.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