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課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第1課時 新文化運動 -1905071120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主要陣地、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基本內容、歷史意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分析,學習從歷史背景出發,聯系具體內容,分析其作用與影響的方法,從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和解讀,做到論從史出,以培養閱讀、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兩面旗幟的學習,增強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民主與科學意識;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事跡的介紹與分析,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以及為建設國家、改造社會不斷追求真理的精神。 -6667570485重點難點 【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難點】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19050104775教學過程 【自主學習】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是什么? 2、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3、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4、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中西方文化? 【新課導入】 (材料式導入)20世紀初期,在北大的講壇上,有從海外歸來的、西裝革履的大力宣傳新思想的進步人士;也有拖著長辮子、身穿馬褂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遺老,他們相互抨擊對方的思想觀點,出現了激烈的思想沖突。為什么會有這樣奇怪的現象出現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新文化運動,去了解吧! 【合作探究】 一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新文化運動是在什么的背景下興起的? ①政治:以北洋軍閥為首的反動勢力妄圖復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會性質,沒有使中國獨立富強)。②經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與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行徑勢不兩立。 2.簡述新文化運動的時間、標志、代表人物、陣地等基本要素。 時間:1915年;標志:《新青年》的創辦;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主要陣地:北京大學和《新青年》。 二 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與意義 1、閱讀教材P7,思考: (1)歸納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抨擊舊道德舊文化,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白話文、建設新文學。 (2)什么是舊道德和舊文化?是針對什么情況而提出的? 舊道德和舊文化是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和文化。是針對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猖獗一時的尊孔復古逆流而提出的。 (3)“無論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即使彼此相反,也聽他們自由發展。”――蔡元培。設問:這體現了蔡元培什么樣的辦學理念。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4)“民主與科學”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地位如何?由誰首先提出? 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大口號,只有民主科學才能救中國;陳獨秀。 (5)為什么新文化運動將民主與科學作為兩大口號并提? 民主的對立面是專制,科學的對立面是愚昧。專制都是以愚昧為基礎的,為此封建社會為統治老百姓都普遍采取愚民政策。一個人受盡苦難,卻把這一切歸結到自己的命不好,壓根想不到去反抗專制壓迫。因此要提倡民主,反對專制。要提倡民主,還要有能行駛民主權力的人,這就要學習科學,用科學為民主保駕護航。所以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 (6)新文化也是一場文學革命,它反映在那些方面? 胡適提倡白話文,陳獨秀在主張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 與舊文學相比,新文學的特點是什么?提倡新文學的目的(好處)是什么? 提倡白話文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傳播。 2、結合所學,談談你對新文化運動的認識。 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促進了民眾的覺醒,喚起了人民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對中西方文化絕對的肯定或否定。 3.談談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 對待中西方文化,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現代性。 【課堂小結】 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是資產階級的啟蒙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民主和科學的思想得到弘揚,使中國出現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文化反對封建文化的激烈斗爭,是辛亥革命以來在紛繁復雜的歷史條件下,對中國解放和發展之路的新探索。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鐵肩擔道義”,為振興中華,改造黑暗的舊中國作出了不懈努力。 381002653665【板書設計】 -565152619375【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