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時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七七事變、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等知識;分析理解七七事變為什么會成為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過程與方法】搜集資料,圍繞當前日本右翼的一些否認歷史的觀點展開討論,加強對本課內容的掌握。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盧溝橋事變中愛國將領和軍民英勇抗戰的事跡,激發強烈的愛國情感,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認識到日本對華戰爭是一場殘酷的侵略戰爭,樹立為人類和平、民主、進步事業而奮斗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七七事變、淞瀘會戰、南京大屠殺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難點】為什么在七七事變后,長期執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國民黨領導層的對日態度趨向強硬,并同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合作。 【新課導入】 (情境式導入) 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橫跨一座氣勢如虹的石橋,它就是盧溝橋。盧溝橋始建于1189年,設計科學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國名橋。1937年7月,這里響起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槍聲,揭開了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的序幕。 【合作探究】 一、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1、根據《“七七”事變示意圖》,思考:盧溝橋的地理位置怎樣?這與七七事變的發生有什么必然聯系? 盧溝橋背靠宛平城,扼平漢鐵路,成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軍事上的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簡單概述“七七”事變的經過。 結合教材內容,從時間、經過、結果三方面進行提煉、整理。 3、七七事變有何影響? 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5、七七事變后國共態度如何? 共產黨:7月8日,中共共產黨通電全國,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指出“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國民黨: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表示要對日本的侵略實行抵抗。原因:亡國之危迫在眉睫;威脅到其統治. 二、淞滬會戰 1937年7月—11月,上海失守,但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 三、南京大屠殺 1.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作為戰時陪都。南京大屠殺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結合教材內容及圖片,簡述南京大屠殺的經過,并思考,這些血淋淋的圖片說明了什么? 南京大屠殺指1937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陷落后,日軍于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數月的大規模屠殺。其中日軍戰爭罪行包括搶掠、強奸、對大量平民及戰俘進行屠殺等。屠殺的規模、死傷人數等沒有世界共同認可的數字,但一般認為死亡人數超過30萬。 南京大屠殺的對象是無辜的平民、已放下武器的軍人和軍警,這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殘酷性和野蠻性。 2.日軍還制造了哪些罪行? 組建七三一部隊,進行活人試驗和細菌戰、毒氣戰;轟炸后方城市;對占領區進行“大掃蕩”,實行三光政策。 【課堂小結】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挑釁發動了全面進攻中國的七七事變。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國共兩黨擯棄前嫌,攜手合作,開始了全民族抗戰。日本對在侵華戰爭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須予以承認,而南京大屠殺僅是這無窮災難中的一個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必須時刻警惕法西斯幽靈的復活,揭露日本右翼勢力企圖掩蓋歷史真相,抹殺侵略事實的險惡用心。 【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