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時 全民族的抗戰&抗日戰爭的勝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第二次國共合作、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等知識;歸納理解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教材,歸納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內容和意義,聯系舊課思考、討論、回答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和原因,培養綜合歸納、分析、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中國軍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跡,激發愛國情感,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通過對抗日戰爭勝利原因的分析,懂得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道理,認識世界是一個整體,人類只有相互支援、團結一心,才能戰勝共同的敵人,贏得進步。 重點難點 【重點】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抗戰勝利的意義。 【重點】分析日本在1938年底變換侵華戰略方針的原因和意圖;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新課導入】 (情境式導入)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標志著二戰結束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主甲板上舉行(如右上圖)。經過14年的全民族抗戰,中國軍民終于迎來了抗日戰爭的歷史性勝利。中國軍民是如何堅持抗戰的?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偉大意義是什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22課:抗日戰爭的勝利。 【合作探究】 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 簡介統一戰線形成過程及意義。 過程:1937年,根據兩黨協議,在西北的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至此,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意義: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是動員并團結全民族力量展開長期抗戰的根本保證,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二、平型關大捷 概述平型關大捷的經過及意義。 1937年9月,八路軍115師在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等的指揮下,取得了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三、臺兒莊戰役 1、概述平型關大捷的經過及意義。 時間:1938年春。指揮者:李宗仁(國民政府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戰績:殲敵1萬多人,取得抗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2、思考并回答:為什么國民黨部分愛國將士奮勇抗戰,也取得過一些鼓舞人心的勝利,卻仍然擋不住日本的進攻而丟失大片國土? 三大原因:一、軍力對比,敵強我弱;二、指導路線,片面抗戰;三、各自為戰,指揮失當。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 1.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人后方,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了敵后抗日根據地,把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前線。 針對日本侵略者對敵后根據地進行的“大掃蕩”和包圍,根據軍民采用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粉碎了一次又一次“掃蕩”,鉗制和消滅大量日偽軍。 2.結合教材,梳理有關百團大戰的相關信息。 目的:為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的發展,并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時間:1940年8月(1940年秋)。指揮者:彭德懷。戰場:華北戰場。戰績:出動100多個團,約20萬兵力,歷時3個半月,進行大小戰斗1800余次,殲滅日偽軍2.5萬人,破壞鐵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繳獲大批武器和軍用物資。影響:百團大戰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出擊,規模最大的戰役。牽制了日軍對西北、西南的進攻,遏止了國民黨內的投降妥協傾向,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 五、抗日戰爭的勝利 1、歸納日本逐漸走向失敗的過程。 ①1945年湘西會戰,拉開了中國軍隊戰略反攻的序幕。成為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轉折點。 ②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 ③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向中國東北境內的日本侵略軍發動全線進攻。 ④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 ⑤10日,延安總部命令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裝立即向敵人展開全面反攻。 2、抗日戰爭的勝利。 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②1945年9月9日。日本向中國政府提交投降書。 ③1945年10月25日,臺北受降儀式,臺灣回歸祖國。 3、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①正義戰爭,得道多助。②中共領導,中流砥柱。③國共合作,全民抗戰。④世界反法西斯國家互相支援。 4、抗日戰爭的勝利有何意義? (1)國內意義:①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②抗日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稱霸的野心。③雪洗了百余年來的民族恥辱。④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革命的進程,成為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振興的轉折點。⑤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 (2)國際意義:①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中國人民在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為戰勝和消滅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和人類尊嚴,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