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時 土地改革與三大戰役 -1905071120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中國土地法大綱》;了解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三大戰役等史實。 【過程與方法】認真分析獲取三大戰役示意圖有效信息,學習“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毛澤東等戰略家軍事指揮家以偉大膽略和雄偉氣魄,準確把握歷史機遇、奪取革命徹底勝利的歷史 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6667570485重點難點 【重點】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三大戰役。 【難點】三大戰役取得勝利的原因。 -19050104775教學過程 【自主學習】 1、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的內容和作用是什么? 2、三大戰役是指哪三次戰? 3、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決北平? 4、解放南京意味著什么? 【新課導入】 (材料式導入)“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首詩是毛澤東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戰役后寫的,渡江戰役是怎樣發起的?我們一起來學習24課,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合作探究】 一、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1、閱讀P105,比較國統區和解放區的社會面貌。 根據教材總結歸納。 2、閱讀圖片《解放區的農民送親人參軍》,思考:土地改革對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和物力保障。 二、三大戰役 1、揭開解放軍戰略進攻序幕的是什么? 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為什么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開始? 當時戰局已經發生變化,敵軍的進攻被粉碎,我軍具備了反攻條件。劉鄧大軍這個軍事行動采取的是進攻態勢,把戰場擺到國民黨統治區去了,嚴重威脅著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并帶動了其他各戰場的解放軍轉入反攻。 3.隨著各戰場的解放軍轉入反攻,國民黨軍隊被消滅的數字達到200多萬。他們只能把兵力收縮到沈陽、北平、徐州等戰略要地。通過決戰徹底打垮敵他們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解放戰爭進入了戰略大決戰階段。閱讀P93—98頁內容,梳理三大戰役基本情況。 遼沈戰役 淮海戰役 平津戰役 時間 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指揮 林彪、羅榮桓 劉伯承、鄧小平、粟裕 聶榮臻、林彪、羅榮桓 參戰部隊 東北人民解放軍 中原、華東野戰軍 東北、華北人民解放軍 殲敵人數 47萬余人 55萬余人 52萬余人 意義 解放東北全境 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 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4.探討:三大戰役為什么選擇東北作為突破口? A.兵力對比:轉入反攻后,東北地區的人民解放軍兵力超過了國民黨[這是當時最新的變化]。 B、敵軍態勢:國民黨軍隊被孤立分散,活動范圍小,補給困難,是戰是守舉棋不定。 C、我軍態勢:解放軍根據地廣闊,物質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剛完成土地改革)。 D、戰局延伸:勝利后可揮師入關,有利于華北、華東作戰;還能以東北的工業支援全局。 5、P107圖片文字中陳毅的話說明了什么? 人民群眾的支持(直接參軍、組織民兵、踴躍支前)是解放戰爭勝利原因之一。 6.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和平民主是當時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傷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古跡和文物、保護環境不受破壞;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進一步瓦解敵人。 7.共產黨為什么在三年內就能以弱勝強? 可從軍隊士氣、人心向背、戰爭指揮者的素質、歷史發展趨勢等方面談。 【課堂小結】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實行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三大戰役基本上打垮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加快了解放戰爭全國勝利的到來。 -952501817370【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