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1905071120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知道戈爾巴喬夫改革和蘇聯解體;以匈牙利為例,了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運動;東歐劇變以及蘇聯解體的情況。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歷史材料的分析和探究,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解決問題能力,做到“論從史出”。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理解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各國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實事求是,堅韌不拔地探索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6667570485重點難點 【重點】赫魯曉夫時期的改革;東歐劇變及實質;蘇聯解體。 【難點】評析赫魯曉夫改革的局限性;蘇聯改革對我們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借鑒;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原因以及如何客觀的認識這兩個事件帶來的影響。 -19050104775教學過程 【合作探究】 一、赫魯曉夫改革 1.回顧:蘇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何時建立的?有何特點?存在什么弊端? 斯大林上臺后在20世紀30年代建立;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片面發展重工業,農業生產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水平低,國民經濟比例失調。 赫魯曉夫上臺后做了一些改革,閱讀教材P19,回答赫魯曉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從經濟、政治方面進行總結。 3.你如何看待赫魯曉夫的改革? 強調赫魯曉夫將蘇聯出現的問題僅僅歸結為斯大林的個人品質問題,沒有從經濟政治體制上去尋找原因。所以改革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成效不大。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1.閱讀P21,說一說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首先把什么作為改革的重點?結果怎樣?為什么? 先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結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蘇聯經濟增長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下降。這是由于改革沒有對蘇聯長期形成的畸形經濟結構予以重點調整,改革倉促,阻力較大。 2.經濟改革不順的情況下,戈爾巴喬夫又是怎樣做的? 80年代后期,改革轉向于政治體制方面。取消一黨制,實行多黨制。在對外關系上,開展“新思維”外交,積極緩和與西方國家的關系,不再干涉東歐國家事務,主動從東歐撤軍,鼓勵東歐國家進行變革,實際為西方的干預開了綠燈。 三、東歐劇變 1.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為什么要進行改革? 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這些國家同蘇聯一樣,進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斯大林模式不符合東歐各國的國情,反而越來越顯現出妨礙各國自主發展的問題。 東歐各國如何進行改革?改革的結果如何? 以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為例──“布拉格之春”。結果:各國改革成效不大,外債嚴重,社會危機加深。 什么是東歐劇變?劇變的實質是什么? 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東歐各國出現了劇烈的動蕩。一年之內,東歐各國的執政黨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5.呈現圖5-37,劇變后的東歐,思考東歐劇變,“變”體現在哪些方面?其實質是什么? 變體現在版圖的變化(德國、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社會制度的變化(實質)。 東歐劇變的原因有哪些? ①歷史原因:長期受制于蘇聯,照搬蘇聯模式。②內部原因;經濟改革沒有突破舊模式舊框架,釀成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③外部原因:在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的影響下,蘇聯放松了對東歐各國的控制;西方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 6.東歐劇變對我國有哪些啟示? ①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②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以法治國;④加強執政黨建設,維護黨的領導地位;等等。 蘇聯解體 閱讀教材,簡述“八一九事件”。 略。 蘇聯解體的標志是什么? 略。 概括蘇聯解體的原因。 蘇聯解體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蘇聯經濟政治體制的僵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民族沖突迭起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對外關系中的霸權主義和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的政策是蘇聯解體的歷史原因;西方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政策是外部原因。 142875120015【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