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4.食物到哪里去了教學目標:1.知道人體用于攝取營養的器官以及保護這些器官的方法。2.在教師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等方法,出唾液能將淀粉轉化成麥芽糖等結論。3.能接納他人的觀點,完善自己的探究,樂于分享自己的想法。4.珍愛生命,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教學重點:人體用于攝取營養的器官以及保護這些器官的方法。教學難點:珍愛生命,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教學準備:碘酊、試管、淀粉液等。活動流程:一、導入新課?談話導入: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讓學生猜想吃下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二、探究新知(一)食物在身體里是怎樣“運動”的?1.讓學生吃幾口饅頭,猜想一下食物在我們體內經過了哪些地方?2用多媒體出示人體消化系統圖,讓學生認識人體消化器官的名稱。3.視頻展示食物在人體內的運動路線,讓學士著這畫一畫食物的旅程。4.讓學生思考:食物在人體中發生了哪些變化?最終變成了什么??(二)食物是怎樣被消化、吸收的?1.建議學生將饅頭放入口中慢慢咀嚼,體驗饅頭的味道有什么變化,猜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2.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設。3.引導學生設計實驗。4.學生分組做實驗,觀察結果,做好實驗記錄。(1)取兩支試管,標上1號2號,分別加入等量的淀粉液。(2)在標有1號的試管中加入適當的的淀粉液,然后在2號試管內加入適當的的唾液,搖勻。(3)將兩試管同時攥在手中(人體的體溫是37oC)。(4)過一會兒,分別往兩支試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現象。5.學生匯報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實驗結果:在這個實驗中,我們看到的現象說明了什么?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6.總結實驗現象和結論。7.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其他消化器官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結合食物消化、吸收卡通圖,讓學生說說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教師進行補充、總結。(三)怎樣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1.學生了解了食物的消化過程后,結合自己的生活談感想。讓學生明確:要想擁有健康的身體,就必須保護好我們的消化器官。2.以小組形式討論如何保護好我們的消化器官并做好記錄。學生交流,教師總結。三、拓展活動:老師做過一個吃早餐的調查報告,發現一部分同學經常不吃早餐。俗話說:“早要吃好,午要吃飽,晚飯要少”科學證明這種說法是正確的。請同學們了解吃早餐對人體的重要性,養成吃早餐的好習慣。四、板書設計:14.食物到哪里去了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等。(共15張PPT)14.食物到哪里去了青島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配套課件(五﹒四學制)新知導入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我們每天要吃很多食物,吃下的食物到底哪里去了?新知講解食物在身體里是怎樣“運動”的?我想在吃饅頭的時候,要先經過……新知講解食物在人體內的“運動路線”新知講解食物在人體內的“運動路線”我想畫一畫食物在人體內的“運動”路線。新知講解食物在身體里是怎樣被消化、吸收的?新知講解實驗器材碘酊試管(兩支)淀粉液新知講解實驗方法指導1.取兩支試管,標上1號2號,分別加入等量的淀粉液。2.在標有1號的試管中加入適當的的淀粉液,然后在2號試管內加入適當的的唾液,搖勻。3.將兩試管同時攥在手中(人體的體溫是37oC)。4.過一會兒,分別往兩支試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現象。新知講解資料卡人的口腔內有唾液腺,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里有一種促進食物消化的酶,這種酶能把淀粉分解成麥芽糖。拓展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新知講解唾液、胃液、腸液、膽汁、胰液等消化液可以幫助消化。食物在胃里被研碎和分解,吸收水和無機鹽等。絕大部分營養成分在小腸內被分化被消化、吸收了大腸主要吸收多余的水、無機鹽等新知講解食物的消化,一是靠牙齒的咀嚼和胃的蠕動,將食物研碎;二是靠唾液、胃液、腸液、膽汁、胰液等消化液的幫助,把食物變成可以被吸收的成分。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淀粉等營養成分在人體內不斷地被消化、吸收,不能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殘渣和代謝廢物通過呼吸、排汗、大小便等途徑被排出體外。資料卡拓展提高飯前便后要洗手吃飯要定時定量吃飯時不要看電視不吃變質的食物飯后不要劇烈運動怎樣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拓展提高了解人吃早餐的重要性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4.食物到哪里去了.docx 14.食物到哪里去了.ppt 吃早餐的重要性.mp4 食物在身體里是怎樣“運動”的.mp4 食物的消化過程.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