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5951001016000000 第4節 環境因素參與調節植物的生命活動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的確定 本節課對應的課標內容是“概述其他因素參與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如光、重力和溫度等”。對于學生來說,可聯系已學過的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激素調節中的一些實例進一步分析而進入到本節課內容,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光在植物生長發育中的調節作用的資料分析,了解光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機制,運用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解釋光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2結合實例分析溫度、重力參與調節植物的生命活動,認同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命觀念。 3舉例說明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具有復雜性和整體性,構建植物生長發育的整體調控網絡,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4通過課外實踐的實驗設計,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光對植物生長發育的調節作用及植物生長發育調控的復雜性和整體性,其中植物生長發育調控的復雜性和整體性又是教學難點。以生產生活中的實例作為切入,從種子萌發,植株生長,開花,植物向光性現象等不同角度認識光在植物生長發育中的調節作用,通過資料分析,觀察圖片,由淺入深,總結出光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機制,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的同時,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又結合一些實例來分析溫度、重力也參與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最后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從基因表達,激素調節和本節涉及的環境因素調節構建植物生長發育的調控網絡。 教學實施的程序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利用課件展示種子萌發后根莖的生長情況及幼苗橫置后根莖的生長情況,提出有關問題。像重力等環境因素如何參與調節植物的生命活動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學生:觀察圖片思考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體會重力等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帶著問題進入新課。 二、教學內容 (一)光對植物生長發育的調節 教師:這節課主要了解光,溫度和重力參與調節植物生命活動。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能量來源,對于植物來說光只是提供能量嗎? 出示資料1、2和3的內容及圖片。并提出問題(見課件)。 學生:小組合作分析資料完成討論題,進行匯報。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植物從種子萌發,到植株生長,開花等生命現象,了解光在植物生長發育的調節中的作用:光作為一種外界信號,主要是通過影響植物的形態建成實現的。從中總結出不同現象中蘊含著共性規律,進一步形成生命觀念中的結構與功能觀。 教師:小結在自然界中,種子萌發,植株生長、開花、衰老等,都會受到光的調控。光作為一種信號,影響、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全過程。 教師:展示植物的向光性生長圖片。 學生:分析向光生長的原因 設計意圖:承上啟下進一步深入了解光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機制。 教師:科學家研究發現,植物具有接受光信號的分子,光敏色素是其中的一種。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觀察圖5-12,總結光調控反應機制。 學生:閱讀教材,識圖分析,小組合作梳理總結知識,匯報。 設計意圖:培養合作學習能力,總結歸納能力。結合細胞結構和基因表達的相關知識,由淺入深,循序漸近地梳理總結光調控反應機制的流程圖,解決教學重點,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1光敏色素:植物接受光信號的分子之一。 (1)本質:(2)分布:(3)生理作用: 2調控機制: 教師:提出問題6 光敏色素結構變化的信息傳導到細胞核內,影響基因的表達,體現了核孔的什么功能? 設計意圖: 溫故同時與新知識建立聯系。 (二)參與調節植物生命活動的其他環境因素 1溫度: 2重力: 教師:展示圖片,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資料1和2,指導學生完成討論題。 學生: 完成討論題,從中體會溫度對植物生命活動的影響。 設計意圖:體會詩人的意境,聯系生物學知識。通過思考討論溫度對細胞分裂,植物開花的影響,認識到溫度參與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再通過一些生活中的實例深入體會,嘗試運用理論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升社會責任。 教師:展示南北不同地域的植物分布圖片。 學生:觀察圖片,分析植物的形態結構與溫度的關系。 設計意圖:進一步了解植物分布的地域性也與溫度有關,體會學科交叉的魅力,形成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命觀念。 教師:植物的所有生理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進行,其實溫度是通過影響酶的活性而體現影響植物的生命活動的實質的。 學生:理解溫度影響植物生命活動的實質。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對應部分內容,了解植物對重力的感受機制。 設計意圖:用信息傳遞的觀點分析重力對生長素分布的影響。 (三)植物生長發育的整體調控 教師:利用課件中的資料信息及實例現象分析引導學生總結出植物生長發育是基因表達,激素和環境因素構成的調節網絡。 學生:分析構建植物生長發育的整體調控網絡。 通過網絡構建,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歸納總結概括能力,解決難點。 教師:小結本節內容。 設計意圖:使知識一體化,系統化,便于學生頭腦中知識體系的形成。 教師: 布置作業,組織學生完成課外實踐,設計實驗,驗證植物根向地性的感受部位在根冠。 設計意圖:提高科學思維,實驗設計和科學探究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