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①說明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聯系。②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2.能力目標:①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比較不同細胞的異同點②運用制作臨時裝片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①認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一個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討論技術進步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②討論技術進步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③認同細胞既具有多樣性又有統一性。教學重點:①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比較不同細胞的異同點。②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教學難點: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和聯系。教學過程:一、觀察細胞問題探討:1、請分辨一共有幾種細胞?你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它們共同的特點有哪些?2、你能從中舉出一兩個例子,說說造成細胞不同形態結構的原因嗎?總結: 細胞具有不同的形態結構是因為生物體內的細胞所處的位置不同,功能不同,是細胞分化的結果。實驗: 根據光學顯微鏡的構造和原理,以及使用低倍鏡觀察積累的經驗,并參考P8圖,請各小組討論使用高倍鏡的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問題探究:問題1、在不同的放大倍數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細胞有何區別??視野亮度物象大小細胞數量10×10???亮小多15×40暗???大???少是低倍鏡還是高倍鏡的視野大,視野明亮?為什么?(低倍鏡的視野大,通過的光多,放大的倍數小;高倍鏡視野小,通過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數高)問題2、為什么要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后把要觀察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到視野的中央,再換高倍鏡觀察?(如果直接用高倍鏡觀察,往往由于觀察對象不在視野范圍內而找不到。)問題3、用轉換器轉過高倍鏡后,再轉動粗準焦螺旋行不行?(不行,此時轉粗準焦螺旋,容易壓壞玻片。)總結: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對光——放置裝片——使鏡筒下降——使鏡筒上升——觀察——將要用高倍鏡觀察的部位移至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至高倍鏡——觀察。學生分組實驗1、選材?2、制作臨時裝片檫拭玻片→滴清水→取材→展平(或涂勻)→蓋上蓋玻片→染色(滴入,吸水紙吸引)→觀察。3、使用顯微鏡觀察(1).取鏡與安放左手托鏡座,右手握鏡臂;平穩放在實驗臺的前方稍偏左。(2).對光①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②選一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以看到亮白的視野。(3).制片制作臨時裝片.如果細胞與背景色相同或相近,則需要將細胞染色。(4).低倍鏡觀察①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②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此時實驗者的眼睛應當看物鏡鏡頭與標本之間,以免物鏡與標本相撞)。③左眼看目鏡內,同時反向緩緩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為止,再稍稍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5).高倍鏡觀察①移動裝片,在低倍鏡下使需要放大觀察的部分移動到視野中央。②轉動轉動器,移走低倍物鏡,換上高倍物鏡。③緩緩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清晰。問題1:試歸納觀察到的細胞在形態、結構上的共同點,并描述它們之間的差異,分析產生差異的可能原因。問題2、出示一個大腸桿菌的照片和結構示意圖,它與本實驗所觀察到的細胞有什么主要區別?總結:1、不同的細胞在形態,大小上千差萬別,造成細胞之間產生差異的原因是這些細胞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其結構與功能相適應,這是個體發育過程中細胞分化的結果。 不同的細胞有共同的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結論:細胞既具有多樣性又有統一性。2、大腸稈菌沒有明顯的細胞核,沒有核膜,細胞外有鞭毛等。二、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問題討論:1、細胞核和擬核在結構上有什么不同?2、擬核成分是什么?與真核細胞的染色體有什么不同?3、原核細胞中有什么結構?植物細胞的細胞質有哪些結構?4、是原核細胞的結構簡單,還是真核細胞的結構簡單?類別原核細胞真核細胞細胞大小較小(一般為1~10μm)較大(一般為20~30μm)細胞核無成形的細胞核、無核膜、無核仁、無染色體。有成形的真正的細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細胞質有核糖體。有核糖體、線粒體等,植物細胞還有葉綠體、液泡等。染色體一個細胞只有一條DNA,與RNA、蛋白質不結合在一起一個細胞有幾條染色體,DNA與RNA、蛋白質結合在一起生物類群?????????細菌、藍藻。真菌、植物、動物。????真核細胞,原核細胞都是多種多樣的,它們都表現了細胞的多樣性,但它們在結構上,都會相似的細胞膜和細胞質,表現了結構的統一性。在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細胞是生命系統中最基本的層次,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不同的生物體其細胞的形態大小,功能雖然千差萬別,但它們卻有共同的結構。那么是誰發現了細胞呢?他們是如何發現的呢??三、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1:從發現細胞和建立細胞學說的科學家的角度來介紹。維薩里→比夏→虎克→列文虎克→馬爾比基→施萊登→施旺→耐格里→魏爾肖……2:從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序來介紹。肉眼觀察→?光學顯微鏡觀察?→電子顯微鏡觀察……3:從科學實驗的角度觀察。解剖人尸體→觀察死細胞→觀察動、植物的活細胞→觀察受精卵的分裂……4:從理論思維與科學實驗結合的角度來介紹。細胞學說有以下幾個要點:①????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并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構成;②?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生。?問題探究:①通過分析細胞學說建立過程,你領悟到科學發展具有哪些特點?②細胞學說主要是闡明了細胞的多樣性還是生物界的統一性。③????恩格斯把細胞學說、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達爾文進化論并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細胞學說的地位和意義為什么如此需要?說出你的理解。?總結: 生物界存在著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兩大類細胞。它們在結構上,都會相似的細胞膜和細胞質,表現了結構的統一性,它們的主要區別是有無核膜包被的細胞核。在同一個有多細胞構成的生物體內,由于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分化,使構成生物體的細胞呈現了多樣性。19世紀建立的細胞學說,它的基本內容闡明了動植物都是已細胞為基本單位,論證了生物界的統一性。細胞學說的建立標志著生物學的研究進入到細胞水平,極大地推進了生物學的研究進程。科學發現是很多科學家的共同參與,共同努力的結果,科學發現需要理性思維和實驗的結合,科學學說的建立過程是一個不斷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板書設計]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1、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和注意事項步驟:對光——放置裝片——用低倍鏡觀察——將要放大觀察的部位移至視野中央——轉換高倍鏡——用高倍鏡觀察2、制片臨時裝片的步驟:3、實驗結果與結論結果:(1)不同的細胞,其形態,大小千差萬別。(2)不同的細胞有共同的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結論:細胞既具有多樣性又有統一性一、怎樣使用高倍顯微鏡1、把細胞移至視野正中央2、轉動轉換器3、調節光圈和反光鏡4、調節細準焦螺旋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右側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