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八課探問生命8.1生命可以永恒嗎導學案第四單元生命的思考第八課探問生命8.1?生命可以永恒嗎 一、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養(yǎng)成感激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懷。 2.能力目標 形成對生命問題的辯證思維能力,理解生命有時盡,生命有接續(xù)。 3.知識目標 懂得生命來之不易,生命是獨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暫的。了解生命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理解個體生命與他人、社會、人類的關系,明確自己生命的使命。懂得生命至上的內涵;了解生命之間的休戚與共。 二、教學重難點 生命可以永恒嗎。進入青春期的學生,開始對“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等哲學命題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受閱歷和認知水平所限,學生的理解會有其局限性或片面性。 人的生命是以生物存在形式為基礎,受精神支配、社會化了的存在方式。它包括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三種形式,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統(tǒng)一體。 生命可以永恒嗎?人的肉體生命有時盡,但精神生命可以永恒;生命來之不易,生命是獨特的、不可逆的、短暫的,一代又一代的個體生命實現(xiàn)了人類肉體生命的接續(xù)和精神文明的傳承。溫故互查和諧家庭,人人共建。你為構建和諧家庭做了哪些努力?設問導讀結合課本88—93頁,思考:我們的生命可以永恒嗎?如果不可以,為什么?如果可以,它將會怎么實現(xiàn)?第一環(huán)節(jié)?生命有時盡閱讀教材89--90頁,思考以下問題:結合教材89頁“探究分享”交流:1、在這兩個故事中,兩個女孩表達了哪些共同的感受?2、通過分享她們的故事交流,你對生命有哪些新的認識?結合91頁的“探究與分享”思考:3、“每個人的最終結局都是死亡”,這句話說明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向死而生”的?第二環(huán)節(jié)??生命有接續(xù)閱讀教材91—93頁內容,思考如下問題:1、結合自身說說你的出生給你的家庭帶來了什么?2、結合91頁的“探究與分享”思考:你從三個情景中分別看到了哪些生命的傳承關系?3、歸納總結,我們的生命是如何實現(xiàn)接續(xù)的?自我檢測:1、十月懷胎的辛苦,一朝分娩的痛楚,對母親來說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孕育生命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流產、早產、胎兒畸形等不確定因素。為了新生命的健康誕生,母親心甘情愿地付出心血,甚至為新生命的誕生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上述材料表明????????????????????????????????????????????????????????????????????????????????????????????????????????????????????????????????????????????()①生命來之不易?、谏菍儆谖覀冏约旱男疫\?③生命是短暫的?、苊總€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人生不售來回票,一旦動身,絕不能復返?!边@主要說明(???)A.人生旅程充滿歡樂???B.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的時光一去不復返C.生活道路艱難曲折???D.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跡3、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找不出沒有任何差異的兩個人。這句話表明(??)A.人的生命是寶貴的??B.生命具有獨特性??C.人的生命源于自然??D.事物之間難區(qū)分4、長生不老是許多人的夢想,但即使是世界上最長壽的人也難逃最終的死亡。這啟示我們???(???)①每個人都難以抗拒生命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②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歸宿,我們要感激生命的獲得;③要向死而生,好好活著,從容面對生命的不可預知,更加熱愛生命;④生命有時盡,要認真對待生命的每一天,讓它變得豐富、充實和有意義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5、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會給這個世界帶來什么?她(他)的家人有了新的身份,她(他)的家族后繼有人,她(他)給家人帶來了無數(shù)的快樂,國家又增添了一個納稅人……這則材料說明了???(???)①在歷史的長河中,個人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個體生命實現(xiàn)了人類生命的接續(xù)‘;②在生命的接續(xù)中,我們總能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個位置,擔當一份使命;③生命的接續(xù),使得每個人的生命不僅僅是“我”的生命,還是“我們”的生命;④在生命的傳承關系中,我們能更好地認識和面對自己的生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6、“黎明即起,酒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這是明末清初學者朱柏廬《朱子家訓》中的內容。幾百年前的家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現(xiàn)在經(jīng)過改編已成為國學教育的經(jīng)典著作。這說明?????????????????????(???)①人類生命不斷發(fā)展,人類的精神文明也不斷積累和豐富②生命對于我們而言,不僅僅是身體的生命,還包括社會關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③我們每個人都不僅僅是在身體上接續(xù)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斷繼承和創(chuàng)造人類的文明成果④過去的家訓已經(jīng)不適應今天的社會了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鞏固提升1、“我們每個人都不僅僅是在身體上接續(xù)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斷繼承和創(chuàng)造人類的文明成果?!毕铝星榫持心軌蝮w現(xiàn)這一觀點的做法有()①一旦我把飯剩下了,媽媽就念叨“誰知盤中餐”,還讓我說“粒粒皆辛苦”②爸爸從小就要求我對人有禮貌,與人為善?、壑⑽募抑熳郧鍖幙绅I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并叮囑家人“不為五斗米折腰”④爸爸發(fā)現(xiàn)我撒謊就會狠狠地揍我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2、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季羨林在《人生感悟》里談到,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決非可有可無的。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下列說法與材料相符的是(???)①在生命的接續(xù)中,人類生命不斷發(fā)展,人類的精神文明也不斷積累和豐富;②生命對于我們而言,不僅僅是身體的生命,還包括社會關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③我們每個人都不僅僅是在身體上接續(xù)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斷繼承和創(chuàng)造人類的文明成果;④對于那些渾渾噩噩的人來說,他們無法理解自己對人類發(fā)展所應當承擔的責任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材料一:深圳蔣姓四胞胎兄弟上小學一年級時,他們的媽媽擔心學校老師、同學分不清誰是誰,左思右想下決定請理發(fā)師傅把四個小兄弟,依長幼順序把頭發(fā)剪成阿拉伯數(shù)字1、2、3、4,方便老師、同學認識。材料二:國學大師季美林在《人生感悟?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一文中寫道: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決非可有可無的。如果說人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這里?!绻松嬗幸饬x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1)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四胞胎兄弟的有趣故事給我們什么啟示。?(2)國學大師季羨林的話告訴我們關于“生命有接續(xù)”的哪些道理???拓展探究“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化緣校長”莫振高連續(xù)38年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近300名貧困生,讓他們順利進入大學。近10年來,莫振高先后籌集3000多萬元善款,資助l.8萬名貧困生圓了大學夢。2015年3月9日,莫校長因病逝世。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他的頒獎詞:千萬里,他們從天南地北回來為你送行。你走了,你沒有離開。教書、家訪、化緣,埋頭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滅的蠟燭,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們熄滅了校園所有的燈,而你在天上熠熠閃亮。某中學七年級(1)班同學在了解了莫振高的事跡后,舉辦了一次“探問生命”的主題班會。這是他們在班會上探討的兩個話題,請你也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1)生命可以永恒嗎?為什么?????(2)作為學生,我們如何向莫校長致敬,為人類生命的接續(xù)盡一份力??????答案自我檢測1、A?2、B?3、B?4、A?5、A?6、B鞏固訓練1、B????2、B?3、(1)生命是獨特的。每個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可替代。(2)①在人類生命的接續(xù)中,我們總能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個位置,擔當一份使命。②在生命的接續(xù)中,人類生命不斷發(fā)展,人類的精神文明也不斷積累和豐富。我們每個人都不僅僅是在身體上接續(xù)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斷繼承和創(chuàng)造人類的文明成果。拓展探究答案:(1)生命有時盡:人生不售來回票,一旦動身,絕不能復返,在時間的長河中,個人的生命很短暫;我們每個人都難以抗拒生命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歸宿,它讓我們感激生命的獲得;向死而生,讓我們擁有一份好好活著的感動,從容面對生命的不可預知,更加熱愛生命;在歷史的長河中,個人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個體生命實現(xiàn)了人類生命的接續(xù)。(2)我們青少年要樹立正確生命觀,在生命的傳承中,更好認識和面對自己的生命,找到自己的位置、擔當自己的責任,努力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為人類精神文明的積累和豐富作出自己的貢獻。(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