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4 動物的行為 一、先天性行為 1、動物的行為 (1)概念:動物的行為是指人們觀察到的動物的活動狀態和對環境作出的各種反應。 (2)表現:不僅包括動物的各種活動,還包括身體的姿態、鳴叫、散發出來的氣味和所有外部可以識別的變化。 (3)動物的行為是通過一系列神經系統的反射活動和激素分泌活動共同協調后完成的。 2、先天性行為 (1)概念:動物生來就具有的、由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也稱為本能。 (2)特點: ①與生俱來、有固定模式的行為; ②不需要經過后天的訓練就能形成反射性活動; ③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即可完成; ④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并由遺傳固定下來,對個體和種群的生存有重要意義。 (3)舉例:繁殖行為(如求偶行為、筑巢行為、育雛行為)、攝食行為、攻擊行為、洄游行為、節律行為、通訊行為、遷徙行為等。 3、社會行為 (1)特征:動物的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中還會形成不同的等級。 (2)如一個蜂群中有蜂王、雄蜂、工蜂之分,外出“偵察”的工蜂可通過舞蹈的方式將有關蜜源的信息告訴同伴。 二、后天學習行為 1、后天學習行為: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 2、特點: (1)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2)通過后天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的行為; (3)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大腦皮層越發達,學習能力就越強; (4)是人和動物適應環境的一種重要反應方式。 3、舉例:人的學習行為、黑猩猩的模仿學習行為等。 (1)如幼獅向母獅學習捕食技能時,往往先模仿母獅的動作,動作正確時它能得到母獅的鼓勵或能捕捉到食物,經過一段時間,它就能掌握捕食的技能。 (2)如我們在教室里聽課、記筆記等學習活動 就是一種后天學習行為。后天學習行為主要與神經系統的大腦皮層有關,大腦皮層越發達,學習能力就越強。 (3)馬戲團里的動物們的精彩表演技能都是在馴 獸師長期的訓練后形成的。在訓練中,每當動物按要求完成動作時,黑猩猩的模仿學習行為馴獸師就會給予食物獎勵,使得動物能重復這個動作,直至熟練。 4、人的學習行為更復雜。動物只對具體的刺激作出反應,而人能對抽象的語言、文字刺激作出反應,這是動物所不具備的。 5、先天性行為與后天學習行為的區別與聯系 先天性行為 后天學習行為 概念 與生俱來的,是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 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 實例 蜜蜂采蜜 馬戲團動物的表演 行為方式 簡單 復雜 適應性 適應相對穩定的環境 適應不斷變化的復雜環境 時間性 常伴隨動物一生 暫時性,可建立或消退 神經中樞 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 大腦皮層 【例1】(2018湖南湘潭中考)下列屬于先天性行為的是( D ) A. 大山雀學著偷喝牛奶 B. 黑猩猩用樹枝釣取白蟻 C. 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 D. 失去雛鳥的紅雀喂魚 1、黃鼬在遇到敵害追擊時會釋放一種“臭氣”,利用這種氣體將舌害“擊退”或“擊暈”。該行為屬于( B ) A. 先天性、攻擊行為 B. 先天性、防御行為 C. 后天性、攻擊行為 D. 后天性、防御行為 2、動物通過各種各樣的行為來適應所生活的環境。下列關于動物行為的敘述,錯誤的是( C ) A. 動物的動作、聲音、氣味等都可以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 B.先天性行為是動物體內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 C.學習行為是動物后天學習所得,與遺傳因素無關 D.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學習中出現錯誤的次數越少 【例2】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下列動物行為屬于學習行為的是( A ) A.馬隨著音樂的節奏踏起優美的舞步 B.烏賊遇到敵害時能迅速噴出大量墨汁 C.失去蛋的企鵝把鵝卵石當企鵝蛋孵化 D.剛出生的小羊碰到母羊乳頭時吮吸乳汁 1、烏鴉會銜住堅果駐足在紅綠燈桿上,當汽車來時扔下堅果,讓汽車將堅果碾碎,等紅燈亮時,再飛落地面享受美味。這種行為屬于( A ) A.學習行為 B.領域行為 C.社會行為 D.先天性行為 2、在蚯蚓走“T”形迷宮的實驗中,蚯蚓要經過約200次嘗試,遭受多次電擊后才能學會直接爬向潮濕的暗室;成年黑猩猩會利用經驗來解決問題,當香蕉被掛在高處夠不到時,黑猩猩會把幾個木箱子疊起來,然后爬到木箱頂上去摘香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不同動物的學習能力有差別 B. 動物越高等,適應復雜環境的能力也越強 C. 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 D. 以上三項說法都對 1、下列關于動物行為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B ) A. 先天性行為是學習行為的基礎 B. 學習行為與遺傳因素無關 C. 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成員間有明確分工 D. 信息交流對種群繁衍有重要意義 2、音像店的老板養了一只狗,天天聽著騰格爾的《天堂》這首歌,漸漸地狗也會“唱”這首歌了,只要音樂響起就會仰起頭,跟著節律高聲嚎叫。狗的這種行為屬于( A ) A. 防御行為 B. 社會行為 C. 先天性行為 D. 學習行為 3、下列動物行為中屬于社會行為的是( A ) A. 狼群合圍捕獵一頭鹿 B. 烏賊噴出墨汁 C. 母袋鼠哺育幼袋鼠 D. 狗為了食物而爭斗 4、下列各項神經活動中,不是通過后天學習獲得的是( B ) A. 聽到開飯鈴響就分泌唾液 B. 突然看見一只蒼蠅飛到眼前,就會眨眼睛 C. 學生聽到鈴聲就進入教室 D. 騎車的人看到紅燈就停止前進 5、導盲犬懂得很多口令,可以帶領盲人安全地出行,當盲人遇到障礙和需要拐彎時,它會引導主人停下以免發生危險,下列有關導盲犬主要特征和行為的敘述,正確的是( C ) ①體溫恒定; ②變溫動物; ③胎生、哺乳; ④體表被毛; ⑤導盲行為屬于先天性行為; ⑥導盲行為屬于學習行為 A. ②③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③④⑥ D. ②③④⑥ 6、(2019浙江杭州校級測試)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根據獲得的途徑可以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下列哪一項屬于學習行為的特征( B ) A. 生來就有的行為 B. 通過后天的學習形成的行為 C. 能適應相對穩定的環境 D. 越低等的動物學習行為越復雜 7、如圖剛出生的小袋鼠只有人的手指那么大,眼睛還睜不開。它出生時掉在母袋鼠的尾巴根部,靠本能爬向母袋鼠的尾尖,再從尾尖爬到母袋鼠腹部的育兒袋中吃奶。小袋鼠的這種行為是屬于( B ) A. 先天性行為,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才能完成 B. 先天性行為,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 C. 后天學習行為,靠學習得來 D. 后天學習行為,靠大腦皮層的神經中樞完成 8、如表及圖所示,生物小組探究“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并獲取了實驗數據,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多選)( AD ) A. 小鼠“嘗試與錯誤”的次數越多,用時就越多 B. 在A、B、C三處放置食物,小鼠走迷宮的用時會減少 C. 小鼠用時越來越少,說明其學習能力越來越強 D. 小鼠一旦學會走迷宮,就不會忘記 9、雄麋鹿個體之間經常為爭奪配偶而發生爭斗,這種行為屬于( B ) A. 繁殖行為 B. 攻擊行為 C. 防御行為 D. 社群行為 10、漢高祖劉邦的謀士張良死后被葬在微山島上,他生前曾利用生物學知識設計讓項羽烏江自刎。他用白糖汁在烏江邊書寫了“項羽死于此”五個大字,然后將收集的大量螞蟻放于其上。項羽逃至烏江邊,誤以為天意如此,隨后拔劍自勿。題干中張良利用了螞蟻的( C ) A. 學習行為 B. 社會行為 C. 覓食行為 D. 繁殖行為 11、印度曾經有過關于“狼孩”的報道:一只失去幼仔的母狼,瘋狂闖進了主人不在家的一戶農舍,對院里的雞群大肆撲咬。此時,留在家中的嬰兒受到驚嚇而大聲啼哭起來,于是母狼循著哭聲便躍窗進入了屋內……聞訊趕回家的主人,看到銜著嬰兒的母狼進了山林。十余年后,人們終于在山林里發現了被母狼哺育長大的孩子:一個赤身裸體、不懂人言、嚎叫、追隨著母狼、用四肢爬行,且用牙撕咬生肉的“狼孩”。 試據這一報道分析: (1)對于狼哺育嬰兒長大的行為,從行為的獲得途徑來看是 行為,從功能來看是 行為。這一行為的產生與母狼體內的 調節有直接的關系。 (2)“狼孩”的表現說明了人的行為是通過 和建立起來的 行為,主要是在 的調控下產生的。 【答案】(1)先天性 繁殖 激素;(2)生活經驗 學習 后天學習 神經系統 12、馬戲團的小猴,在馴養員發出指令后,會做出倒立、翻筋斗等復雜動作,這是條件反射的一個例子。條件反射是怎樣形成的呢?讓我們用雞、哨子和米作為實驗材料來研究一下吧。 (1)假設在一段時間內將給雞喂米與吹哨的信號結合起來,雞將形成對哨聲刺激的反射。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舉一個狗建立條件反射的實例來支持這一假設: 。 (2)將喂米與哨聲結合時,是先給予哨聲,還是先給予食物? 。 (3)將用于實驗的雞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給予哨聲刺激的是 組。 (4)訓練完成后,將實驗組和對照組混養在一起,給予哨聲刺激,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表現會怎樣? 。 (5)在實驗開始之前,哨聲對雞來說屬于 刺激,它與能夠引發某種非條件反射的刺激多次結合,就會使雞形成條件反射。 (6)上述過程所建立的反射,是在 的基礎上,經過一定的過程,在 的參與下形成的一種 行為。 【答案】(1)馬戲團的小狗算算術(狗聽到主人的指令取物、狗定點大小便等);(2)先給予哨聲;(3)實驗;(4)實驗組的雞聽到哨聲會作出取食反應,對照組無反應;(5)無關;(6)非條件反射 大腦皮層 后天學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