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節 《細胞的生活》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第一章《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第四節《細胞的生活》內容。從“細胞的生活是物質、能量和信息變化的統一”這個視角,講述了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細胞膜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葉綠體和線粒體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以及細胞核在生物的發育、遺傳和細胞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等內容。本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學生以后學習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打下基礎。 本節課內容抽象、難度較大,采用問題導學法設計容易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分析思考來解決問題,實現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和探究能力的建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中心,基于問題情境,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線索,并把這一線索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通過教師不斷地啟發、引導學生進行類比、推理、分析,將抽象知識形象化,層層深入地理解概念,建構知識,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說出細胞中含有的物質,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 ②描述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方面的作用。 ③描述細胞核在生物的發育、遺傳和細胞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標: ①通過對細胞膜的功能的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②通過對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轉化的認識,提高類比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認同細胞生命活動具有物質基礎。 ②逐步樹立“細胞的生活是物質、能量和信息變化的統一”的生物學基本觀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①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②細胞核是細胞的控制中心 2.教學難點: ①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②線粒體和葉綠體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 ③細胞核是細胞的控制中心。 四、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 教 師 活 動 學生活動 教學思路 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出示教材“想一想,議一議”中的材料。播放“人造皮膚與細胞培養”視頻。 觀看視頻,思考: 推測應向培養細胞的培養液中加入什么物質?這些物質是怎樣進入細胞的? 情景展示,引起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渴求新知的欲望和學習熱情。 【一】建 構 概 念 一、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問題一:細胞需要哪些物質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呢? (一)探究:細胞中的物質 ①水果中含有哪些物質? ②花生中含有哪些物質? ③肉類食品中含有哪些物質? [黃豆種子的燃燒實驗] 現象分析:黃豆種子燃燒過程中,燃燒掉的物質的是有機物,剩下的物質是無機鹽。在黃豆曬干的過程中蒸發掉的是水。不能燃燒的水和無機鹽都是無機物。 ①分析回答各種生物細胞中含有哪些物質。②觀察動畫,思考分析黃豆能否燃燒并釋放熱量?燒掉的物質是什么?燃燒后,留下的物質是什么? 通過觀察實驗過程、現象。得出討論:細胞中有許多物質,如水、糖類、無機鹽、脂類、蛋白質和核酸等。根據老師的分析,總結出構成細胞的這些物質主要分成兩大類:有機物和無機物。 激起學習興趣和培養發展性思維。 小結:細胞中的物質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分子比較小的,如水、無機鹽和氧等,一般不含碳,統稱為無機物;一類是分子比較大的,如糖類、脂質,蛋白質和核酸,一般含有碳,統稱為有機物。 問題二:細胞的生活需要水和其它營養物質,這些物質是如何進入細胞的呢?物質進出細胞是由誰控制的? (二)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展示“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的示意圖,引導學生討論。 閱讀課本P51(1分鐘); 研討分析,得出結論:細胞膜不是封閉的膜,它可以根據需要控制物質的進出。細胞膜可以讓有用的物質進入細胞,而把其他的物質擋在細胞外面,同時,還能把細胞內產生的廢物排到細胞外。 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小結:細胞膜能夠控制物質的進出。 問題三:細胞生活需要的能量從哪里來的呢? (三)線粒體和葉綠體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 1.引導學生分析思考:物質進入細胞后的作用是什么?(構建細胞和為細胞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2.分析生活中能量的類型及轉化實例。 3.出示細胞能量轉換器的結構示意圖,總結植物體和動物體的能量來源及轉化。 1.提出問題:太陽的能量是怎樣轉換給植物的;植物又是怎樣轉換給自己利用的;而動物是怎樣將食物中的能量轉換給自己利用的?動物的食物中的能量從何而來? 2.觀看示意圖,傾聽老師講解。 3.學生總結:葉綠體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線粒體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葉綠體和線粒體是細胞中的能量轉化器。 1.通過生活現象來學習一些容易被人忽視的知識。 2.深入生活,將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提高類比推理能力。 小結:無論是植物細胞還是動物細胞,都含有線粒體。線粒體能夠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在植物細胞中含有葉綠體,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機物中。 二、細胞核是控制中心 問題四:細胞內的物質和能量變化是非常復雜的,這些變化又是受誰控制的呢?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說的是一種遺傳現象,每個生物都有自己的遺傳信息。我們的生命始于一個小小的受精卵,一個受精卵能夠發育成我們現在的身體,說明人的受精卵具有人類的全部遺傳信息。那么遺傳信息在哪里呢? 1.分析生物的遺傳和發育的控制中心在哪里? 2.分析克隆羊的身世; 3.分析細胞核、DNA和基因的關系。 閱讀課本“資料分析”(1分鐘); 結合資料分析,回答出“多莉的長相為什么既不像C羊,也不像A羊,而與B羊十分相像”的原因。 理解:細胞核、DNA和基因的關系。 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同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小結:細胞核中的DNA有遺傳信息,這些遺傳信息包含了指導、控制細胞中物質和能量變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體建造自己生命大廈的藍圖。 【二】概念歸納 通過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反思“本節課有什么收獲?” 回顧本節的探究過程,與教師一起總結課標的達成情況。 得出結論:細胞的生活是物質、能量和信息變化的統一。 通過總結,梳理課堂達成的教學目標。 【三】課堂檢測 出示檢測本堂課學習效果的習題。 做出選擇,說明原因。 加強理解,鞏固新知。 【四】情感升華 播放自制的“細胞的生活之歌”,感受生物的無窮魅力。 音樂欣賞,體驗在生活中無處不充滿學習生物的樂趣。 提高學習生物的樂趣。 作業 布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第四節 《細胞的生活》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章。本章圍繞細胞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講述了“細胞的生活”。在這節課里,教師主要從四個角度進行教學:一是讓學生了解細胞是怎樣從外界獲取物質和能量的,能夠說出細胞里含有的物質;二是知道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三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例描述細胞質中葉綠體和線粒體分別起什么作用;四是通過資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讓學生了解細胞核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由于本章內容比較抽象,與學生的距離較遠,教學難度較大。因此,我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見實例進行知識遷移,教學方法盡量多樣化,避免單純的講授。 理論依據: ①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一直是近年來我市生物教研開展各項工作的中心任務。“有效教學”的研究有兩個目的,一是減輕負擔,二是提高效率。 ②生命化課堂教學理論:而生命化課堂教學是我供職于培正以來我校新課程改革一直提倡的教學方法。“課堂是有生命的,課堂是快樂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生命延續的地方。換句話說,讓課堂有生命,就要讓課堂“動”起來。讓課堂有快樂,就讓課堂有情感,讓課堂生命延續。” ---呂超(培正中學校長) 雖然名稱不同,但結合在一起分析。但是我覺得兩種理論是不矛盾的。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讓課堂有生命,讓課堂有快樂,創造生命化課堂。讓課堂有生命是有效教學的體現,也是生命化課堂的目標。所以,在準備這次公開課時,我積極探索和嘗試運用各種教學策略,融洽師生情感,活躍課堂氣氛,使我們的教學課堂生動活潑、充滿激情與生命力。 - 6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