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七年級上“種子植物”的教學案例 設計思想 本節主要講述綠色植物中最高等的種子植物。安排兩課時完成。本篇教學設計選取第一課時主要學習種子的結構。知識內容難度不大,而且能夠觀察的實物較多,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本篇圍繞教材安排的實驗“觀察種子的結構”進行設計,以學生親手實驗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觀察菜豆、玉米等種子,獲得關于種子結構的直接經驗。初一學生對于動手實驗的積極性很高,教學時抓住學生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親自動手實驗,觀察種子的基本結構,結合課本圖示學習并掌握種子的結構,完成教學任務。 二、教學分析 本節正文開頭敘述了種子與人類的關系,可以說我們都是靠種子養活的。這與它們的結構有什么關系呢?帶著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課時,教材安排了一個“觀察種子的結構”的學生實驗,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實驗中,通過觀察菜豆、玉米種子,學習種子的基本結構。菜豆種子的結構比較容易觀察,而玉米種子的結構則不太容易區分,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由于是學生實驗課,學生興趣濃厚,學習情緒高漲。實驗需要的器材簡單,材料比較容易獲得,能夠按要求完成實驗。在學生了解種子基本結構的基礎上,教材在進一步闡述種子的生命力強,因而種子植物比其它植物更適合陸地生活,學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就水到渠成了。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說出種子的基本結構。 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能力目標 運用觀察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運用比較法區分單、雙子葉植物種子的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參與收集種子和果實的活動。 實驗過程中團隊合作、互助精神的培養。 重點難點 重點: 解剖和觀察單、雙子葉植物的種子,認識種子的結構。 難點:玉米種子的解剖和觀察。 教學策略與手段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與手段采取寓教于樂,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親自體驗實驗過程,培養學生科學實驗的習慣和能力,學會科學觀察的方法,在觀察的同時引導學生運用對比的科學方法,區分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異同點,加深對種子結構的認識,將形象思維轉化成抽象思維。通過小組內部互相幫助,發揚團隊精神,共同努力完成教科書中實驗設置的討論題和表格。教師流動過程中及時糾正學生操作中不規范或錯誤的操作,起到引領、監督的作用。 課前準備 學生閱讀課本,掌握基本的實驗方法和步驟。 教師收集多種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并對種子加以浸泡;準備觀察種子結構所需的各種用具;種子結構的多媒體課件。 準備好實驗室,分好實驗小組。選出小組組長。 七、教學過程 種子植物 教學內容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新課 多媒體播放農民播種、收獲,植物生長的視頻和一些常見種子的圖片, 教師展示收集到的果實和種子實物。 引言:農民種下去的是種子,收獲的糧食主要也是種子。可以說,我們是靠種子養活的。小小的種子能長成具有根、莖、葉的植物體,這與它們的結構有關嗎?下面,讓我們通過實驗來了解它們的結構。 觀看多媒體播放的視頻。 說出教師展示的種子的名稱。 結合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播放播種、收獲的視頻。聯系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探究 實驗 由小組負責人領取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檢查小組的實驗用具。引導學生閱讀實驗步驟,及運用正確的方法解剖種子。教師流動查看,幫助學生解決出現的問題。 小組成員閱讀課本實驗內容,充分了解所做實驗。成員分工合作,制訂探究實驗的方案。按照實驗要求解剖種子。 學生按照小組的形式,親自動手實驗,體驗自主、合作完成探究實驗的樂趣。 觀察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 指導學生正確觀察的順序。 糾正學生實驗中錯誤和不規范的操作。強調玉米種子的解剖要點,突破難點。 要求學生按實驗步驟完成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結構的觀察。簡述實驗的注意事項。引導學生在操作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通過團隊合作解決問題。 小組成員按照探究實驗的方法步驟完成對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觀察實驗。 體會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每個小組推舉一人感悟實驗的全過程。 通過實驗的設計,引導學生通過對種子實物的觀察,學會科學觀察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并能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種子的結構 多媒體播放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結構的圖片,并指導學生是徒手勾畫種子的結構模式圖。強調種子每一結構的具體位置。特別指出種子的主要結構--胚的組成和重要性。 指導學生比較兩種植物種子的異同。由子葉數目的不同,推廣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概念,并播放常見的其他雙子葉和單子葉植物圖片。擴展學生的知識廣度。 學習畫種子基本結構模式圖。 小組討論完成課本80頁的問題,并填充表格。 總結出種子結構的共同點。思考種子的每一結構與新植物體的聯系。 將觀察實物種子與種子結構模式圖結合,加深學生對種子結構和功能的認識。 總結 實驗 對實驗進行簡要總結,及時表揚實驗操作表現好的小組。指出實驗中存在的問題。 小組代表簡述實驗操作過程,總結經驗、教訓,以及改進措施。 培養學生總結的能力 教學內容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種子植物產生種子的意義 多媒體播放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指導學生分析孢子植物與種子植物的分布特點,繁殖后代的方式。比較孢子與種子的的壽命,提出問題,為什么種子植物更適于陸地環境。 觀看大屏幕,閱讀并討論完成問題。 構建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理論。 課堂 總結 總結實驗操作。 種子的基本結構。 產生種子的意義。 小組成員總結學習心得。 規整知識 八、板書設技 第二節 種子植物 種子的結構 菜豆種子 種皮:保護內部結構 ,減少水分散失 子葉(2片):儲存并轉運營養物質 胚 胚芽 胚軸 胚根 果皮和種皮:保護內部結構,減少水分散失 胚乳:儲存營養物質 玉米種子 子葉(1片) 胚芽 胚 胚軸 胚根 二、產生種子的意義 九、教學反思 本節教學設計符合課程標準倡導的探究與合作的學習理念,學生通過自己動手體驗實驗,興趣濃厚,學習欲望高漲。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實驗操作步驟,并能通過實驗總結出種子的基本結構,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區分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同時構建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不足之處,學生課本閱讀不充分,急于動手實驗,實驗失誤較多。 針對教學設計上的不足與實施結果的不足及時修改、完善。通過此次實驗課教學,我充分體會到學生們的潛力是巨大的,學生對實驗課的學習興趣是濃厚的,而且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不但能有效的學習教學內容,更能發揮團隊精神,互幫互助。寓教于樂,讓每一個學生愛學習,愛思考是我們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在今后的教學中應繼續堅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每一節生物課更生動、有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