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說課稿各位專家、評委老師們,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義務教育教科書)第三單元第六章第四節《植物的呼吸作用》。生物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強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據此,我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解說:一、教材分析1.綜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初中生物教學的傳統內容,集合了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為一體的重要內容之一,無論大綱教學還是新課標教學都要求教授的內容。在前面學習了“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之后,又一植物體生理知識,同時也是集重點和難點為一體的一個部分。這一知識的學習,又能進一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時提升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關系的實質性的認識。2.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以學生發展為本,以能力培養為重”的要求,課標對于此內容的知識要求是:“能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屬于了解的水平,能夠達到識別、回憶、舉出實例即可。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好奇、好動等身心特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1.知識與技能(1)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說出呼吸作用的過程;(2)知道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實質、意義、影響因素。2.過程與方法通過參與體驗探究實驗的過程,引導學生應用控制變量和知識的類比的思想方法認識事物,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實驗設計、觀察、分析、邏輯推理和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辯證的認識事物生物學基本觀點,樹立生物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又服務于生活的觀念,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安全的意識。3.知識主線整個教學過程不能偏離以下主線:通過實驗觀察到植物呼吸的三種表象:植物呼吸釋放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消耗氧氣、植物呼吸放出熱量→得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自學分析呼吸作用的意義(實質)→闡述呼吸作用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對比歸納總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關系→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4.難點、重點新的課程標準加強了概念教學和科學探究,因此我確立重難點如下:重點: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探究呼吸作用的三個實驗。難點:呼吸作用過程中的有機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釋放。二、學情及教學方法分析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七年級學生感性認識強于理性思維,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學、討論、實驗探究等方法。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教學情景、實驗探究,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學以致用。選擇實驗探究法、討論分析法、比較歸納法、自學法等教法。三、學情及學法分析七年級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生活體驗略顯不足,對事物的認識正處于從感性到理性的轉變時期,渴望獲得新知識,探究實驗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本課題中,我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采用控制變量的方法進行實驗探究——討論的教學模式,通過對實驗事實的觀察、分析,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總結出呼吸作用的實質。再通過練習,使學生學以致用,能應用呼吸作用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從而完成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轉變。推薦學生應用實驗探究、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練習法。四、教學過程設計1.指導思想: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以及教育學、心理學和新課改的理論依據,將本節課基本定位為:開放性、實踐性強、具備一定知識容量的課堂,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學生會做的、能做到的,教師不要包辦代替,但決不能由此而淡化教師的指導作用,當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教師的及時引導是關鍵。新課標強調“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我采用探究式教學,圍繞綠色植物呼吸作用的過程,以實驗為依托,以生活和環境事件為載體,從分析實驗現象入手,推測出呼吸作用的原料、產物以及有機物分解和釋放能量的實質,揭示呼吸作用的實質與普遍性。作為課堂活動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的我安排了6個主要環節:2.教學流程(一)設境激趣,導入新課通過有人清理菜窖暈倒的新聞事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發學生思考:菜窖里的人為什么會暈倒?菜窖有什么玄機?我們如何防止這一類事故的發生?進入菜窖要注意什么?怎樣做才能安全?要明白這些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植物的呼吸作用》(板書課題)(二)實驗探究,合作交流滲透生物學基本研究方法:單一變量的對照實驗。探究實驗一:植物呼吸時放出二氧化碳學生閱讀課本106頁實驗部分,明確實驗的目的、器材、步驟和注意事項。思考討論嘗試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人呼吸會消耗什么氣體?怎樣檢驗?人呼吸會產生什么氣體?怎樣檢驗?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有何不同?如何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項?為什么要用黑色的塑料袋?根據石灰水的變化分析得出實驗結論:新鮮的植物葉片呼吸時放出二氧化碳。探究實驗二:植物呼吸時消耗氧氣萌發的黃豆種子,煮熟的黃豆種子,長火柴,廣口瓶、塞子。用萌發的黃豆種子,煮熟的黃豆種子做實驗,放入密封的容器中,一定時間后,放入燃燒的火柴,通過火柴的熄滅,證明綠色植物可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在進行呼吸作用過程中需要氧氣。可得出結論:綠色植物種子能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探究實驗三:植物呼吸時釋放熱量教師指導學生上臺觀察兩個暖瓶上溫度計的變化和暖瓶內的物品,小組討論分析得出實驗結論:植物在萌發過程中釋放能量。(三)歸納小結,知識提煉引導分析歸納呼吸作用的原料、條件、場所、產物和物質、能量的變化,引導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提煉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并寫出呼吸作用的反應式。(四)目標導學,知識遷移根據課件出示的導學提綱,觀看視頻資源,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總結出:植物除了種子能進行呼吸作用,其他器官是否也進行呼吸作用?同時指出植物的其他器官也進行呼吸作用,并且指出只要是活細胞就能進行呼吸作用,并明白呼吸作用的主要意義: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五)前后聯系,知識升華通過比較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與聯系,使學生對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過程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讓學生理解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還通過食物鏈,進入其他生物體內,參與構建其他生物,其中一部分通過呼吸作用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由此提煉出結論:“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實質都是有機物的分解,釋放能量。”強調:有些植物細胞在無氧條件下也能進行呼吸。(六)鞏固反饋,學以致用通過多媒體展示呼吸作用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情況,如:現代農業生產中的大篷蔬菜、種子的保存、水果的保鮮、進入久未開啟的菜窖、深洞等的安全注意事項,呼應引入新課時提出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開闊學生視野,重塑“生活實踐”→“生物知識”→“服務生活”的目標過程,升華思維。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分層完成鞏固練習,為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供廣闊的探索空間,體現基礎教育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的原則。(七)課堂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指導學生總結、反思本節課的知識點、學習過程等,進行自我評價,幫助其認識自我、增強信心、鞏固興趣,以促進其主動發展。此過程中學生可暢所欲言,包括學習心得和困惑,以相互促進。教師則鼓勵學生發言,培養他們歸納、概括及語言表達能力,建立知識樹,形成知識體系。五、說教學反思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雖然增加了學生思考的興趣,但是對于一般的學生也增加了思考的難度。盡量使學生從生物學的學習中獲得知識和研究方法是本節課的貫穿始終的宗旨。由于受教材的限制,一節課完成教學流程的七個過程,相對來說容量較大,往往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不是太精細,在銜接上不太從容,感覺較倉促。但是教學的目的性體現較明確,就是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從而進一步感悟和領會生物學的研究方式,通過對知識的內在聯系的探討和分析,同類知識的類比和從新組合,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探究學習。六、說板書設計第四節植物的呼吸作用??設境激趣導入新課實驗探究合作交流歸納小結知識提煉目標導學知識遷移前后聯系知識升華鞏固反饋學以致用概念:略原料:有機物和氧氣場所:活細胞的線粒體中產物:二氧化碳、水和能量植物的呼吸作用公式: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意義:為植物的各種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第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