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島版科學六三制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地球和地表的變化》單元復習 知識要點匯總 第1課《地球內部有什么》 一、填空: 1.從地面到地球中心有(6000)多千米,最先進的鉆機鉆探深度不過( 10)千米。 2. 地震波能夠向(四面八方)傳播,有的可以一直傳到(地心)。地震波碰到不同的物質,就會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 )。 3.科學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對地球內部情況進行探知。 4.地球內部可以分為三層,分別是(地殼 )、(地幔 )、(地核 )。 5.地殼由(巖石)組成,厚(5—70)千米,地幔由(硅、鐵、鎂)組成, 厚(2900多)千米,地核由(鐵、鎳)組成,厚(3400多)千米。 二、簡答: 1.人們是怎樣了解地球內部情況的? 答:是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對地球內部情況進行探知。 2.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什么影響? 答:知道火山噴發、地震的發生時間、地點,可避免它對人類造成災難。 3.認識地球內部的結構特點。 答:地球內部劃分為三層,分別是地殼 、地幔、地核。地殼是最外面的一層,厚5—70千米不等;地殼下面是地幔,厚2900多千米,溫度在1200℃到2000℃之間;地幔下面是地核,厚3400多千米,溫度可達5000℃。 4、美國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構想:用炸藥把地面炸開一條裂縫,然后往裂縫中注入至少10萬噸熔融狀態的鐵水。灌入鐵水的同時,放入一種特殊材料制成的探測器,從而揭開地核不為人知的真面目……地球會同意這項計劃嗎?你會同意嗎?為什么? 答:地球不會同意,我也不會同意。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要保護她,人類要在保護她的基礎上研究她,而不能破壞地球。 5、地球越往內部溫度越高,甚至高達幾千度,為什么從地下挖出的石油、煤的溫度卻不高,而且沒有燃燒掉呢? 答:石油,煤只存在于地殼一層,不是存在于地球深層,所以溫度不會很高,另外它們燃燒需要氧氣,在地下沒有足夠的氧氣供給它們燃燒。 第2課《火山》 1、火山噴發是一種壯觀的自然現象,它是地球內力作用的產物 2、1980年5月18日(圣海倫斯火山)受地震影響噴發。 3、火山是怎樣形成的? 地殼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裂隙向上升,在地殼比較薄的部位或者地殼裂縫距地面較近處,上升的巖漿在巨大壓力下沖出地面,形成火山。 4、火山噴發所帶來的影響。 (1)地表形態的變化。火山噴發形成火山口湖、圓錐形火山和火山島 (2)火山噴發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火山噴發給人類帶來災難——燒毀森林、房屋,覆蓋農田和城市,污染空氣;同時火山噴發也會給人類帶來許多益處,如在巖漿向上移動和噴發的過程中,會在地下形成鐵、銅、金剛石等多種礦藏,火山灰是農作物的上等肥料。火山噴發使地貌發生巨大的變化而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如日本的富士山、中國長白山的天池、五大連池的火山群、火山地熱噴泉,景象非常壯觀,還有的地區利用火山地熱來發電。 第3課《地震》 1、地震和火山噴發是地球內部運動的外在表現。 2、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發生了里氏8.0級的強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壩州汶川縣。試用你學過的科學知識解釋這次地震的原因。 答:地下的巖層在壓力的作用下會發生變形。當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時,巖層就會發生突然的、快速的斷裂。巖層斷裂所產生的地震波傳到地表,就會引起地震。 3、地震來了我們怎么辦? 答:地震發生時,應立即切斷電源、可燃氣源,打開逃生出口。來不及逃出時,應該選擇到重心低、結實堅固的家具下躲避,在沒有堅固家具可以藏身時,可用坐墊等物品保護好頭部。 4、地震前常發生一些異常的現象,如地下水位的突然改變,動物驚慌不安等。 5、地震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災害有:建筑物的破壞。地面破壞。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人員、牲畜的傷亡。 第4課《做一塊卵石》 1、地表巖石受到溫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響會發生風化作用 2、什么叫風化? 答:位于地殼表面或接近地面的巖石受到溫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響,會發生破碎或成分變化,逐漸崩解、分離為大小不等的巖屑或土層,巖石的這種變化稱為風化。 3、什么是風化作用? 位于地殼表面或接近地面的巖石受到溫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響,會發生破碎或成分變化,逐漸崩解、分離為大小不等的巖屑或土層,巖石的這種變化稱為風化。引起巖石這種變化的作用稱為風化作用。 4、卵石是怎樣形成的? 卵石的形成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高山上的卵石風化、崩塌;第二是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磨圓。 5、海岸邊的卵石是怎樣形成的? 海岸邊的巖石經過長期的風化作用和海浪拍擊,破碎崩解,被海水搬運到海灘,它們在海灘上長期受到海水沖刷以及相互摩擦碰撞,便形成了卵石。 6、河道上游的石塊與下游石塊有什么不同? 上游石塊較大且棱角分明,下游石塊小而且光滑圓潤。 第5課《各種各樣的礦物》 1、 煤、石油、天然氣等屬于能源礦產。銅、鐵等屬于金屬礦產。石墨、石英、硫黃等屬于非金屬礦產。 2、 巖石由礦物組成,聚集在一起具有開采價值的礦物稱為礦產。 3、鐵礦石可以提煉制造什么? ???答:飛機、鋼精鍋、鋼精勺、叉、刀,鋼筆,輪船,汽車,自行車的原材料都來源于鐵礦石。 4、 殺蟲劑、消毒劑、燃料、染料、醫藥、合成材料的原材料都來源于煤。 5、 人類對礦產的開采方法: 采取露天開采、地下開采、鉆井開采,像石油這樣液體性質的礦產,采取管道開采 6、??煤可以提煉制造什么? ???答:殺蟲劑、消毒劑、燃料、染料、醫藥、合成材料的原材料都來源于煤 第6課《地表的變化》 1、?化石是保存在巖層中的古生物的遺體或遺跡。化石可以告訴我們關于地球的歷史及生物進化的許多信息。 2、地球表面形態是不斷變化的,火山、地震等地球內部運動改變著地表形態,地球外部運動,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地球的內部力量,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地球的外力作用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態趨于平坦。人類活動也改變著地表形態。 3、 人類活動對地表的改變有哪些影響 ? ① 改變和塑造新的地表形態。如,填海造田、開挖河道、修建水庫、綠化沙漠。 ② 破壞地表形態。例如,沙漠化擴大,水土流失等。 4、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的大運河。它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長1794千米。 5、 如何保護地表:不過量抽取地下水、停止毀林開荒、恢復天然牧場等。 6、家鄉的地表曾經發生過哪些變化? 修筑黃河勝利大橋,修建大型水庫,棚戶區變成高樓林立的高檔小區,新通了許多條鄉村公路,新建的德大鐵路、濟東高速等 實驗指導 一、地球結構模型的制作 【制作目的】通過制作地球結構模型使學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內部的構造。 【制作材料】各種材料的橡皮泥。 【制作步驟】 1、用黃色的橡皮泥做成球狀,代表地核。 2、用橘紅色的橡皮泥在黃色球形的外面再包圍一層,把黃色的球形裹起來,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紅色的橡皮泥外層包圍一層,代表地殼。這樣一個地球結構模型就制作好了。 【溫馨提示】1、注意各個橡皮泥圈層的厚度2、可將球狀模型切開,展現剖面,以便觀察 【整理器材】把橡皮泥分類整理存放備用。 二、模擬火山噴發試驗 【實驗目的】通過用簡單器材做模擬實驗,探究火山的成因,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實驗器材】三腳架、鐵盒子、土豆泥、番茄醬、酒精燈、火柴。 【實驗步驟】 1、在鐵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狀,并在土豆泥中間挖個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醬,用薄薄的一層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鐵盒子放到三腳架上,用酒精燈加熱,過一會兒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 【實驗現象】番茄醬受熱后沿洞口四周外溢。 【實驗結論】火山成因推想:地殼深處的物質被高溫熔化成巖漿,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下沿著地殼的裂縫向上升,形成火山噴發 【溫馨提示】1、土豆泥不能稀軟,否則會影響實驗效果。2、不要讓學生用手觸加熱過的番茄醬,以免燙傷。 【整理器材】把廢物放進廢物桶,器材歸位放置。 三、地震模擬實驗(演示) 【實驗目的】通過演示模擬地震發生時的情景,讓學生了解地震現象,認識地震的危害。?? 【實驗材料】紙箱、木塊、記號筆。 【實驗步驟】1、在紙箱上畫上街道的圖形。 2、在每個街道的拐角處都用小木塊壘成樓房, 3、在紙箱底部敲擊,使樓房倒塌。 4、根據樓房倒塌情況,判斷地震的中心和強弱。 【實驗結論】地震的危害性很大。 【整理器材】器材歸位。 四、地震成因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能用簡單的器材做地震模擬實驗,探究地震的成因,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實驗器材】3—4條顏色不同的毛巾、竹片。 【實驗步驟】 1、把每條毛巾縱向疊兩折或三折,將折好的毛巾一條疊一條,平鋪在桌面上當作水平的巖石層。 2、雙手按住毛巾的兩端,把它們慢慢向中間擠壓,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 3、兩手握住竹片的兩端,同時用力將竹片逐漸壓彎,直到斷裂,體會感覺。 【實驗現象】毛巾擠壓產生褶皺,竹片斷裂,手感覺到麻木 【實驗結論】地震成因推想:地層在受到地殼內部的巨大壓力時,會像毛巾層一樣發生褶皺巖層褶皺厲害了就像竹片一樣斷裂,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產生地震。???? 【溫馨提示】1、彎曲的竹片不能離眼睛太近,以免傷了眼睛。2、彎曲的竹片也不能離同學太近,以免傷了同學。 【整理器材】把廢竹片放進廢物桶,把毛巾還原歸位放置。????????????????????????????????? 五、卵石磨圓的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通過卵石磨圓的模擬實驗,認識卵石是怎樣形成的。 【實驗器材】有蓋的大口玻璃瓶、水、磚塊、錘子 【實驗步驟】???????????????????????????????????????????????????????? 1、用錘子把磚敲成碎磚塊,挑出棱角分明的磚塊。 2、把挑出的碎磚塊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擰緊 3、用力搖晃瓶子,大約過五分鐘后進行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 【實驗現象】碎磚塊沒了棱角,變成了圓形的 【實驗結論】在水的沖刷和碎磚塊的相互碰撞、摩擦過程中,碎磚塊棱角消失,變得光滑起來。 【溫馨提示】1、用錘子敲磚時要讓學生注意安全。2、不要讓學生猛力搖晃瓶子,以免毀壞瓶子傷人。3、大口玻璃瓶也可讓學生自備。 六、溫度對巖石的破壞作用的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能用簡單的器材進行風化作用的模擬實驗,認識溫度變化對巖石的破壞作用,培養學生的想象精神和動手能力。 【實驗器材】酒精燈、火柴、鑷子、小快板巖、燒杯、涼水。 【實驗步驟】???????????????????????????????????????????????????????? 1、點燃酒精燈,用鑷子夾住一小塊板巖放在酒精燈的外焰上加熱。??????? 2、把石頭燒紅后,迅速放在涼水中。 3、如此反復幾次,觀察板巖有什麼變化 【實驗現象】巖石表面出現裂縫,有一塊塊的小碎屑掉下。 【實驗結論】溫度變化能使巖石產生裂縫,對巖石有破壞作用。 【溫馨提示】1、要正確使用酒精燈,同時注意安全。2、不要用手碰燒熱石頭。3、涼水的溫度越低越好,最好用冰水。 【整理器材】把碎巖石放進廢物桶,把廢水倒進水槽,儀器歸位,擦凈桌面。 七、滴水穿石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通過研究水滴的力量,讓學生了解水流有侵蝕、搬運、沉積作用。 【實驗器材】黑色手工紙、面粉、滴管、燒杯、水、米尺。 【實驗步驟】 1、在黑色手工紙用面粉堆成三堆大小相同的面堆。 2、用滴管從不同的高度向面堆滴水,觀察面粉有什么變化。 3、用米尺量出每次滴水的高度和面粉濺落的范圍直徑,進行對比。 【實驗現象】面粉堆在水的沖擊下四處濺起。 【實驗結論】水滴位置越高,下落時所產生的沖擊力越大。 【溫馨提示】1、水滴的大小盡可能保持一致。2、每一次實驗都要記下兩個數據:水滴下落的高度和面粉濺落的范圍直徑。 【整理器材】把濕的面粉放進廢物桶,干面粉集中起來備用,器材歸位放置。 八、水的沖擊力模擬實驗(演示) 【實驗目的】通過演示模擬水流的力量試驗,讓學生了解地球表面不斷變化的原因。 【實驗材料】托盤、沙子、碎石、草皮、水、噴壺。 【實驗步驟】 ??1、用沙子、碎石、等在托盤上堆起土堆、平原、峽谷、草地等造型。 ??2、用噴水壺灑水,觀察草皮、沙子、碎石、和水的運動變化。 【實驗現象】沙子被水沖走,碎石被水沖干凈。 【實驗結論】?水流可以產生沖刷、搬運和沉積作用,改變地表形態。 【溫馨提示】1、實驗用的沙子要提前用水濕潤。2、噴灑水的高度、水流的大小必須保持一致。3、注意保持環境衛生。 【整理器材】把沙子、草皮、碎石清理干凈,托盤、噴壺放置有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