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植物的感應性 概念: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應的特性稱為植物的感應性 感應性現象 向光性:植物體在單向光的照射下,彎向光源生長的現象。這種特性可以使植物的葉子得到更多的光,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 向地性: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響下,順著重力方向生長的現象。莖的生長是負向重力性 向水性:植物的根向水的方向生長的特性。向水性能使植物在比較干旱的土壤中尋找并獲得水分,以維持其生存 感應性的分類 向性運動:植物受單向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運動,其運動方向與刺激的方向有關 感性運動:由外界某種因素的刺激或者內部的生理機制引起的運動,運動方向與刺激方向無關 植物激素 概念:植物激素是指一些在植物體內合成的,從產生部位運輸到作用部位,并且對植物的生命活動產生顯著調節作用的微量有機物 生長素與植物向光性的關系 生長素能加快植物細胞生長的速率。當光照射到植物莖尖端的某一側時,生長素就移向背光側,使背光側莖的生長比向光側莖的生長快,表現出植物莖向光彎曲生長 植物激素的種類及生理作用 激素名稱 主要作用 生長素 加快細胞生長速率 赤霉素 促進細胞伸長;促進種子萌發和果實發育 細胞分裂素 促進細胞分裂 脫落酸 抑制細胞分裂,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 乙烯 促進果實成熟 第2節人體的激素調節 內分泌腺和激素 內分泌系統:人體內的各種內分泌腺構成了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它與神經系統一起,共同調節機體的生長發育、物質和能量的轉換,維持內環境的穩定,并影響行為和控制生殖等 內分泌腺 內分泌腺:沒有導管的腺體,它們的分泌物——激素,直接進入腺體內的毛細血管,并隨著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處 內分泌腺種類、分泌激素及生理作用 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能控制人的生長發育 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素能加快心跳的節奏,擴張通往肌肉的血管 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能夠促進體內物質和能量的轉換,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胰腺:胰島分泌的胰島素能促進人體吸收的葡萄糖儲存在肝臟和肌肉內 睪丸(男性):分泌的雄性激素促進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細胞的生成,激發和維持人的第二性征 卵巢(女性):分泌的雌性激素促進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細胞的生成,激發和維持人的第二性征 激素 激素的特點 直接進入腺體內的毛細血管,并隨著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處 在血液中的含量極少,但對生物體生命活動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激素分泌異常引發的疾病 激素分泌情況 疾病 具體癥狀 幼年時生長激素分泌不足 侏儒癥 發育遲緩,身材異常矮小,但智力正常 幼年時生長激素分泌過多 巨人癥 人體各部位過度生長,四肢長度更為突出,巨人的壽命往往不長 成年人生長激素分泌過多 肢端肥大癥 手大、腳大、指粗、鼻高等 胰島素分泌不足 糖尿病 多尿、多飲、多食、消瘦和疲乏,血糖含量增高,出現尿糖癥狀 幼年時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 呆小癥 反映遲鈍,智力低下,身材矮小 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分旺盛 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 情緒易激動,精神緊張,失眠、心跳過快 胰島素與血糖含量rightbottom 人的血糖含量一般為90毫克/100毫升,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時,胰島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下降時,胰島素分泌減少,使血糖含量升高,從而使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 第3節神經調節 對刺激的反應 人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的過程中,需要多種器官或組織的參與 反應過程:接受信息→傳導信息→處理信息→傳導信息→作出反應 不同的人對刺激作出反應的快慢有所不同,不同的感覺器官在接受刺激后作出反應的快慢也有所差異 信息的接受和傳導 人的不同感覺器官感受外界不同的刺激 眼的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鼻黏膜上的嗅覺細胞能接受氣味的變化 口腔的味蕾中有味覺細胞,能接受化學物質的刺激 神經元 神經元的結構 細胞體:主要集中在腦和脊髓的灰質中,構成神經中樞,內含細胞核 突起包括樹突和軸突 樹突:短而多,將興奮傳向細胞體 軸突:長而少,將興奮由細胞體傳向外圍 神經元的功能: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能夠接受信息并傳導信息 信息的處理 神經系統的組成 神經系統 中樞神 經系統 中樞神 經系統 腦 脊髓 腦神經:12對,支配頭部和頸部各個器官的感受和運動 脊神經:31對,支配身體的頸部、四肢及內臟的感受和運動 接受并處理各種信息,決定和啟動相應的反應 腦——神經系統中最高級的部分 大腦:分左右兩部分。大腦表面是大腦皮層,大腦皮層布滿溝和回,使其面積增大。大腦皮層是神經元的細胞體高度集中的地方,有許多控制人體活動的高級中樞 小腦:位于腦干背側,大腦的后下方,主要負責人體動作的協調性 腦干:位于大腦下面,主要控制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活動 脊髓 脊髓有許多軀體和內臟反射的低級神經中樞,能完成一些軀體和內臟的反射活動,但這些反射活動受大腦控制 脊髓是腦與軀干、內臟之間重要信息的傳遞通道,具有傳導和反射功能 應答性反應與反射弧 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各種刺激作出應答性反應的過程。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動的神經結構,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部分 刺激的傳導過程: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任何反射活動都必須通過反射弧來完成,反射弧的任何一個環節受到損傷,都會導致反射無法進行 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反射類別 形成 反射弧的特點 神經聯系 舉例 適應范圍 非條件反射 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神經中樞在大腦皮層以下,是永久固定的 固定的,不會消退 吃杏時分泌唾液 固定不變的環境,適應范圍小 條件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反射 有大腦皮層中神經中樞的參與,是暫時的,易變的 暫時的,可以消退 看到杏分泌唾液,談到杏分泌唾液 多變的環境,適應范圍大 第4節動物的行為 先天性行為 概念:動物與生俱來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 特點 與生俱來,不需要后天的訓練就能形成 由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參與即可完成 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對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延續有重要意義 舉例:繁殖行為、求偶行為、攝食行為、攻擊行為、洄游行為、社會行為等 后天學習行為 概念: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的行為 特點 在個體生活中通過學習逐漸形成的 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才能完成 后天學習行為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形成的 一般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后天學習行為也越復雜,而且后天學習行為在動物全部行為活動中占的比重也越大,能使動物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舉例:馬戲團動物表演、幼獅跟隨母獅學習捕食等 第5節體溫的控制 恒定的體溫 恒定的體溫是進行正常新陳代謝的基本條件,體溫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恒定的體溫能讓動物擺脫環境的限制 產熱與散熱的平衡 產熱 安靜時,產熱主要來源于內臟 運動時,產熱主要來源于骨骼肌。寒冷環境中,骨骼肌戰栗,能使熱量成倍增加 散熱 常溫下,皮膚直接散熱是主要的散熱方式。皮膚直接散熱的多少,取決于皮膚表面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溫度差,而人體表面的溫度可以通過流經皮膚血液的多少來加以調節 當外界溫度等于或超過體表溫度時,汗液蒸發是主要的散熱方式 體溫受腦控制 人體內的產熱和散熱過程是通過腦干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調節和控制的。體溫調節中樞在下丘腦 寒冷環境 皮膚冷覺感受器興奮 傳入神經 炎熱環境 皮膚溫覺感受器興奮 傳入神經 腦干體溫調節中樞的分析綜合 傳出神經興奮 傳出神經興奮 汗腺分泌減少,皮 膚血管收縮,血流 量減少,散熱減少 汗腺分泌增加,皮 膚血管舒張,血流 量增加,散熱增加 立毛肌收縮, 骨骼肌戰栗, 產熱增加 立毛肌舒張, 肌肉、肝臟 產熱減少 體溫恒定 體溫的調節過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