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時政考備熱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動作為,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構成了“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和突出特色。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國有基礎。從供給層面來看,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擁有了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供應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多數產業內部競爭激烈,企業可以同時收獲規模經濟效應和競爭效應。在需求層面,中國擁有超大的市場規模,是全球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姚景源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中國有1億多戶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還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爱斍?,我國消費潛力仍有待釋放,如果人民收入提高,市場需求將更加巨大,依靠內需將有力支撐整體經濟增長?!?br/>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說明中國經濟既有潛力,又有引力。一方面,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吸引全球優勢資源,在中國形成生產能力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以國內大市場需求為基礎,可以使一些規模經濟效應明顯的產品在國內產生“本地市場效應”,產生出口競爭力,從而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把握新發展格局,靈魂在于新發展理念、基礎在于國內循環、要害在于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關鍵在于科技創新、基本前提和保障是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全部目的在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更好地為人民謀福祉、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①是更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有利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實現經濟體系健康暢通;②是更加公平發展的需要。③是更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新發展格局更強調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強調消費和內需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④是更加安全發展的需要。當前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全球供應鏈出現了本地化、區域化、分散化的趨勢,對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也帶來不少挑戰。統籌發展與安全,就要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國際競爭力,筑牢國家產業和經濟安全防線,增強我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可以更好地保障中國經濟安全,同時持續拓展經濟發展空間。⑤是更有效率發展的需要。我們有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要通過構建新發展格局,提高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和經濟循環效率。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要求我們把經濟發展的立足點放在國內。1、形成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根本途徑還是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充分釋放全社會創造活力。要看到,擴大內需還存在不少短板,如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合理流動仍有不少障礙,商品物流成本過高,企業融資難題猶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改革有待深化。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通供需梗阻,在提高供給質量上下功夫,不斷增強經濟內生動力。改革是釋放體制活力的源泉。堅持改革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革生產關系中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體制機制,調整上層建筑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的部分,激發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有效減小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經濟循環藩籬,更好促進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接軌。深化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改革,補齊經濟循環過程中存在的弱項短板,暢通生產、流通、消費、分配等環節,提高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和經濟循環效率。2、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體系的血脈,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依托強大國內市場,著力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促進農業、制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協調發展。在生產環節,要通過科技創新和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特別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分配領域,重點是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培育更多的中等收入群體,建立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流通領域,重點是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提高審批效率,消除跨地區的障礙,降低整體物流運輸成本,減少流通環節,提高流通的效率,建設交通強國。在消費環節,重點是擴大消費需求,完善消費政策,促進消費升級和釋放消費潛力,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全面促進消費。3、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于要同時利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這兩只手都不缺位,要共同發力,共同來推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把市場存在的一些靠市場解決不了的,靠企業家自己解決不了的,由有為政府來創造有利的條件,克服那些不足,讓市場真正有效起來。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卡脖子的技術上面,牽涉到我們的國防安全跟經濟安全的,那就要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依靠我們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來來攻克那些技術難關。4、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打造完整的內需體系。重點是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供給創造需求、需求牽引供給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科技創新是關鍵。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我國高質量發展才能順暢進行,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才能良性互動,新發展格局才能加快形成。5、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夯實國內循環體系提供制度保障。要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要堅持和完善“兩個毫不動搖”,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要積極探索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體制機制,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和配置高效公平。要加快金融體制和資本市場改革,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能力。6、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優化國內循環體系的空間布局,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實現各類要素在國內各區域間的自由流動。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打通“區塊”“省域”和“城市”“城鄉”等不同區域空間之間的經濟循環,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在具體實踐中,要持續推進長江經濟帶的長三角一體化,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大灣區經濟的這種協同發展,還有成渝雙城經濟區的發展,暢通區域之間生產要素配置循環,加強區域、城鄉等不同級次的產業鏈接融合。7、構建新發展格局,要筑牢國內循環體系的產業根基,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在鞏固傳統產業鏈優勢的基礎上,提前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推進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重大基礎設施的深度融合,提升產業系統化、智能化創新能力。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化科技自立自強,推動關鍵領域的進口替代。應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創新能力和保障能力,逐步實現在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的進口替代。一方面,要拉長長板,鞏固提升優勢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另一方面,要突圍產業鏈供應鏈中存在的“卡脖子”問題,全面加大科技創新和進口替代力度,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重塑新的產業鏈。國內大循環的實質是從出口導向轉向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對外依賴降低,不是走極端,更不是有人認為的閉關鎖國,而是有彈性地調整結構。積極影響是這有利于倒逼市場主體提高勞動者的待遇,收入分配將會更加公平,有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短期可能存在失業問題)。對國外的依賴減少,避免受制于人,抵御全球經濟危機風險能力提高。由此帶來的隱憂是科技發展、生產力水平存在落后風險;轉向內循環必然伴隨導致短期國內投資需求持續減少,失業率可能會升高;有失業的可能,要做好思想準備;資本外逃,外匯流失,影響到金融穩定和進口,特別是剛需進口(能源、糧食問題)的問題,老齡化趨勢持續,內需支撐經濟有難度。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則要求我們加強國際經濟交往,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走好開放合作之路。新發展格局中的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是個相互促進的整體,在新發展格局中,國內循環不能離開國際循環的支持,否則,就容易退回到自我封閉的老路上去。“雙循環”不是平均的,國內循環是主循環、是雙循環的基礎,國際循環是次循環、是國內循環的輔助和延伸,這是新發展格局的顯著標志。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是自娛自樂、閉關鎖國、閉門造車,也不是各自為政、“諸侯割據”,每個省區市都要單獨搞“雙循環”。???從長遠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強科技領域開放合作,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發展格局的提出,表明中國旗幟鮮明地站在了歷史正確的一邊,表明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歷史擔當。當前世界經濟雖然遭遇逆全球化,但世界已經回不到彼此封閉孤立的狀態,更不可能被人為割裂,我們要秉承開放包容理念,堅定不移地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基石的多邊貿易體制,旗幟鮮明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1、要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重塑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一方面,要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加快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吸引國際資源來華投資發展。從制度上、技術上、規則上打通痛點和堵點,推動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要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依托開發區、自貿區、自貿港等,促進商品、資金、技術、人員更大范圍流通流動,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2、強化國內外產業鏈的關聯和互動。近幾年,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我們要主動適應全球化新形勢,積極調整國內外產業鏈布局,形成以國內產業鏈為基礎、努力向國外中高端產業鏈延伸、內外兼顧的國內國外產業鏈新布局。3、防止兩個循環生態體系的脫鉤。要堅持進口與出口并重、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增強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黏合度。三、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無論是國內大循環、還是相互促進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都應更加重視科技創新,更加重視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重視國內綠色生產和生活,更加重視開放在經濟循環中的作用,更加重視民生和共享發展。加快推進科技強國建設,加強協同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加快實現從代工到研發、從模仿到創新、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的轉變;要加快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強化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抓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尤其要利用我們全球最完備產業配套體系和超大規模市場的獨特優勢,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器”。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加快突破受制于人的關鍵核心技術,推動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領域的顛覆性技術創新,善于打造長板。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創造有利于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獨特優勢,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產業鏈水平,維護產業鏈安全。此外,還要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提升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培養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建設創新型國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