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晝夜與四季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和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都是地球自轉的結果。自轉一周,晝夜交 替變化一次。地球大致自轉一周的時間間隔定義為一日。一日=24小時。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地自轉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它本身不發光。當地球自轉時,太陽光只能照著它的一半。 地球向著太陽、太陽光能照到的一面就是白天,背著太陽、太陽光照不到的一面就是黑夜。我國古代有日晷(guǐ)和漏刻等計時工具。張衡創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沿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轉.公歷是以地球公轉為基礎編制的歷年。公歷中年的定義為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即1年=365.256天。一平年為365天,每4年有一個閏年,一閏年=366天。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間隔為地球公轉周期,長度為365.256日太陽高度的變化形成氣溫的變化。太陽光線與地平線之間的夾角叫太陽高度角(簡稱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角越大,竿影越短。太陽直射----太陽在竿的正上方射下來,即太陽高度為90度,竿影長度為0。該地方是太陽直射點。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平面之間的夾角為66.50。春分時,太陽直射在赤道上;3月20或21日夏至時,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 ;6月21或22日秋分時,太陽直射在赤道上;9月23或24日冬至時,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12月21或22日冬季:太陽高度小 ,晝短夜長 ,光照時間短 ,氣溫低,夏季:太陽高度大,光照時間長,氣溫高,晝長夜短。春季和秋季:太陽高度適中,天氣不冷不熱,晝夜差不多長在我國同一個地方的不同日子,受到太陽照射的情況是不同的。由于地球的公轉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太陽高度越大,光照強度越大、光照時間越長、溫度越高;太陽高度越小,光照強度越小、光照時間越短、溫度越低。太陽高度最大、光照時間最長、溫度最高的一天叫夏至;太陽高度最小、光照時間最短、溫度最低的一天叫冬至。一年中白晝與黑夜長度相等的兩天叫春分和秋分。節氣是把季節和農業生產時序相結合的一種計時方法。一年中有24個節氣,每月有2個節氣,每兩個相鄰節氣之間一般相隔15天。地球的公轉運動使地球相對于太陽的位置每天都在變化,從而引起地球上同一根竿子,在不同的日子正午的竿影長度不同。27、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的基本情況:表面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圓環形的坑,沒有大氣和 水 ,溫差大,向陽光的地方溫度高達 127 ℃,背向陽光的地方溫度降到 183 ℃,任何生物都無法生存。月球半徑 1738 km,體積是地球的2%,質量是地球的。。月球的運動:月球在不停的 繞月軸自轉和繞地球不停的公轉 ,它們的時間恰好相等, 都為27.3日,所以月球只有一面朝著我們。月相:我們看到的月球的外貌,主要是因為月球本身 不發光 ,要靠反射 太陽光 才能發亮。農歷初一的月相是 新月(朔) ,初七、八的月相是 上弦月,六的月相是 滿月(望) ,二十二、三的月相是 下弦月 。發生日食的月相是 新月(朔) ,發生月食的農歷是 十五或十六 。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的時間間隔,叫做“朔望月”它是月相變化的周期。我國民間沿用的農歷(陰歷),是以朔望月為月的單位的,1朔望月=29.5日。30、了解各種月相的名稱及其發生的時間1 . 2. 3. 4. 5. 6.(新月(朔)) ( 峨眉月) ( 上弦月) ( 滿月(望)) (下弦月 ) ( 峨眉月 )初一 初三、初四 初七、初八 十五、十六 二十二、二十三 二十六、二十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