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想: 踐行減負增效的課程改革精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趣味性學習吸引學生,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聯系生活常識,激發學習興趣→提供分析的素材,建構核心概念→資料分析,與教材進行充分的對話→案例分析→情感升華等學習環節,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幫助學生在輕松快樂的課堂中,扎實高效地掌握知識,真正體會學習的樂趣。 二、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動物的行為是目前生物學研究中一個十分活躍的領域,動物運動和行為的知識對學生認識動物的本質非常重要。 本課是冀少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章《動物的行為》的第三節,本節有兩個主要的任務,一是學生通過資料分析,學會區分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從本質上理解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二是學生通過了解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進一步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兩個任務難以在一節課上完成,所以課前充分的準備和課堂上有效地組織都尤為重要。教材圖文并茂,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但并不都是學生所熟悉的,所以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補充一些分析材料。 2、學情分析 在知識儲備方面,學生能舉例說出一些動物的行為,但有一定局限性,對一些常見的行為能區分是生來就會的還是學習獲得的,但缺乏對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本質的認識,和思考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這些通過學生獨立的學習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有效地引導和學生間的合作學習。就能力儲備而言,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具備一定的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具有一定合作學習的經驗。從情感態度上來看,學生對直觀、有趣的圖片資料、尤其感興趣,容易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教學條件分析: 多媒體教室等硬件條件,能為教學的開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教學資源:自制PPT課件。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概念。 (2)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實例,知道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能力目標 通過閱讀資料,圖片等資源,鍛煉觀察能力、短時間內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資料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分析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區分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說明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教學難點: (1)通過資料分析,說明動物的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運用觀察的方法,探究動物的學習行為。 五、教學策略與手段: 多媒體演示、啟發互動、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等策略,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經驗、活動體驗,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通過觀察、資料分析、合作學習等達成學習目標。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上課前,開始展示有關動物行為的畫面,創造一個讓學生回憶討論動物行為問題的情景。 通過ppt課件展示有關動物行為的畫面 開始上課時,教師指出上一節課學習了《動物行為的類型》。 觀看圖片,喚起記憶。 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 二、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 1.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學習的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 2.組織小組交流,然后請每組一位同學描述一種動物的行為。 3.請學生進一步舉例 4.小結:動物行為類型劃分依據。 1.先在小組內交流,然 后按照順序,每一小組描述一種動物的行為。 2.小結: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例如:覓食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攻擊行為等。 3.完成課堂小測。 溫故知新,為下一環節的學習熱身。 三、建構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兩個核心概念。 1.分析實例,認識概念 2.資料分析,應用概念辨析實例. 3.資料分析,從本質上理解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4.練習與討論: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區別與聯系 1.指出上一節課劃分動物行為類型的依據。在此基礎上,提出,本節課我們將根據動物行為形成、獲得的途徑,對動物行為進行分類,并引導學生弄清“動物行為形成、獲得的途徑”的意思。 2.通過實例引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兩個核心概念。 3.提供分析的實例,引導學生提煉關鍵詞,進一步認識概念。 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概念辨析實例。 2.組織小組討論資料1和資料2,思考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對動物維持生存的意義有什么不同? 3. 組織小組討論資料3、資料4和資料5,分析先天性行為有哪些局限性? 4. 組織小組討論資料6、引導學生發現不同動物學習能力的差別以及形成學習行為的快慢。 關注學生學習進程,若有困難,可提供預設的答題小提示: A.假如幼袋鼠不具備這種先天性行為,后果是什么? B.假如蚯蚓不具備學習能力,后果是什么? C.美國紅雀喂養金魚的行為對本物種的繁衍有利處嗎? D.大山雀學會打開奶瓶蓋,有什么好處? 組織學生表達和交流討論結果,相互糾正,相互補充,歸納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通過PPT展示表格和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1.分析實例,利用經驗,將動物行為為分為兩類: 生來就會: 學習獲得: 2.分析實例,嘗試提煉關鍵詞,進一步認識概念。 ①生來就有 ②遺傳物質決定 ③學習 ④生活經驗 ⑤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 ⑥環境因素的作用 1.通過PPT提供資料分析。 2.運用概念說明判斷的依據。 3. 理解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例如:幼小的黑猩猩能模仿成年的黑猩猩,“模仿”說明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開展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如有困難,舉手索取答題小提示。 表達和交流討論結果。 ①先天性行為:簡單的,必不可少的,生存的基本保證;②學習行為:不斷適應多變的環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證。③先天性行為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習行為是比先天性行為更高級的一種行為。 ④不同動物的學習能力有差別,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學習行為與遺傳因素有關。 4.分析得出結論:同種動物的不同個體,學習能力也有差異,與遺傳因素有關。 各抒己見,總結:學習是有關鍵時期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應該珍惜學生時代的大好時光,努力學習,增長才 干。人類的生存質量更多地依賴學習行為,應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1.調動生活經驗 進行分析,提高 學習的積極性。 2.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聚焦概念中的關鍵詞,減低學習難度。 3.利用學生熟悉 的實例,引導學 生提煉概念中的 關鍵詞,從直觀 的圖片到抽象的 文字,簡單而易 于理解,突破難 點。 及時反饋,檢測 學習效果,提升 學習成果。 1.引發進一步思 考,認識先天性 行為和學習行為 的本質和意義。 2.教師適時點 撥,訓練思維能 力,提高效率。 3.采用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小組成員捆綁式評價等策略,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環環相扣,循序漸進,深化理解,透過現象看本質,嘗試歸納分析法。 四、課堂小結與鞏固練習 1.通過板書總結本課內容: ①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的概念以及典型實例 ②動物行為對生存的意義 ③運用觀察、探究等方法研究動物的行為。 2.出示課堂練習題 做好筆記,在教材中劃出重點。 回顧本節知識,寫下答案。 回歸教學目標。 檢測和鞏固學習 效果。 五、情感交流 課堂啟示“動物教你如何做人” 將話題延伸到自 身的學習上,適 時的情感激勵, 效果良好。 情感升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