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病毒》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冀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教材在介紹細菌之后,介紹病毒。教材在內容安排上,體現了由表及里、由形態到生理功能、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實踐的編排原則。在學生學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后,再學習病毒這類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生物界的幾大類群。 ?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病毒的形態結構和化學成分;病毒在活細胞中的寄生和增值;病毒對動植物和人體的危害,以及在生物防治、醫學和基因工程上的應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認識病毒是一類非細胞形態的特殊群體,是迄今發現的最小、最簡單的生命體。 二、學情分析: ? 信息的時代,學生通過媒體等渠道初步認識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對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樣感染人體的,它在人體內是怎么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學生是知之甚少的。學生對“辯證的看待病毒與人類的關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進一步提高認識。八年級的學生喜歡推理,但邏輯性不強;熱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師耐心的引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說出病毒的種類。 ? (2)說出病毒的結構和生活特點。 ? (3)列舉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2、能力目標:(1)培養主動學習、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 (2)嘗試制作噬菌體的模型,提高設計、制作與創新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關注病毒與其他生物的關系,特別是與人類的關系。 ?(2)認同病毒可以為人類利用,樹立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 ?(3)關注人類健康問題,自覺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預防病毒性傳染病。 四、教學重點: ?1、病毒的結構與生活。 ?2、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五、教學難點:病毒的結構與繁殖。 六、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視頻:“埃博拉病毒”新聞報道 板書課題:病毒 觀看、說體會 視頻資料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適時進行情感教育。 病毒的 發現 課件:伊凡諾夫斯基研究煙草花葉病毒的實驗。 觀察、分析 體會生物學史的發展 生物學史教育,了解病毒的發現過程。認同科學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病毒的 特征 提問:從病毒發現的過程中,你發現了病毒的什么信息? 評價學生:思維敏捷,觀察分析能力強 講述:大約十億個細菌等于一粒小米粒大;大約3萬個病毒等于一個細菌大。 病毒的分布廣泛 思考、回答 病毒的特征:小 病毒能通過細菌過濾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病毒,說明病毒比細菌小。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資料的能力。 加深學生理解病毒之“小”。 自 主 學 習 病毒 的 形態 結構 布置任務:閱讀課本、說出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特點及類型。 評價學生的回答。 提問:圖中的三種病毒的結構有什么共同點? 閱讀、觀察、思考 自主表達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獲。 回答:三種病毒都沒有細胞結構,都由蛋白質的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 培養學生的閱讀、觀察、分析和表達能力,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 病毒 的 生活 與 種類 引導學生思考: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是如何生活的呢? 課件:“病毒的生命活動”小資料,從中獲得有關病毒生命活動的什么信息? 提問:病毒都能寄生在哪些生物體中呢 被寄生的生物體叫寄主。 提問:根據寄主的不同,病毒的種類有哪些? 講述:細菌病毒,又叫噬菌體(能夠吞噬細菌的生物體) 展示噬菌體的模型 自主表達 病毒都是寄生生活的,不能獨立生活,它只能寄生在其它生物的活細胞中。 生答:動物、植物和 細菌體內。 回答: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 展示自己制作的噬菌體的模型。并介紹其各部結構名稱、 激發學生思考 病毒 的繁殖 病毒 的繁殖 提問:病毒是怎樣繁殖的? 課件: 噬菌體侵入細菌細胞內進行自我復制的過程。 提問:說出病毒的繁殖過程。 評價學生的回答。 提問:噬菌體侵入細菌細胞內進行自我復制的過程,證明遺傳物質是什么? 評價學生的回答 強調遺傳物質是DNA,不是蛋白質。 回答:復制增殖 思考:如何復制增殖 觀看課件,動畫演示 理解病毒的復制增殖。 回答:病毒的繁殖過程:吸附→注入遺傳物質→遺傳物質復制→組裝→釋放 回答:DNA 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和表達能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為高中學習赫爾希和蔡斯的實驗初埋伏筆。 總結病毒的 主要特征 讓學生總結病毒的主要特征 完成板書 自主表達,相互補充 病毒的個體十分微小,沒有細胞結構,只有蛋白質外殼和核酸組成的核心,專門寄生在活細胞內,以復制方式增殖。 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小組合作 比較細菌和病毒的形態結構與生活特點 小組合作 完成課本表格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講述:病毒往往通過接觸、空氣、水、傷口、血液和生物媒介等途徑進行傳播。人類80%的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提問:你知道的有哪些人類或動物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嗎? 評價學生的回答 課件: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設疑:病毒對人類都是有害無益的嗎? 提問:人類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病毒? 評價學生的回答 課件:介紹人類對病毒的利用。 聽,了解 思考、回答。 艾滋病、天花、腮腺炎、脊髓灰質炎、甲肝、麻疹、H1N1、H7N9、流感、手足口、非典、瘋牛病、口蹄疫、雞瘟、豬瘟、棗瘋病、水稻矮叢病等 ? 觀察、理解、體會。 ? 思考、回答。 觀察、理解、體會。 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養成在生活中收集生物學知識的習慣;突出教學重點。 ? 激發學習興趣。 ? ? ? 突出重點。 ? ? ? 認同病毒可以為人類利用,樹立辯證的觀點。 課堂小結 說一說本節課你的收獲 總結回顧 樹立整體的知識結構。 鞏固練習 教學環節 課件:大顯身手 教師活動 口答 學生活動 自我檢測,鞏固所學,樹立自信。 教學意圖 課外延伸 面對病毒給人類帶來的各種疾病,尤其在變幻莫測的流感病毒面前,我們該怎么做呢? 回答: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 使學生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 七、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過度自然:教學過程對教材的知識點的呈現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注重知識點之間的銜接。 2、新舊結合: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注重與舊知識的結合。如生物的特征的回顧。 3、對比分析:教學過程多處采用對比、分析、推理,特別是在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上,通過對比、推理加深學生的認識,如病毒與細胞結構的對比。由伊萬諾夫斯基實驗分析推理得出病毒的“小”。 4、學以致用:通過學習,進一步認識病毒與人類的密切關系,辯證看待病毒的作用,正確的對待艾滋病人及家屬。 5、初埋伏筆:教學過程注重為今后的教學服務,如下一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高中的“赫爾希和蔡斯的實驗”在本節課都初見端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