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55700011353800專題04植物與土壤 模塊一 土壤成分和各種土壤 土壤生物:動物、植物、細菌、真菌等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 空氣、水、無機鹽和有機物 (1)土壤中的水分:加熱土壤,出現水珠 (2)測定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分別放入體積相同的 正方體鐵塊和土壤,慢慢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正好把它們浸沒為止, 注水量的差值即為土壤中空氣的體積 (3)土壤中的有機物:先稱取一定量的土壤,然后用酒精燈加熱(放石 5170805191135 棉網上),現象:土壤顏色發生明顯變化,燃燒過后,再稱量土壤, 發現質量變少。 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 土壤中的無機鹽:過濾土壤浸出液,再在蒸發皿中加熱蒸發,可見 很細的結晶物 注:①(1)圖實驗試管口略向下傾斜,防止水倒流使試管爆裂 ②有機物能燃燒,但不能溶于水;無機鹽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燒 98234580645 3、 土壤生物:動物、植物、細菌、真菌 193611535560 土壤的組成 固體 4685030120650 土壤非生物 液體 空氣 礦物質顆粒(無機鹽):占固體體積的95% 腐殖質(有機物) 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巖石的風化和有機物積累兩個部分。 巖石的風化:指巖石在風、流水、溫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學物質的 444690532385 溶蝕作用和各種生物的作用下,不斷碎裂的過程。 總結: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風化變成 石礫和砂粒等礦物質顆粒,最后經各種生物和氣候的長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二、各種各樣的土壤 5、影響土壤結構的因素有礦物質顆粒、腐殖質、水和空氣等;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礦物質顆粒的 多少和排列方式 6、土壤礦物質顆粒的分類:砂粒(最粗)、粉砂粒、黏粒(最細) 7、土壤顆粒性狀:砂粒空隙大,通氣、透水性能強,但保水性能差 黏粒空隙小,透氣透水性能差,保水性能好 注:(1)土壤的滲水性(即透水性)與保水性成反比關系,滲水性與通氣性成正比關系。 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氣、透水的能力主要與土壤中礦物質顆粒大小有關 土壤分類 土壤質地 土壤性狀 砂土類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細 輸送,不易粘結;通氣、透水性最好;保水保肥性差;易干旱,有機物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類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顆粒較細 質地黏重,濕而黏,干而硬;保水、保肥性最好;通氣透水性差; 壤土類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均勻 黏性適中,既通氣透水,又保水保肥,最適于耕種 模塊二 植物的根與物質的吸收 1、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 直根系:有明顯發達的主根和側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菜等雙子葉植物的根系) 須根系:沒有明顯主側根之分的根系(如:水稻、小麥、蒜、蔥等單子葉植物的根系) 2、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功能。①植物的根十分發達,生長范圍比枝葉大,把植物牢牢固 定在地上;②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根吸收進入植物體的。 3、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受土壤的結構、肥力、水份和通氣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影響最顯 著的是:地下水位越高 4、植物根吸收水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 在農業生產中,移植作物幼苗要帶土移植的原因:①以免損傷根尖;②是植株移栽前仍能吸收土 壤中的營養物質 876935151130 根 冠:位于根尖頂端的帽狀結構。細胞壁薄,外層細胞排列輸送,內部細胞小、 排列緊密。保護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斷生長 分生區:位于根冠內側,長約1-3毫米。細胞壁薄,細胞核大,細胞質濃,排列緊 5、根的結構 密。分裂能力強,大部分成為伸長區細胞,進而形成根的各部分結構 (自下而上) 伸長區:逐漸停止分裂,但能較快生長,使根不斷地伸長生長 根毛區:由伸長區細胞進一步分化而來,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擴大了根的 吸收面積)。是根尖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注: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器官是根,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區。 6、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原理): 一般情況下,當植物根毛細胞的細胞液溶質質量分數高于土壤 溶液溶質質量分數時,細胞吸水;反之,細胞失水(溶液中的水分由濃溶液流向稀溶液) 7、植物放入清水中,吸水;放入鹽水中,失水,出現萎蔫現象(失水造成的)。因此,施肥過多使土 壤中溶液濃度過高,容易造成“燒苗” 8、植物的生長除了要從土壤中吸收水份外,還需要吸收無機鹽,特別需要較多的含有氮、磷、鉀 三 種元素的無機鹽。 9、不同無機鹽對植物生長起不同作用:①氮、鎂:合成葉綠體的原料;②氮、硫:合成蛋白質的原料;③鉀:使莖稈粗壯,促進淀粉的合成和運輸;④磷:促進幼苗的生長發育和開花 10、植物需要的營養元素的缺乏癥狀:①缺氮的癥狀:植株矮小,葉片發黃;②缺磷的癥狀:植株暗 綠帶紅;③缺鉀的癥狀:植株矮小,葉片上帶許多褐斑 11、植物和土壤的關系:(1)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水和無機鹽;(2)植物可以幫助土壤積累有機物, 使土壤更為肥沃。因此,在農業生產中常提倡“秸桿還田”,以提高農田的肥力。 注:植物無法直接吸收有機物。但是動植物尸體、排泄物等有機物會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變成二氧 化碳、水和無機鹽后,然后才能被植物吸收 12、長期施用化學肥料的危害:使土壤板結,破壞土壤結構 模塊三 植物的莖與物質的運輸 1、莖的分類 (1)按生長方式不同分: ①直立莖:最常見,直立向上生長如:果樹 ②纏繞莖:莖本身纏繞他物上升,如:牽牛 ③匍匐莖:較軟,不能直立生長,只能在地面匍匐生長如:草莓、甘薯 ④攀援莖:借助他物,常借助莖,葉的變態結構(如卷須)而上升如:絲瓜 (2)按組成成分分:草質莖(單子葉植物,一般為綠色,較細),木質莖(雙子葉植物,較粗) 注:無論莖呈現什么特點,都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是對光合作用這種營養方式的一種適應,即從環 境中最大可能地獲取其生長所需的陽光 2、莖的功能:①輸送作用;②支持作用 6000752971802019300177165132397540005 表皮:細胞排列緊密,間隙小,起保護作用 樹皮 韌皮部: 篩管:長筒形活細胞,向下運輸有機物 韌皮纖維:機械組織,支撐作用 形成層:分生組織,只有2-3層細胞,筒狀,較小,能不斷進行細胞分裂,向外形成 莖的結構 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 155257526670 木質部: 導管:長筒形死細胞鏈接形成,向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木纖維:機械組織,增加莖的強度,支撐作用 髓:莖最中央,儲藏營養物質 注:(1)木質莖(雙子葉植物)有形成層,因此莖能不斷加粗;草質莖(單子葉植物)沒有形成層, 它們的莖不會加粗生長,如:水稻、小麥、毛竹等 3、年輪:木質部生長,由于氣候等條件的不同,尤其是溫帶地區,在氣溫、降水、光照等外界氣候 因素呈現周期性變化影響下,前一年的秋材和后一年的春材,有比較明顯的分界線,每年生成一 輪,(只在木質部中,不包括樹皮、韌皮部、形成層等環狀結構),其中較光亮且寬的線條生長于 春季,較暗且窄的線條多生長于秋季。 4、年輪的作用:①根據木質部中年輪書可推算樹的年齡;②推斷植物生長的不同時期氣候狀況;③ 識別方向:環境越好,光線越充足,植物生長越快,年輪越疏松,故,年齡較稀疏的地方為南方, 較狹窄密集的地方為北方 5、導管:位于木質部,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 注:①刀片切成斜面:增大面積,有利于物 質運輸;②橫切面現象:木質部被染色; ③縱截面現象:越向上,染色越淺 (說明水分和無機鹽運輸是自下而上) 6、篩管:位于韌皮部(樹皮),運輸有機物,自上而下運輸 注:樹皮環切后,傷口的上部出現膨大的瘤狀物(有機物不能向下 運輸,在傷口的上方積存,導致上方細胞分裂和生長都加快) 模塊四 植物的葉與蒸騰作用 1、葉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等特征與植物生長的環境密切相關。 如:超市、陰暗環境下,葉片一般較大且葉表面無角質層, 增大換氣面積;干旱環境中,植物葉片較小且退化成刺狀 或小鱗片狀,葉表面覆蓋有蠟質和不易透水的角質層 800100876301828800297180504825054610 葉柄 表皮細胞:無色透明,有利于光線的透過和保護作用 分上下 13144501009652、葉的結構 表皮 保衛細胞:半月形,兩個形成氣孔 表皮 葉片 葉肉:葉肉細胞,光合作用主要場所 葉脈:內有導管和篩管,輸送水分和養料 3、蒸騰作用: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 (主要是葉片)以氣體狀態散失到 大氣中的過程。事實上,根吸收的 99%的水通過蒸騰作用散發出去, 極少部分用于光合作用等生理過程 4、蒸騰作用的意義:①在高溫時降低葉片的溫度;②是根吸水的動力 ③有利于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 5、蒸騰作用的影響因素:大氣溫度、濕度和氣體流速(溫度越高,濕度越低,氣流越大,蒸騰作用 越強) 6、蒸騰作用的水分是由上下表皮中的氣孔散發出來的,且下表皮的氣孔比上表皮多。 注:藍色的氯化鈷試紙遇水變紅色,水越多,顏色越深 7、氣孔:兩個半月形的保衛細胞之間的小孔,是水分和氣體(氧氣、二氧化碳)交換的門戶 水份充足→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蒸騰作用增強 水份缺少→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蒸騰作用減弱 8、氣孔的開閉可調節蒸騰作用的快慢,使植物體內始終保持著適量的水分 9、水從植物吸收到蒸騰散失的途徑: 土壤→根毛→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柄中導管→氣孔→葉外 模塊五 保護土壤 1、目前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是來自于土壤的污染和過度開發 2、化學污染:廢水和固體廢物的任意排放,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從而破壞土壤的結構 生物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蟲和病毒對土壤產生 3、土壤資源的流失:耕地被蠶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漬化(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 4、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黃土高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