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56030012255500專題02生命與感覺 模塊一 新生命的誕生 1.精子和卵細胞 ⑴新生命都是從受精卵發育而來。 補充:1、所有的生物(除病毒外)都是又一個細胞經分裂、生長、分化而來的。 2、所有的植物(動物)都是由一個細胞經分裂、生長、分化而來的。 3、所有的種子植物、所有的脊椎動物都是由一個受精卵經分裂、生長、分化而來的。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細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細胞卵細胞結合產生。 ⑶精子和卵細胞:卵細胞是人體中最大的細胞,精子和卵子的細胞核內都攜帶著遺傳物質。 2.人的生殖系統 ⑴男性生殖中最主要的器官為睪丸;睪丸的主要功能:產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統中最主要的器官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產生卵細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與妊娠 ⑴受精:受精的場所輸卵管。 ⑵胚胎發育的場所:子宮 (3)胚胎通過胎盤和臍帶從母體獲得營養物質和氧氣,并排出二氧化碳和代謝廢物。 (4)試管嬰兒: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試管中完成。 模塊二 走向成熟 1.人的一生的生長時期:嬰幼兒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異稱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異稱為第二性征;男孩比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長出胡須,喉結增大,聲音低沉;女孩比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骨盆變大,乳房增大,聲音變尖; 3.人的死亡:心臟、肺、大腦停止活動,最關鍵是腦死亡。 模塊三 動物的生長時期 1.青蛙一生的生長時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2.青蛙是變態發育。 3.昆蟲的發育類型: (1)(如:蠶、蝶、蛾、蚊、蠅、蜜蜂等)經歷受精卵、幼蟲、蛹、成蟲 四個階段,屬于完全變態發育。 (2)(如:蝗蟲、蟋蟀、螳螂、臭蟲等)經歷受精卵、幼蟲、成蟲 三個階段,屬于不完全變態發育。 4.動物的生殖方式: ⑴有性生殖(需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昆蟲 魚類 兩棲類 爬行類 鳥類 哺乳類 鯊、蝮蛇 受精方式 體內 體外(水中) 體內 胚胎發育方式 卵生 胎生 卵胎生 幼體發育場所 體外 體內(子宮內) 體內 營養來源 卵黃 母體(主要來源) 卵黃 ⑵無性生殖(不需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①分裂生殖(代表動物:變形蟲、草履蟲、細菌); ②出芽生殖(代表動物:水螅、酵母菌)。 胎生與哺乳的意義:為哺乳動物的幼體提供了穩定的生活環境和營養,成活率有很大提高。-115125586995 模塊四 植物的一生 植物的胚是新植物體的幼體,它由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組成,胚芽會發育成莖和葉,胚軸發育成莖和根的連接處,胚根發育成根。 (2)根據胚中的子葉數目,可分為單子葉植物(小麥、玉米、水稻、高粱、甘蔗)和雙子葉植物(菜豆、大豆、棉、黃瓜、花生、橘)。 (3)根據種子里有無胚乳,可分為有胚乳種子。(小麥、玉米/水稻、蓖麻、柿)和無胚乳種子。(菜豆、大豆、棉、黃瓜、花生) (4)有胚乳的種子中,營養物質主要貯存在胚乳里;在無胚乳種子中,營養物質主要貯存在子葉中。 (淀粉遇碘會變藍。) 種子萌發條件:外因:一定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空氣 內因:活的種子/完整的胚 (6)種子萌發后長成的幼苗能獨立生活的主要標志是胚芽發育成莖、并葉轉綠。 (7)種子萌發過程中,首先是胚根發育成根,其次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8)、頂芽發育較快,往往抑制側芽的發育,摘除頂芽,就會促使側芽發育,多長側枝,是頂端優勢。 注意:A、頂端優勢形成原因:頂端生長素向下運輸,導致側芽生長素濃度過大,抑制側芽生長。 B 、如何除去頂端優勢:摘除頂芽,使側芽生長素濃度下降,促進側芽生長 模塊五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 1.雄蕊中的花粉從花藥中散出來,落到雌蕊的柱頭上的過程叫做傳粉。傳粉的方式主要有自花傳粉(豌豆)和異花傳粉(棉花),其中較普遍的傳粉方式是異花傳粉。 2.根據傳粉的不同途徑,花分為蟲媒花(桃、月季、橘子)和風媒花(玉米、水稻、楊樹);前者主要靠昆蟲傳粉,后者主要靠風力傳粉。 3.被子植物受精過程: 361950193675 4.植物受精后,受精卵發育成胚,珠被發育成種皮,子房壁發育成果皮,整個子房發育成果實。 285750099060 10287009906034290099060 子房壁 果皮 228600099060 14859009906091440099060 子房 珠被 種皮 果實(子房內的胚珠數決定了果實內的種子數) 胚珠 種子 148590099060 受精卵 胚 5.為使作物的大多數雄蕊都能得到花粉,可以用人工的方法給作物傳粉,這種方法叫做人工授粉。 6.植物的無性生殖 (1)孢子繁殖:(如:蕨、地錢、葫蘆蘚、藻類) (2)營養繁殖:用營養器官(根、莖、葉)進行繁殖的方式。 包括:分根、壓條、扦插和嫁接等。 (注:營養繁殖的優點 (1)能保持親本的優良性狀;(2)繁殖速度較快。) 7.接穗能否成活的關鍵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是否緊密結合。 8.組織培養:在人工配制的培養基上,于無菌狀態下離體培養植物的器官、組織、細胞和原生質體等,并使其增殖,分化來得到新植株的一種技術手段。 9.組織培養特點:1)新個體能保持親本的優良性狀;2)親本利用率高;3)適用范圍廣;4)繁殖速度快,受季節影響小且誘導變異也比較容易。 模塊六 細菌和真菌的繁殖 1.觀察細菌的結構需要借助于高倍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細菌根據形態的不同可以分為球菌、桿菌、螺旋菌; 2.細菌的細胞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但沒有細胞核,只有核區,稱為原核細胞。有的細菌外還有鞭毛、莢膜;細菌無葉綠體,一般依賴有機物生活;細菌通過分裂繁殖; 3.真菌的細胞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稱為真核細胞。一般分為單細胞真菌和多細胞真菌;依靠攝取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如酵母菌屬于單細胞真菌,出芽繁殖;如香菇等食用菌屬于多細胞真菌,通過孢子繁殖; 細菌及微生物滋生的條件:營養、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 根據微生物的生長的條件人們研究出保存食物的方法:干藏法、冷藏法、真空保存法、加熱法。 模塊七 感覺世界 1.人的感覺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痛覺、觸覺、冷覺和熱覺,其中冷覺和熱覺又可統稱 為冷熱覺。 2.人們感受周圍世界的感受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膚 3.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 ①感受器有:皮膚中的冷覺、熱覺、觸覺、痛覺等感受器。 ②皮膚的各個部位對各種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對觸覺最敏感的是指尖,對熱覺最敏感 的是手背,因為這些部位的相應神經末梢比較豐富。 ③在皮膚的冷、熱、觸、痛四種感覺中,對人體保護意義最大的是痛覺。 4.嗅覺的形成:氣味(化學物質)→鼻腔→嗅覺神經末梢(嗅覺感受器接收刺激)→嗅覺神經(將 信息傳遞到大腦)→大腦(形成嗅覺) 5.嗅覺的特點:①嗅覺中樞適應性(疲勞,老教材的說法,應及時更新)。②不同動物嗅覺的敏感程度不同。 ③嗅覺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弱。④動物對不同的氣味敏感程度不同。 6.味覺感受器是味蕾 7.舌的表面不滿許多小突起,內藏味蕾,味蕾內有許多味覺細胞能感受各種不同物質 的刺激,尤其對液態物質的刺激最敏感。 8.味覺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學物質溶于唾液)→味覺細胞(接受刺激)→味覺神經(將信息傳遞到大腦)→大腦(形成味覺)。 9.主要味覺:酸、甜、咸、苦、鮮;綜合味覺有:麻、辣、澀 10.人的嗅覺與味覺相互聯系,同時工作的,嗅覺受到損傷,會直接影響到味覺。 如:人感冒時,嗅覺靈敏度降低,吃東西沒有味道了。在嗅檸檬時吃蘋果,將吃到蘋果與檸檬的 混合味道 11.隨著年齡增長,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逐漸減少,味覺敏感性也下降(老人口味濃) 注:感覺都形成在大腦中 模塊八 耳和聽覺 1.聽覺產生過程:耳廓(收集聲波)→外耳道→鼓膜(將聲波轉化為振動)→聽小骨(將聲波擴大 并傳導)→耳蝸(接受刺激、產生信息)→聽神經(傳導信息)→大腦(產生聽覺)。 2.耳的主要功能: (1)聽覺;(2)保持身體平衡(前庭,半規管:暈車、暈船和航空病—前庭過于敏感)。 (3)兩只耳的功能(雙耳效應):①收集的音量增大。②辨別聲音的方向和位置。 3.眼球與折光系統: (1)眼球壁外膜:角膜、鞏膜(調節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進入眼球內的光線的強弱。) (2)眼的折光系統(相當于凸透鏡)由角膜、房水、晶狀體(主要)、玻璃體組成。 (3)視網膜相當于光屏,上面有感光細胞 物體射出的光線經折光系統的折射,在視網膜上形成物像(倒立縮小的實像),經視神經傳入大腦,形成視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