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049020011315700專題01觀察生物 模塊一 生物與非生物 1.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體叫做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 (2)非生物:沒有生命的物體叫做非生物。 (3)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 A.生物的特征: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應激性); 能生長、發育和生殖; 需要營養; 能呼吸; 具有嚴整的結構; 除病毒外,都由細胞構成; 能進行新陳代謝; 具有遺傳和變異; 能適應和影響環境 (4)生物與非生物的關系: 生物與非生物共同構成了自然界,非生物是生物生存的條件,沒有非生物就沒有生物,生物最終轉化為非生物。 2.觀察蝸牛的生物特征 (1)蝸牛的生活習性: 蝸牛是軟體動物,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晝夜伏處(夜間活動),要夏眠和冬眠,所以在春秋兩季易找到;吃作物莖葉,屬于農業害蟲。 (2)蝸牛的結構: A.放大鏡的使用:要想獲得大而清晰的圖像,可以將放大鏡適當靠近被 觀察的物體,然后移動放大鏡或物體;如果所要觀察的物體不能移動, 可以同時移動自己的頭部和放大鏡。 B.蝸牛的結構:包括殼、觸角、眼、口和足。 (3)蝸牛的感覺:視覺、觸覺(觸角最靈敏,其次是足和殼)、嗅覺和味覺。但蝸牛和蚯蚓都沒有聽覺。 模塊二 細胞 1.細胞的發現和細胞學說 (1)1665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到了軟木栓的死細胞的細胞壁結構,提出了“細胞”這個名詞。 (2)1831年英國科學家布郎發現了植物細胞內的細胞核。 (3)德國詩人歌德提出了“原型”說,另一位德國科學家提出了“原液”說。 (4)19世紀40年代,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在總結前有經驗基礎上,共同提出了“細胞學說”-----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單位細胞所構成。 (5)19世紀60年代,德國科學家魏爾嘯提出:一切細胞來自于細胞。 (6)細胞學說的得出歷時200多年,是許多偉大科學家的共同努力的結晶。細胞學說:所有的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是由細胞分裂產生的。 2.細胞的結構 (1)細胞的大小和形狀: 細胞很小,直徑一般只有幾微米到幾十微米,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種類很多,不同的細胞,大小差別很大,形態千姿百態。 (2)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①細胞膜:保護和控制細胞與外界環境物質交換的作用 ②細胞質:細胞內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場所 ③細胞核: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內含遺傳物質,與繁殖后代有關 (3)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①細胞膜; ②細胞質; ③細胞核; ④細胞壁:位于細胞膜外,具保護和支持作用,使植物細胞 具有一定形狀,主要成分為纖維素 ⑤液泡:成熟植物細胞中常有較大的液泡,內有液體叫細胞 液,含有多種有機物 ⑥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內有葉綠素------并不是 所有植物細胞都有葉綠體,如根細胞沒有 (4)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注意:A.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但是一種生物 B.顯微鏡不容易看到植物細胞的細胞膜 C.并不是所有植物細胞都有葉綠體和液泡(表皮細胞和根細胞沒有葉綠體) 3.顯微鏡的使用 (1)觀察細胞形態結構的常用工具是顯微鏡。 (2)顯微鏡結構:①目鏡;②物鏡;③粗準焦螺旋;④細準焦螺旋; ⑤物鏡轉換器;⑥載物臺;⑦壓片夾;⑧遮光器; ⑨反光鏡;⑩鏡筒;鏡臂;鏡座。 注意:A.用于調節光線強弱的是遮光器; B.使鏡筒較大范圍升降的是粗準焦螺旋; C.使鏡筒較小范圍升降的是細準焦螺旋。 (3)顯微鏡使用的主要步驟:安放、對光、放片、調焦、觀察 ①安放:取鏡時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鏡筒在前,鏡臂在后, 置于接近光源、靠身體前方略偏左。 ②對光-----三對: A.轉動物鏡轉換器,使低倍物鏡正對通光孔; B.轉動遮光器,選取最大光圈對準通光孔; C.左眼觀察目鏡,調節反光鏡對準光源,選取適宜的光圈和反光鏡(光線強:小光圈、平面鏡;光線弱:大光圈、凹面鏡),直至從目鏡里看到一個白色明亮的圓形視野。 ③放片:將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使待檢查部分位于通光孔中心,用壓片夾壓住載玻片兩端。 ④調焦:先粗后細,先低后高。 A.兩眼從側面盯住物鏡,順時針(向前)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玻片; {注意:這一步雙眼盯著物鏡的目的是防止物鏡壓碎玻片標本和損傷物鏡。} B.左眼注視目鏡,逆時針(向后)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當看到物像時停止; C.最后用細準焦螺旋調節,直到物像看清為止。 ⑤觀察:左眼觀察,右眼睜開,便于記錄。 (4)放大倍數不夠時:換用高倍鏡的操作步驟-----此時細胞數目變少,體積變大,視野變暗 ①將要觀察的物象移到視野中間 ②轉動轉換器讓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③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4.觀察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 (1)顯微鏡下觀察的材料要薄且透明。 (2)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裝片: ①擦:用潔凈紗布擦凈載玻片和蓋玻片 ②滴:用滴管在潔凈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目的:保持細胞原來形狀) ③撕:將洋蔥鱗片切成小塊,用鑷子從鱗片內測撕下洋蔥表片 ④展:把撕下的洋蔥表皮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鑷子展平 ⑤蓋:用鑷子取蓋玻片,先將一側靠近清水,待清水充滿兩玻片夾角后,慢慢放下(防止氣泡產生),蓋在洋蔥表皮上(玻片與水平面成45度角) ⑥染:在蓋玻片一側滴一滴紅墨水或碘液,用吸水紙吸去多余水分后,使染液浸潤全部標本 (染色的目的是便于觀察液泡) ⑦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3)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裝片:--------選用較小光圈,圖像界限比較清晰 ①擦:用潔凈紗布擦凈載玻片和蓋玻片 ②滴:用滴管在潔凈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0.9%氯化鈉溶液) (滴生理鹽水而不滴清水的原因:維持細胞原來形狀,防止細胞吸水,導致膨脹破裂) ③刮:用消毒牙簽在自己漱凈的口腔內壁輕輕的刮幾下 ④涂:把牙簽上的刮下來的口腔上皮細胞涂在生理鹽水(0.9%)中(均勻涂抹); ⑤蓋:用鑷子取蓋玻片,先將一側靠近清水,待清水充滿兩玻片夾角后,慢慢放下(防止氣泡產生),蓋在口腔上皮細胞上 ⑥染:在蓋玻片一側滴一滴亞甲基藍溶液或碘液,用吸水紙吸去多余水分后,使染液浸潤全部標本 ⑦用顯微鏡觀察口腔上皮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模塊三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1.從結構上說,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2.人體與生物一樣,都來自于一個細胞-----受精卵。它是一個全能干細胞,人體復雜結構是由受精卵不斷分裂、生長和分化的結果。 3.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 (1)細胞分裂是指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的過程。 ①細胞分裂的結果(意義): A.使單細胞生物的生物個體數目增多 B.使多細胞生物的體內細胞數目增多,并產生生殖細胞 ②細胞分裂時最重要的事件是母細胞的細胞核內出現染色體,并平分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分裂是相對獨立的過程。 ③細胞分裂時細胞大小、個數發生變化,形態、結構、功能都不變。 ④細胞分裂次數n與細胞個數N的關系為N = 2n ⑤植物細胞分裂過程示意圖: (2)細胞生長是指剛分裂的子細胞,其大小只有母細胞的一半,能吸收營養物質,合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不斷地長大的過程。 ①結果是使得子細胞體積不斷增大。 ②植物細胞生長過程示意圖: 細胞分化是指長大后的子細胞,小部分再分裂;大部分會發生變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態和功能的細胞過程。-----結果是形成了各種組織。 細胞分裂、生長、分化示意圖: 4.組織 (1)組織:由形態相似,結構和功能相同的細胞組成的細胞群稱組織。 (2)植物五大基本組織: 組織名稱 細胞的結構特點 主要功能(作用) 代表 保護組織 細胞小,排列緊密,細胞壁厚 保護 植物體葉、莖的表皮 機械組織 細胞呈細長形,細胞壁增厚 支撐和保護 纖維、果實中的石細胞 營養組織 (薄壁組織) 細胞壁薄, 液泡大 制造和貯存營養物質 葉肉、果肉、胚乳等 輸導組織 細胞呈管狀 輸送營養物質 (有機物、水、無機鹽) 根、莖、葉脈(導管、篩管)、 番茄的“經絡”、蓮藕的“絲” 分生組織 細胞小,細胞壁薄,細胞核大,細胞質濃,強分裂能力 具有持續或周期性分裂產生新細胞 根尖中的分生區、莖中的形成層 45720107315 (3)動物四大基本組織: 組織名稱 細胞的結構特點 主要功能(作用) 主要分布 上皮組織 細胞較小,排列緊密, 由上皮細胞組成 保護、吸收、 分泌、排泄 皮膚、內臟器官表面和 體內各種管腔的內表面 肌肉組織 由細長的肌細胞組成 (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具收縮和舒張, 產生運動 四肢、軀體,體內器官 (心臟、胃、腸) 結締組織 細胞間隙較大,細胞間質較多, 體內分布最廣 運輸、支持等 血液、軟骨、肌腱 神經組織 由不規則,有突起的神經細胞構成 接受刺激,產生 并傳導興奮 腦、脊髓、周圍神經 上皮組織 肌肉組織 結締組織 神經組織 (4)皮膚的結構(由外到內):表皮、真皮(有血管)和皮下組織三層。 皮膚具有保護、分泌、排泄、調節體溫、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 皮膚結構 位置及所包含的內容 細胞的結構特點 主要功能(作用) 表皮 皮膚的外表 細胞排列緊密, 由上皮組織構成 保護身體、防止細菌入侵 真皮 (中層) 觸覺小體、熱敏小體、冷敏小體 由神經組織構成 感受外界給皮膚的觸碰、 擠壓、冷或熱的刺激 血管(有流動的血液) 由結締組織構成 維持體溫 立毛肌 由肌肉組織構成 遇到寒冷或刺激時,汗毛豎起來 汗腺 由上皮組織構成 高溫時分泌汗液 皮下組織 脂肪 由結締組織構成 緩沖撞擊,儲藏能量 5.器官和系統 (1)器官:由多種組織構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 ①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A.營養器官:根、莖、葉(與植物制造自身營養物質和生長有關) B.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與植物的生殖有關) ②動物的器官:-----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 A.感覺器官:眼、耳、鼻; B.消化器官:胃、腸、肝、胰; C.呼吸器官:肺、鰓; D.循環器官:心臟、血管; E.生殖器官:睪丸、卵巢; F.排泄器官:腎、膀胱。(2)系統:若干功能相近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在一起,完成一項或多項生理活動的結構。 ①人體的八大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內分泌系統。在這八大系統中,只有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具有調節作用。 ②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 A.消化道:口腔(牙齒將食物磨碎)、咽(將食物進入食管)、食道(把食物向下推進入胃)、胃(暫時儲存食物,進行初步消化)、小腸(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主要場所)、大腸(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肛門(把糞便排出體外); B.消化腺:唾液腺(分泌唾液,幫助消化和吞咽食物)、胃腺(分泌胃液)、胰腺(分泌胰液)、腸腺(分泌腸液)、肝臟(分泌膽汁,幫助消化,還能解毒)。 6.結構與層次 (1)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2)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 (3)生物體的結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等到高等進化的。 模塊四 常見的動物 1.動物分類 (1)地球上現存的動物約有125萬種。 (2)分類是一種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歸類到一起的科學方法。對事物進行分類后,他們之間的關系就 會變得更加清晰。 (3)對物體進行分類操作的一般步驟:①明確分類的對象; ②確定分類的依據; ③得出分類的結果。(4)分類的依據一般是分類對象間的區別;而事物間的區別往往較多,所以依據不同,同一分類對象的 分類結果也會不同。 (5)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得出不同的分類結果,如: ①根據是水生還是陸生:水生動物和陸生動物。 ②根據體溫是否恒定:恒溫動物和變溫動物。 ③根據是胎生還是卵生:胎生動物和卵生動物。 ④根據體內有無脊椎骨:脊椎動物(約4.7萬種)和無脊椎動物(約120萬種)。 ⑤根據體表有沒有羽毛:有羽毛的動物和沒有羽毛的動物。 (6)科學的生物分類方法 ①科學的分類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以及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等為依據進行分類。 ②林耐的生物分類等級:由大到小依次為界、門、綱、目、科、屬、種(物種)。 其中“種”是分類的基本單位,也是分類的最小單位。 ③生物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多,但相同點越少,其親緣關系越遠; 生物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少,但相同點越多,其親緣關系越近。 即分類的等級越高,同類生物的差別越大;分類等級越低,同類生物的共同點越多。 ④每一種生物在分類系統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分類地位及其從屬關系。 3.利用檢索表來辨認生物 (1)生物學上常使用檢索表來鑒定生物的種類。 (2)二歧分類檢索表:把同一類別的生物根據一對或幾對相對性狀的區別,分成相對應的兩個分支。接著很據另一對或幾對相對性狀的區別,把上面的每個分支再分成相對應的兩個分支,如此逐級排列下去,直到編制出包括全部生物類群的分類檢索表。 (3)平行式檢索表(雙向式檢索表):每一項兩個相對性狀的敘述內容都寫在相鄰的兩行中,兩兩平行; 數字號碼均寫在左側第一格,將圖式轉化為文字形式的檢索表。 2.常見的脊椎動物 (1)脊椎動物:身體部位有一條脊柱,脊柱由許多塊脊椎骨組成的動物。 (2)脊椎動物是動物界中最高等的動物。依形態特征不同,可分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動物類群 主要特征 代表動物 魚類 ①水生,體表有鱗片覆蓋,用鰓呼吸,用鰭游泳; ②體溫不恒定; ③卵生,體外受精; ④一心房一心室 ①淡水中:鰱魚、鳙魚、青魚、 草魚; ②海水中:黃魚、帶魚、鯊魚等。 兩棲類 (水生過渡 到陸生) ①幼體水生,有尾無四肢,用鰓呼吸; 成體皮膚裸露,水陸兩棲,無尾有四肢,用肺、皮膚呼吸; ②體溫不恒定; ③卵生,體外受精; ④二心房一心室 青蛙、蟾蜍、大鯢(娃娃魚)、蠑螈、牛蛙、麗紅眼蛙等 爬行類 (真正的 陸生動物) ①陸生,貼地爬行,體表有角質鱗片或甲覆蓋,用肺呼吸; ②體溫不恒定; ③卵生,卵外有卵殼,體內受精; ④二心房一心室 蛇、龜、鱉(甲魚)、鱷魚、蜥蜴、變色龍等 鳥類 ①陸生,身體呈紡錘形,前肢特化為翼,體表被羽毛,胸肌發達,骨骼愈合、薄、中空,腦比較發達,用肺(主要)和氣囊呼吸; ②體溫恒定; ③卵生,卵外有卵殼,體內受精; ④二心房二心室 家鴿、雞、鴨、鵝、鸚鵡、鴕鳥、企鵝等 哺乳類 (最高等) ①體表被毛,用肺呼吸;②體溫恒定; ③胎生、哺乳,體內受精; ④二心房二心室 家兔、豬、鯨魚、白鰭豚(水生)、大熊貓、蝙蝠、袋鼠、鴨嘴獸等 注意:A.不要簡單地認為既可以生活在水中又可以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都是兩棲動物。 B.爬行動物是真正的陸生動物的原因:其幼體發育已經徹底擺脫了水域環境。 C.爬行動物體表角質鱗片或甲的作用:防止體內水分蒸發,并起保護作用。 D.哺乳動物是分布最廣、功能最完善的動物。 E.胎生、哺乳是哺乳動物所特有的特征,它大大提高了幼體的成活率。 F.毒蛇與無毒蛇的區分主要在于有沒有毒牙和毒腺。頭部呈三角形、頸部較細、尾部驟然變細 的蛇常常是毒蛇。被毒蛇咬傷,立即在靠近心臟一端(近心端)用布條扎緊。 4.常見的無脊椎動物 (1)無脊椎動物:身體上沒有脊椎骨的動物。 動物類群 特征 代表動物 原生動物 身體單細胞,整個身體就是一個細胞, 是最低等的動物 變形蟲、草履蟲、瘧原蟲、太陽蟲 腔腸動物 攝食和排泄同一個開口,身體輻射對稱 水母、水螅、海蜇、珊瑚蟲、海葵 扁形動物 攝食和排泄同一個開口,身體背腹部扁平 渦蟲、血吸蟲、絳蟲 線形動物 身體線形,不分節 蛔蟲、鉤蟲、絲蟲 環節動物 身體圓長或扁形,身體有許多體節 蚯蚓、水蛭、沙蠶、螞蝗 軟體動物 身體柔軟、有貝殼 蝸牛、河蚌、螺、烏賊、章魚、墨魚、魷魚、鮑魚 節肢動物 身體、足分節,有外骨骼 蝗蟲、蝦、蚱蜢、蜈蚣、蜘蛛、衣魚 棘皮動物 體具棘皮,生活在海洋中 海星、海參、海盤車、海膽 節肢動物分為四類:昆蟲類、蜘形類、甲殼類、多足類。 (3)節肢動物中昆蟲類的種類和數量是生物界中最多的。 (4)昆蟲類的特點: ①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對足和二對翅,身體、觸角和足都分節; ②體表長有堅硬的外骨骼(在生長中有“蛻皮”現象); ③呼吸器官為氣管,胸、腹部的氣門是氣體交換的門戶。 (5)有益的昆蟲:螳螂、蜻蜓; 有害的昆蟲:蠶蛾、蝗蟲。 5.觀察蚯蚓是怎樣生活的 (1)蚯蚓是無脊椎動物的環節動物。 (2)蚯蚓的生活習性: 適于生活在疏松、富含腐殖質的濕潤土壤中,白天在土壤中穴居,以泥土中的有機物為食,夜間爬 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葉,是農業益蟲。 (3)蚯蚓的外部形態: 體色暗紅或灰黑,身體呈長圓柱形,由 許多體節構成。前端有口,后端有肝門。 靠近前端的幾節顏色較淺并且光滑,形 似指環,叫做環帶。 環帶是區別蚯蚓前后端的依據。 (4)蚯蚓的運動: 通過體壁肌肉的交替收縮以及體表剛毛的配合,產生運動。剛毛在運動中起支撐和固定的作用。 (5)蚯蚓的呼吸:蚯蚓沒有呼吸系統,依靠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其體壁密布毛細血管,能分泌黏液。 注意:①蚯蚓體表干燥,會窒息而死。 ②大雨過后,蚯蚓會爬出土壤,因為土壤中水分過多,缺少空氣,蚯蚓無法呼吸。 (6)蚯蚓的體溫: 蚯蚓是變溫動物,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太大土壤深層,既可以躲避冬季的嚴寒,又能夏季的酷暑。 (7)蚯蚓對刺激的反應: 蚯蚓身體后部具有較多的神經細胞,所以后部的觸覺比前部靈敏; 而前部具有較多的感光細胞,因此前部對光線的反應比后部靈敏。 (8)蚯蚓的作用:①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②藥用(解熱、活絡、平喘); ③幫助處理生活垃圾、消除環境污染。 模塊五 常見的植物 1.植物分類 植 物 器 官 代 表 種子植物 被子植物 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桃樹、桂花、蘋果、花生等 裸子植物 根、莖、葉、種子 松、杉、柏、銀杏、蘇鐵等 孢子植物 蕨類植物 根、莖、葉 厥、胎生狗脊、滿江紅、卷柏、桫欏 苔蘚植物 莖、葉 葫蘆蘚、地錢 藻類植物 沒有器官 衣藻、藍藻、紫菜、海帶、水綿 2.種子植物:能產生種子的植物。 (1)根據種子外有無果皮包被,可以分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2)被子植物(綠色開花植物):種子外有果皮包被的種子植物。 ①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植物。 ②果皮對種子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使種子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3)裸子植物:種子裸露的植物。分布很廣,其中大多數種類植株高大,根系發達,抗旱能力強。 3.孢子植物:一生不開花,不產生種子,沒有種子的植物,但能產生孢子,主要依靠孢子進行繁殖。 (1)蕨類植物:生活在陰濕環境中,葉的背面會長出許多孢子囊,內有很多具有繁殖作用的孢子。 ①蕨類植物的生殖過程離不開水。 ②蕨類植物可食用、藥用或做綠肥飼料,有些煤是古代高大的蕨類植物形成的。 (2)苔蘚植物:生活在潮濕環境中,結構比蕨類簡單。 ①苔蘚植物的生殖過程依賴于水。 ②假根起著固定和吸水的作用。 ③蓄積一定的水分,對保持水土有重要作用,并且能檢測空氣污染物-----二氧化硫。 ④在叢林中,背光面苔蘚多,有苔蘚植物生長的方向為北方。 ⑤苔蘚植物是最早出現的陸生植物。 (3)藻類植物:生活在水環境中,是最低等的植物。-----藻類植物對水環境要求最高。 ①單細胞藻類:衣藻、藍藻-----分裂生殖 ②多細胞藻類:海帶-----孢子繁殖 4.判斷種子植物的方法:看該植物是否會開花,若會開花,則一定是種子植物。 有些種子植物不一定能看到種子,如香蕉中的小黑點是種子。-----無籽香蕉、無籽西瓜是種子植物。 模塊六 物種的多樣性 1.單細胞生物 (1)單細胞生物:用肉眼很難看見的生物,個體微小,全部生命活動在一個細胞內完成,一般生活在水 里,有些則寄生在人類身上。 如衣藻、草履蟲、變形蟲、酵母菌、細菌、硅藻、眼蟲等既是一個細胞,也是一個完整的生物體。 單細胞植物 A.衣藻是單細胞藻類植物,呈球形或卵形,生活在池水中。圖中各結構功能: ①是鞭毛:有兩根,能自由擺動,使衣藻在水中自由游動; ②是伸縮泡:有兩個,位于鞭毛基部,與排泄有關; ③是眼點:呈紅色,位于細胞近前端,能感知光線強弱,使之游向關線較強地方; ④是細胞核:與遺傳有關; ⑥是葉綠體:呈杯狀結構,進行光合作用; ⑦是細胞壁:保護和支持形狀。 B.衣藻(單細胞植物)與洋蔥表皮細胞(多細胞植物)的對比: 內容 衣藻(球形或卵形) 洋蔥表皮細胞 相同點 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 不同點 眼點(感光)、鞭毛(運動)、葉綠體 無眼點和鞭毛 (3)單細胞動物 A.草履蟲是單細胞原生動物,個體微小,前圓后尖中間稍寬,像倒轉的草鞋底,用肉眼觀察為針尖大 小的小白點。圖中各結構的功能: ①細胞膜(表膜):位于表面,氧的攝入,二氧化碳的排出; ②細胞核:其中的大核:與營養有關; 其中的小核:與遺傳有關,有生殖作用; ③纖毛:位于表膜上,通過擺動在水中旋轉前進; ④口溝:攝取食物; 食物泡:隨著細胞質流動,消化食物;------在顯微鏡下觀察被染成黑色的結構 ⑥胞肛:把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從胞肛排出體外;-----排泄食物殘渣 ⑦收集管和伸縮泡:收集代謝廢物及多余的水并排到體外;-----排出廢物 B.衣藻(單細胞植物)與草履蟲(單細胞動物)的對比: 內容 衣藻 草履蟲(圓筒形) 相同點 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不同點 眼點、鞭毛、葉綠體、 細胞壁、液泡 纖毛(運動)、口溝(攝取食物)、食物泡(消化食物)、 胞肛(排出食物殘渣)、伸縮泡(排除廢物)、細胞核有大核和小核 2.多細胞生物:用肉眼能見的動物和植物個體,一般都是由許多細胞構成的。 (1)最早出現的陸生植物-----苔蘚植物; (2)最高等的植物-----被子植物; (3)最簡單的多細胞動物-----海綿動物; (4)最高等的動物-----哺乳動物; (5)種類最多的動物-----昆蟲。 3.生物物種的多樣性:不同地區的生物物種多樣性是不同的。 (1)意義: ①不同地區的生物物種多樣性是不同的。 地球上,生物物種多樣性復雜程度較高的區域都位于溫暖地帶。 ②生物之間互相為對方提供必要的生活條件。 ③一種生物為另一種生物提供食物,表現為食物鏈關系。 任何一方數量的增減都會影響到其他生物的生存。 (2)我國的珍稀動植物: ①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銀杉、水杉、禿杉、人參、珙桐(鴿子樹)、桫欏、金花茶、望天樹。 ②中國動物國寶:大熊貓、朱鹮、揚子鱷、黔金絲猴、白鰭豚、褐馬雞、中華鱘。 4.物種多樣性的保護 (1)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2)生物多樣性破壞的主要原因:棲息地的喪失、掠奪性的開發、外來物種入侵、無節制排放污染物。 (3)保護生物多樣性,一定要保護生物生存的環境,所以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的重要措施。 自然保護區:為了保護自然資源,特別是為了保護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環境, 國家劃出了一定的保護區域。 如廣東省的鼎湖山、吉林省的長白山、四川省的臥龍、貴州省的梵凈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