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第24課 金色花21世紀教育網新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系列精品教學課件*文中“我”與媽媽進行了哪幾次嬉戲?*文中“我”與媽媽進行了哪幾次嬉戲?媽媽我做禱告時讀書時拿燈去牛棚散發香氣投影在書頁上變回孩子求媽媽講故事讀詩讀準字音 讀出感情......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卻一聲兒不響。· ·· ·· ·· ·你怎么讀?“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我不告訴你,媽媽。”……泰戈爾 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 [印度]1913年《吉檀伽利》諾貝爾文學獎*為媽媽寫一首小詩*《假如我有了神力》假如我有了神力,我要變成……詩歌,是一泓忍不住要噴發的情感之泉;詩歌,是一雙燦爛了聯想與想象的青春翅膀;詩歌,是一個錘煉了千年依舊不朽的語言之夢!廣21世紀數痘27世紀數育www.逃家小兔文/瑪格麗特·懷茲·布朗圖/克雷門·赫德譯/黃酒毓當年無堂出版為從前有一只小兔子,他很想要離家出走。有一天,他對媽媽說:“我要跑走啦!”“如果你跑走了,”媽媽說,“我就去追你,因為你是我的小寶貝呀!”eA'/4醫業o“如果你來追我,”小兔說,“我就要變成溪里的小鱒魚,繪本游得遠遠的。”5vyk.5d“如果你變成溪里的小鱒魚,”媽媽說,在線“我就變成捕魚的人去抓你。”“如果你變成捕魚的人,”小兔說,“我就要變成高山上的大石頭,讓你抓不到我。”“如果你變成高山上的大石頭,”媽媽說,“我就變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發線:“如果你變成爬山的人,”小兔說,“我就要變成小花,躲在花園里。”“如果你變成小花,”媽媽說,“我就變成園丁,我還是會找到你。”“如果你變成園丁,找到我了,”小兔說,“我就要變成小鳥,飛得遠遠的。”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金色花 教學設計新都一中實驗學校 胡婷婷教學目標:一、知識和能力目標:1、學習生字生詞:沐、衍、嗅、疊、禱、匿笑、妄棄、無端、至愛;2、識記作家作品:泰戈爾,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和情感體驗;3、體會詩歌的朗讀節奏,繼續學習圈點勾畫的學習方法;4、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把握托物抒懷的寫作技巧;5、學會抓住關鍵句,理解詩句的含義,6、訓練想象力和語言表達力,能寫出自己最熟悉、最動情的東西。二、過程和方法:1、多讀少問,以讀代講,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讓他們能讀出詩的味道和情感。2、示范和展示,用實例教學生圈點勾畫的方法。3、運用聯想,學習托物抒懷的寫作技巧,將心中的話表達出來。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理解母愛的神圣;2、關愛親人,情有所寄。教學重難點:重點:朗讀。難點:語言表達——“說”和文字表達——“寫”。教材分析:《金色花》這首小詩,選在人教版新課標教材(七年級上)的第24課《詩兩首》中。家庭生活是同學們最熟悉、感受又最深刻的,親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為主題,《詩兩首》都抒發了子女對母親的愛。《金色花》抒發了孩子沐浴在母愛光輝中的幸福歡樂之情。本單元目標之一是朗讀的訓練。本課設計了6次朗讀全文和數次片段朗讀,6次全文朗讀次次目標不同,在追求共同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全文之中各個小目標又各有側重,層層深入,最終達到總目標。另外,圈點勾畫是本單元目標之一。圈點勾畫是精讀的一種方法,教會學生圈點什么,勾畫什么,怎樣圈點勾畫,在本課的教學中,用實例來說明。本詩詩眼:“我不告訴你,媽媽。”抓住這句話就抓住了全篇。巧妙的構思: 印度詩人泰戈爾在這首詩中,塑造了一位天真、淘氣而又浪漫、富有愛心的兒童形象。金色花,是印度圣樹上開著的花。文中,可愛的孩子為了兒童的天真好奇,為了要暗暗地觀察她的媽媽,為了讓她的媽媽大吃一驚,居然變做一朵金色花,這樣,她既可以與她的媽媽寸步不離,又大大滿足了作為孩子的好奇心:她(他)不見了,媽媽會怎么樣呢?詩中,孩子與媽媽捉迷藏,與她嬉戲;媽媽靜靜地享受著她那小精靈一樣的孩子的親近與愛意,母子之間純真無邪的交流令天下父母和孩子羨慕。寫作意圖: 通過本詩,作者想傳達的是:母愛純潔偉大,孩子在享受母愛的同時也要懂得付出愛心;母愛的至高境界是教孩子能給父母及一切善良正直的人帶來幸福。作為一般理解,學生能解讀到這個深度即可。根據課堂中的實際情況,可以向更廣闊的范圍了解:金色花是印度圣樹上開著的花,詩人吟詠此花,本來就含有對神的虔敬,創造了一種宗教氣氛。難道作者僅僅是在贊頌母愛?原來詩人宣揚的是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母愛是其中的一種。宗教感情提升了詩的感情,宗教思想提升了詩作的主題。學生情況分析:家庭生活是同學們最熟悉、感受又最深刻的,親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我班全部是住校生,從每天都可以見到爸爸媽媽到一周才能見一次,學生心中對親情的體會前所未有的真切。本詩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的情感也容易調動起來。初一學生有容易滿足的特點,拿到一篇文章往往一知半解就得意自滿。通過本詩的教學,讓學生了解:詩歌也好,散文也好,文學作品的文字之后往往隱藏了更多的東西,不要淺嘗輒止,一定要“走一步,再走一步”,探索出作者隱藏在字里行間的心理感受。如何探索?反復誦讀和結合背景材料理解是方法。本班學生思維活躍,有強烈的表現欲望,因此設計了超過6次的朗讀環節,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表現自己,讓他們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學生朗讀水平不錯,因此設計了相互點評的環節,根據平時情況看,學生一般都能點到重點。另外,本班學生能思不能說、能說不能寫,普遍對寫作和口頭表達有畏懼感。本課的教學除了訓練朗讀之外,“說”的練習和“寫”的練習也是重點。因此,為母親寫一首小詩《假如我有了神力》這個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將“靈光一閃”記錄下來,讓他們知道,將思想用優美的語言記錄下來,這就是寫作。以此打消他們的畏懼感。學習《金色花》,因為貼近學生生活而共鳴,因為共鳴而有感,有感而發,言為心聲,自然能“說”。再用課文和拓展材料《告別》作為寫作范例,學生自然能比較容易地將心聲化作美妙的、真實的文字。教學設想:一、導入新課:用《逃家小兔》故事導入,并請同學起來說一說,你喜歡這個故事嗎?你喜歡小兔子還是媽媽?這真是個令人感動的故事。我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你們呢?我們一起來讀泰戈爾的《金色花》。二、解讀課文。設計了6次讀全文,還有若干片段朗讀。設計朗讀的總目標: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培養語感。分目標:第1次:自由朗讀,整體感知,讀準字音。第2次:默讀,圈點勾畫,寫出自己的朗讀感受。第3次:熟讀成誦,有表情地背誦全文。第4次:合作朗讀,互相點評,檢驗第2次默讀的效果。重點朗讀母子的對話,通過朗讀指導來達到兩個目的:(1)、引導學生思考母子之間的愛意是如何流露的;(2)、了解從哪些方面來評價朗讀。第5次:老師配樂朗誦,學生點評。檢驗第4次朗讀和分析的效果。通過討論,讓學生總結:享受母愛的同時也要懂得付出愛心。也可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誦來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對母愛無私和偉大的體驗,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朗誦是一門藝術,只有對文章準確地理解,才能優美地朗誦。第6次:全班配樂朗誦,再次回視、咀嚼這種愛,喚起學生對美好情感的享受和追求,激發他們對母親的愛意。三、拓展,以《假如我有了神力》為題,寫一首獻給母親的詩。說說媽媽的心愿。四、總結全文。將愛推及身邊的親人朋友,推及世界上所有正直善良的人。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平時是同學們講故事,老師分享;今天讓老師也用一個小故事來回報同學們好嗎?(《逃家小兔》導入)看完這個故事后,請同學起來說一說,你喜歡這個故事嗎?你喜歡小兔子還是媽媽?(小兔子:調皮,他突然向媽媽宣布說“要跑走了”,也許是出于叛逆,也許是受了什么委屈,更有可能,小兔子只是想知道媽媽有多么愛他,……;媽媽:不能不令人佩服,她機智而又豁達,她沒有驚詫,甚至沒有問一個為什么,而是欲擒故縱地說:“你要是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為你是我的小寶貝呀!緊接著,媽媽和小兔子開始了一個用語言玩捉迷藏的游戲。最后,小兔子依偎在媽媽的身邊,說再也不逃了,于是媽媽喂了他一根象征著愛的胡蘿卜。)這真是個令人感動的故事。我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你們呢?我們一起來讀泰戈爾的《金色花》。二、解讀課文。多讀少問,以讀代講。詩的情感、語境和意象無一不是讀出來的,讀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另一種形式;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也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一些問題。在朗讀設計過程中,我安排了六次讀全文。1、 第一次: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先問一問:有沒有不認識的字,或者忘了該怎么讀的字,提出來說一說。接下來布置:自由朗讀,提出要求:讀出感情。可以搖頭晃腦地讀。自由朗讀看似混亂,但比齊讀更有效果:讓每一個孩子都動起來。希望能掃除生字詞障礙,初步把握情感基調。(可以只讀一段、兩段,讀到不想讀了就坐下,下面會有同學接下去的。檢驗默讀效果,反饋對課文內容和情感的理解程度。從第四段開始,讀的學生特別多;最后兩個自然段,大概有三十多個學生站起來讀。)2、第二次:默讀課文,圈點勾畫,讀完后勾畫出自己讀得最好的句子,想想自己朗讀的感受,同桌可以交流一下。指導圈點勾畫的方法,請同學展示自己圈點勾畫的內容。(教學反思: 朗讀中注意尊重學生自己的感受,設計的自由朗讀和默讀,都是為了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理解程度來解讀課文,雖然會有層次的差異,但正是因為有了差異,才會有學生的主動反思,才會有進步。而實際上,學生大多都能理解詩歌的主題,對關鍵句子的把握也比較準確。)3、學生互相點評。“這首詩寫的是孩子對母親的愛,可是剛才讀第一、二小節的時候太平淡,沒有突出母子之間的幸福和甜蜜。”另外還有同學從節奏和重音方面來點評。從這樣的點評看來,在聽的過程中,他們已經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的內容和情感。除了讀全文外,還安排了重點句子和段落的朗讀。重點指導文中母子對話的朗讀:“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我不告訴你,媽媽。”通過一系列朗讀指導來引導學生思考問題:(1)、媽媽一天沒有見到孩子了,她的心情是怎樣的?此時一見,她的心情又是怎樣的,那么這句話中哪個詞應該強調?(2)、“壞孩子”是什么含義?該怎樣讀?(3)、孩子為什么不告訴媽媽?告訴了會怎么樣?(4)、孩子在媽媽面前,不回答媽媽的話,這算撒謊嗎?該怎么讀?這兩句對話的反復練習,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一個母親的著急、欣喜、嗔怪交織的情感,一個孩子頑皮、撒嬌、自以為得意的姿態,讓學生充分感受母與子之間互相交流著的和諧的愛的旋律。4、第五次:老師配樂朗誦。可以請學生來點評,鞏固剛才朗讀語氣及人物心理的掌握,并激發學生對母愛無私和偉大的體驗。如果說第四次朗讀重在“體會母子之愛和母子的心理”的話,這一次朗讀后可讓學生說一說,將體會用語言表達出來。“文中的媽媽是個什么樣的媽媽?孩子是個什么樣的孩子?”提示:媽媽真不知道孩子去哪里了嗎?知道為什么不揭穿孩子善意的小騙局呢?孩子為什么能默默地愛媽媽?是教會他這樣愛的方式?討論之后明確:愛在母子之間傳遞。媽媽是善良、聰慧、真愛孩子的媽媽;孩子是淘氣、可愛,時時想要回報母愛的孩子。母子之間和諧、溫馨。下面這個問題可根據課堂實際情況作取舍。“孩子為什么要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不是其它的花?”這個問題的設計主要讓學生理解本詩的宗教含義:由贊頌母愛到贊頌所有最高尚、純潔的愛。這跟泰戈爾的生活環境有關:印度,是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家,而金色花正是印度的圣花。乍一看,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三次嬉戲都“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而更深沉的讀后,我們會發現,在我們面前展現的,原來又是一幅神靈顯形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仍是“我”──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精靈。這個小精靈有著無所不能的神性。它一動意念,就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圣樹上開著的,詩人吟詠此花,本來就含有對神的虔敬,創造了一種宗教氛圍。(另外,母親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保持著一種沉靜安詳的習性,也給詩作帶來了些許宗教氛圍)。小精靈可以忽上忽下,隨意搖擺,隨意跳舞,隨意開花,隨意散發芬芳。最后一動意念,又變成人了。它的所作所為有無限的自由,絕非人間肉身凡胎可比擬的。當然它不光有神的能耐,也有神的品性──那就是如上文所述的善與愛。這種善與愛既然出自小神靈──那是遠離人間的天國世界,也就具有神秘性和崇高性。從這個角度來解讀,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詩作的主題,以及詩人思想感情,這就是頌神。原來詩人宣揚的是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宗教感情提升了詩的感情,宗教思想提升了詩作的主題。5、第六次:全班配樂朗誦,再次回視、咀嚼這種愛,喚起他們心中對美好情感的享受與追求,希望能激發他們對母親的愛意。三、然后,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母愛是偉大的、圣潔的、無私的,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怎樣愛人,怎樣獲得幸福。我想起了一句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如果你突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么來回報母愛呢?說一說,然后讓我們為我們最愛的媽媽寫下一首小詩:《假如我有了神力》。(如果學生說的不太滿意,可以提示:這是媽媽的心愿嗎?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媽媽。或者讓他們重視媽媽的感受,激發他們去了解媽媽的欲望)“假如我有了神力,我要變成一朵媽媽最愛的康乃馨,放在她的床頭,讓她聞到我的香氣,快樂地入睡。”“假如我有了神力,我要變成奔馳車,讓媽媽坐著去買菜,這樣她就不用天天走路了。”“假如我有了神力,我要變成粉底放在媽媽的梳妝臺上,這樣我就能每天吻到媽媽的臉了。”“假如我有了神力,我要變成媽媽的媽媽,她現在如何愛我,我將加倍地愛她……”至此,學生的想象的熱情已被完全激發,想象的空間也越來越廣。四、總結收尾:讓這些閃著童真、閃著真愛的詩篇里我們近些,再近些;讓我們通過這些詩篇學會更高境界的愛吧,無私地愛我們的爸爸媽媽,愛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愛這個世界上所有善良正直的人們!五、布置作業。教學反思:1、合作朗讀,相互點評環節中,“合作朗讀”讓我知道了同學們大多喜歡詩歌最后幾段,因此,對詩歌的解讀就以第8段的母子對話為突破口:“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我不告訴你,媽媽。”。朗讀指導的過程也就是師生共同探索文字背后蘊涵的詩人感情的過程。以學生最喜歡的詩句為突破口,順應了“民意”;反復的朗讀和相互點評,有利于深入理解關鍵句,也同時活學活用了朗讀技巧。2、教師朗讀,學生點評。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是開課時“范讀”,為的是讓學生模仿,或者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可往往是事與愿違,因為這樣一來,教師就為學生立下了一個“高度”,學生反而不敢開口了。所以,我讓學生先讀了不止一兩遍,而且因為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尊重了他們自己對詩歌的理解,沒有設定框框套套,所以,他們對詩歌的理解不但各不相同,而且很有可能跟我的不一樣。這個環節,我來朗讀,并且配上了音樂。讀前,學生先相互點評了,所以也很明確該從哪些方面來點評老師。朗讀后,不出我所料,很多同學要來點評我,來挑戰“老師”的“權威”。一個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您讀得很有感情,普通話也很好,讓人聽了很感動。但是有一句,我覺得您沒有完全讀出孩子調皮的、得意洋洋的語氣來,而且,這句話您也讀得太快了。我想跟你PK一下。”然后,他讀了“我不告訴你,媽媽”這一句,果然如他所說,讀慢一點,把“告”字的音拉長,更能表現孩子調皮和得意洋洋的預期。在場同學和聽課老師為他報以熱烈掌聲。有了他的帶動,后面站出了越來越多的同學來“PK”老師和“PK”同學的學生,而且大多數都能抓住某字或某詞來表現整句的感情,達到了超過我預期的效果。我再次明白了:別以為學生什么都不如老師,老師永遠不要在學生面前以“權威”的身份出現,這樣之會教出事事不如自己的學生,而這絕非老師的成功,在適當的時機,一定要讓孩子們說自己想說的話,往往會有預期不到的驚喜出現。這個環節中學生的表現,成為了本課最亮的亮點!3、以《假如我有了神力》為題的“說”和“寫”的訓練。這課的第二個精彩亮點也是由學生思維的火花點亮。設計這個環節時,并沒有想學生能有多么出人意料的表現。我猜想,學生大多數思維可能被囿于變成某種花或者能幫助媽媽勞動的物品,例如變成媽媽的手,變成媽媽喜歡的某種植物或動物。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假如我有了神力,我要變成粉底放在媽媽的梳妝臺上,這樣我就能每天吻到媽媽的臉了。”、“假如我有了神力,我要變成媽媽的媽媽,她現在如何愛我,我將加倍地愛她……”這樣充滿童真和童趣的詩句,可以說,和大詩人泰戈爾的想象力不分伯仲,令人欣喜。孩子是有想象力的,關鍵是身為老師的我們怎樣保護、怎樣調動、怎樣激發!4、中國有句古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教學《金色花》卻只讓孩子愛自己的母親,那是遺憾的。愛自己的母親,愛別人的母親到愛那些和母親一樣圣潔、正直和善良的人,這才是泰戈爾思想中的“大愛”。利用“金色花”的宗教色彩,讓學生理解詩中贊頌的是包括母愛在內的“大愛”,拓展學生對“愛”的理解和體會。5、愛,不光要能體會,還要能表達。“大音希聲,大愛無形“,用什么來回報母愛?為母親寫一首小詩吧!課堂上,我們為母親寫一首詩,表達對母親的愛意;周末回家,動動腦筋,為家人、為母親做點事(做家務不算,因為這不是“為母親”),這是課后作業,讓同學們用行動來表達愛。后來,我在我班學生的國旗下演講稿中看到了這樣一句話:就算你是圣人,你也無法報答爸爸媽媽的愛!我非常欣慰,我想,她是讀懂了泰戈爾的《金色花》。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6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Mother.mp3 《金色花》上課課件.ppt 《金色花》教學設計.doc 金色花 胡婷婷.wmv 雪之夢.wma 馬斯涅 沉思.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