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附件1:湖北省中學化學實驗創新設計大賽申報表姓名 王志峰、鄭華榮 性別 男 年齡 33 職稱 中教一級中教一級工作單位 黃岡市羅田縣實驗中學創新實驗名稱 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所屬教材版本和年級 人教版、九年級實驗目的:使蠟燭燃燒有水生成的現象更直觀、更明顯。使蠟燭燃燒有二氧化碳生成的現象更直觀、更明顯。實驗原理:用普通漏斗使產生的水蒸氣聚集。用玻璃罩使蠟燭燃燒充分,用集氣瓶將生成的二氧化碳收集,使其與石灰水反應。實驗用品: 蠟燭、漏斗、玻璃片、試管夾、集氣瓶、石灰水、火柴、燈罩(用破集氣瓶或其他玻璃瓶)實驗裝置圖(畫圖規范、清晰)實驗設計(操作、現象、結論)一、探究蠟燭燃燒有水生成: 1、步驟:①點燃一支蠟燭。②在火焰上罩一倒置的漏斗(漏斗用試管夾夾住)。③在漏斗尖嘴上放一玻璃片大約10---20秒。2、現象:玻璃片上出現大量水珠。3、結論:蠟燭燃燒有水生成。二、蠟燭燃燒有二氧化碳生成:1、步驟:①點燃一支蠟燭,罩上一玻璃罩。②將集氣瓶倒置于蠟燭火焰上方一會兒。③用玻璃片將集氣瓶蓋住,正放在實驗臺上。④向集氣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蕩。2、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3、結論:蠟燭燃燒有二氧化碳生成。實驗效果:可以直觀地看到玻璃片上有較多的水珠生成,操作簡單、效果明顯、成功率高。蠟燭燃燒沒有黑煙,集氣瓶內壁沒有變黑,石灰水明顯變渾濁。排除了黑煙使集氣瓶內壁變模糊對實驗的干擾。儀器常見、操作簡單、效果明顯、成功率高。實驗解說: 一、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P12活動探究: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的實驗中的一個步驟:取一個干燥的燒杯罩在蠟燭火焰上方,我們會發現:做該探究實驗時,由于季節問題,天氣炎熱,探究有水生成的實驗現象非常不明顯,燒杯內壁便得模糊甚至變黑,根本沒看到水珠。大多數教師解釋是溫度高水分蒸發了,學生沒有看到明顯的實驗現象,沒有達到實驗目的。于是,我在蠟燭火焰上放置一個用試管夾夾住的倒置漏斗,在漏斗上放一玻璃片,使水蒸氣聚集,這樣,就很清楚的看到水珠,現象直觀、效果明顯,就達到了實驗目的。 二、在這個實驗中還有一個步驟:取一個用澄清石灰水濕潤內壁的的燒杯,罩在蠟燭火焰上。我們看到的現象是:燒杯內壁變黑或沒變模糊,沒有達到預期想要的效果,不足以證明是CO2使石灰水變渾濁,學生提出可能是黑煙使燒杯變模糊。所以在平時的實驗中做了如下改進:1、在蠟燭火焰上罩一燈罩,燈罩可以用破損的集氣瓶,既不影響學生觀察,又使蠟燭充分燃燒,減少黑煙。2、用集氣瓶倒置在火焰上一會兒,用玻璃片蓋住,正放在實驗臺上。3、向集氣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蕩,石灰水變渾濁。改進后現象非常明顯,排除了其他導致變渾濁的原因,更加有說服力。實驗創新之處(優點):增加一普通儀器----漏斗,就不會出現黑煙,操作簡單,水珠較多,現象明顯,克服了氣溫、黑煙的干擾,使實驗更有說服力、成功率高。增加一玻璃罩,使燃燒更充分,減少黑煙干擾。用集氣瓶收集氣體,排除了黑煙的干擾,石灰水明顯變渾濁,操作簡單,說服力強。以上兩步的改進,所用的是常見易得的儀器,既彌補了教材中實驗的不足,同時,又操作簡單、現象明顯、說服力強、符合綠色化教學、能較快、無誤地達到實驗效果。學校推薦意見:(蓋 章) 2011年 月 日 縣(市、區)教研室意見:(蓋 章) 2011年 月 日 市、州教研室意見: (蓋 章) 2011年 月 日注:①所留位置不夠可拉長表格。②根據實驗內容可適當增加欄目,允許有創新和突破。石灰水圖一圖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