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及設計思路 本節位于蘇科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十五章“人體內平衡的穩定”。教材是在學習了“人體內物質的運輸”基礎上,為進一步理解血液中代謝廢物的排出而設計的,是第一節的延續。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應建立排泄的概念并認同其在人體內平衡的維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主要內容包括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功能、腎臟的結構和特點及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過程。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十八個要點之一理性思維要求“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指導行為”,結合初中學生的認知特征,有意識地重新整合教材內容,用腎衰竭病人圖片引入,以小組合作活動為載體,使學生深刻理解腎臟的結構及尿液的形成幫助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同時又通過腎單位的模擬類比、對液體成分的分析探討,促進學生在方法和思維上的提升,最后“透析儀設計拯救腎衰竭病人”促進學生以造福人類的態度和價值觀關注生物學的科技進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排泄的概念、說出排泄的途徑和形式。 (2)說出泌尿系統的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概述腎單位的結構和特點。 (3)概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過程、知道流經腎小球前、腎小球后、腎小管后的液體成分。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腎單位結構、制作類比模型,培養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合作能力。 通過觀摩動畫、分析腎單位不同部位的液體成分,培養圖片、文字等信息分析和綜合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泌尿系統的衛生知識,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通過透析儀設計活動促進學生以造福人類的態度和價值觀關注生物學的科技進展。 重難點 腎單位的結構和特點;尿液的形成 教學過程 導入:圖片引入,吸睛激趣 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張腎衰竭病人照片,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產生疑問“為什么會這樣?”。隨后,利用學生前概念“身體里的毒素不能排出”引出課題《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環節1:激活舊知,做好鋪墊 教師提問“細胞有氧呼吸的最終產物是什么?”引發學生回憶“水、二氧化碳”,教師拓展“氨基酸在人體內的代謝產物為尿素”補充完整概念:尿素、多余的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質是有機物分解是產生的廢物,其排出體外的過程稱為排泄。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得到排泄的途徑和方式。 過渡:哪個途徑是最主要的排泄途徑?(尿液通過泌尿系統排出)現在我們一起來看泌尿系統的組成。 一、泌尿系統的組成 環節2:兩兩合作,結對學習 教師設問:尿液的形成與人體的哪些器官有關?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泌尿系統組成。學習方式采取兩兩結合“我說你指”、“我問你答”的形式,一個學生說“腎臟在哪里?”另一個同學在自己身上指出大致位置,一個學生問“排出尿液的通道是什么?”另一個同學回答“尿道”。 環節3:實物觀察,感性認知 播放動畫,引導學生說出腎臟的數量及在體內的位置;觀察新鮮豬腎的外形,得出腎臟的形態和顏色;觀察豬腎的縱剖面并在不同部位貼上相應標簽,得出腎臟的內部結構。 過渡:為什么皮質比髓質的顏色深?這是由腎臟的微觀結構決定的,如果我們能將腎臟放大到一定程度會發現每個腎臟由約120萬個腎單位組成。 環節4:微觀觀察,初識結構 教師設問“1、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什么?它由哪幾部分組成?2、腎小球兩端的血管有什么特點?3、腎小囊壁有什么特點?4、腎小管有什么特點?”學生觀看圖片并閱讀教材總結“腎小球:毛細血管球,兩端分別連接的是入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腎小囊:腎小管盲端膨大部分凹陷形成,囊壁分內外兩層,內層緊貼腎小球,外層與腎小管相連;腎小管:彎曲細長,外面包繞著由出球小動脈分支所形成的毛細血管網”。學生看圖理解皮質比髓質顏色深的原因。 環節5:模擬類比,深化認知 教師提供毛線、漏斗及白紙等材料,請學生小組合作設計腎單位的模型并上臺解說。其他小組同學進行質疑和補充。 一小組用紅色毛線中間團成團狀,兩頭分出,類比為為腎小球及出、入球小動脈。用白紙剪取適當大小放在漏斗上部類比為為腎小囊(雙層結構),漏斗下端類比為腎小管,將代表出球小動脈的毛線圍繞在漏斗下部類比為腎小管包繞著由出球小動脈分支所形成的毛細血管網。 過渡:我們已經知道了腎臟的結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現在我們一起來看腎單位是如何形成尿液的。 二、尿液的形成 環節6:動畫演示,列表對比。 教師用動畫展示腎小球的濾過和重吸收過程,請學生認真觀察然后小組合作列表寫出三個部位液體的組成成分(流經腎小球前后、流經腎小管前后)進行比較,利用生成構建新知:從腎小球流入到腎小囊中的液體稱為“原尿”、從腎小管流出的液體稱為“尿液”,并請學生分析異常尿檢單(血尿、蛋白尿、糖尿)分別可能是腎臟的哪個結構出現問題,深化理解尿液形成的兩個重要過程。 三、尿液的排出 環節7:聯系實際,健康生活。 學生先自主閱讀教材了解尿液排出的路徑,接著教師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小明很喜歡打游戲,可以一個上午憋尿不上廁所。你覺得對么?為什么?”學生很容易利用所學知識“膀胱的貯存量是有限的”得出正確判斷,接著教師追問“小明又說了,那我一直不喝水不就不會上廁所了么?你覺得對么?為什么?”學生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教師展示健康人血漿、原尿、尿液的成分比較,說明排尿排出廢物的重要作用。 環節8:首尾呼應,提升意識。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腎臟對于排出代謝廢物、維持人體內環境平衡有重要作用,生命科學知識的獲得不僅可以使我們意識到健康生活的必要性還可以讓我們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大家看這幅圖片很多腎衰竭病人正遭受身體不適甚至性命危急,請你課下根據今天所學內容設計一個腎透析儀幫助他們減少痛苦延長生命。 教學反思與探討 本節內容相對抽象,難度較大,筆者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輔助完成教學:如 多媒體課件、動畫、教具等。尤其是腎單位結構的類比模擬,對于這樣抽象的微觀結構借助常見材料,組織小組合作活動,讓學生通過親眼所見、親手操作、親自比較來發現特點、思考關系、形成體系,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此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探究等多方面的素質,提升深度思維、增強對生物學的興趣。而學生小組借助模型當堂講解腎單位的結構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使學生深切感受到合作學習的成就感,進一步增強對生物學習的自信心。 另外,概念的構建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過往的知識背景,多角度、多方面為學生進行鋪墊。尤其是根據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回顧舊知,搭建思維框架,幫助學生將新舊知識連結起來內化形成新的概念。 最后,教學過程要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在把握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知識點背后關聯的實際生活。若能夠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素材,從感性的生活經驗過渡到理性的知識學習,學生的學習體驗將得到進一步的加強與深化,引起共鳴的學習將是高效的學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