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動物運動的形成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骨的形態類型; 2、識別骨的結構,說明與各部分結構相適應的功能特點。 3、列舉骨的主要成分,闡明骨的特性和骨成分之間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 1、觀察長骨, 對照模式圖辨認骨各部分結構 2、設計并實施實驗,探究骨的堅韌特性和骨成分之間的關系 三、情感目標 1、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念 2、在小組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 3、從科學和道德素養的雙重角度,認同公共場所照顧老年人的行為;認同和自覺養成坐、立、行的正確姿勢 【教學重點】骨的結構、骨的堅韌特性和骨成分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骨的結構和功能的適應 【教材分析】 在第一節學習動物運動方式的基礎上,教材第二節內容進一步探討動物運動的形成,為后面學習動物的行為打下基礎。在該節內容中,教材首先概述:運動的形成是在神經系統和其他系統的參與下,由運動系統來完成的。然后主要探討兩個問題:一是運動系統的組成,二是軀體運動的形成,體現了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關系。本節課學習運動系統的組成中“骨”的知識。 一、骨的結構教學:骨的結構為事實性知識,雖易于理解,但涉及名詞較多。故教師通過提供直觀性的長骨實物,并利用教材圖文并貌可讀性好的特點,讓學生根據教材中的圖文、對照實物辨認、記憶各部分結構及名稱。在此基礎上,通過教師提出能引發學生思維、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以各部分結構的功能為線索,使學生知道骨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骨的結構和生命活動的關系。通過學生自學研討、教師質疑,試圖使本來枯燥的知識內容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 二、骨特性與骨化學成分的關系 教學過程努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參與和解決現實中的具體問題,把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與實踐相結合,能夠依照自己的價值觀對某些問題作出合理的價值判斷,能采取適當的個人行動。設計教學環節及目標如下: 觀察和自身體驗:認識骨堅韌而有彈性的特性 ↓ 提出問題:骨堅韌而有彈性的特性和什么有關? ↓ 作出假設:骨堅韌而有彈性的特性和骨成分有關 ↓ 交流和查閱教材資料:明確骨的主要成分,推理各成分和骨特性的關系 ↓ 引導學生合理設計并實施實驗:探究骨成分與骨特性的關系 交流、思考和應用:根據發育過程中骨成分的變化評價行為,指導健康 結構 位置及特點 功能 骨膜 骨表面結締組織膜,有血管、神經、成骨細胞 與骨營養、感覺、長粗和骨折后的修復有關 骨質 骨密質 位于骨外層和長骨的骨干,致密堅硬。 抗壓、承重 骨松質 骨骺和短骨等內部,蜂窩狀 骨髓 骨髓腔和骨松質內 紅骨髓造血 三、骨的成分 1.骨的成分及變化 水分 無機鹽:主要是鈣鹽(人體最大的鈣庫) 有機物:主要是骨膠蛋白 人體骨成分的變化 少年兒童 成年人 老年人 無機物 <2/3 2/3 >2/3 有機物 >1/3 1/3 <1/3 特性 彈性大,硬度小,易變形 既有硬度又有彈性 彈性小,易骨折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及知識點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及目標 復習導入 1.提問: ⑴動物運動的意義 ⑵動物為什么能夠運動? 2.總結概述動物運動的形成 3.請學生說出運動系統的組成 明確運動是由運動系統在神經系統的調節和其它系統的配合下完成的。 講授新課 一、骨 骨的結構 1.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羊長骨,同時閱讀教材中圖文,識別骨的結構,認識各部分的功能。 2.檢測、落實、提升學生學習成果和認識: ⑴提問: ①骨屬于生物體的哪一個結構層次?為什么? ②血管神經位于什么部位?如果一個人不小心受傷,如何初步判斷其是否骨折?為什么? ③骨折后為什么會愈合?你為什么能夠不斷長高? ⑵出示舉重運動員圖片,提問骨的支持承重作用靠哪一部分完成? ⑶出示教師申報骨髓捐獻志愿者圖片,質疑:老師的長骨中是黃骨髓,為什么還能捐獻骨髓造血干細胞?如果配型相和,從那里取骨髓? ⑷ 師生共同總結骨的結構和功能。 小組合作學習,培養自學和交流合作能力。 知道長骨的形態 知道骨是一個器官,由多種組織組成。 確認骨膜內血管、神經和成骨細胞的作用。 確認骨質的組成和作用 明確紅骨髓的部位和作用 學會利用表格對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的知識加工技能 教學過程及知識點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及目標 骨的成分和特性 1.請學生觸摸彎曲魚骨,說出骨的特性? 2.質疑:為什么骨堅硬而有韌性? 3.閱讀教材,確認骨的主要成分及含量。 4.請學生做出骨的成分和特性之間相互關系的假設,即鈣鹽和骨的硬度有關;骨膠蛋白和骨的彈性有關。 5.請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驗證假設中的兩個觀點,引導學生分析每一個實驗中的可變因素是什么。 6.請學生實驗并觀察碳酸鈣粉末遇鹽酸后溶解的實驗現象。思考如何去除教師所提供的魚骨中的鈣鹽,以比較有或無無機鹽時骨的硬度。提示學生用鹽酸的安全 7.質疑:如何去除骨中有機物,以比較有或無有機物的骨彈性的差異?提示學生注意燃燒骨的安全。 8.師生共同總結骨的特性和骨成分的關系。 9.知識的應用: ⑴ 出示公共汽車上年輕人未給老 人讓座的圖片,請學生對該圖片 加以評述,并說明其科學道理。 ⑵出示學生課堂上標準的坐資圖 片,質疑:為什么老師上課要求 正確的坐姿? 嘗試利用已有經驗和知識進行邏輯推理,解釋所發現和提出的問題。 知道骨的主要成分。 學會做假設。 學習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 把實驗設計思路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實驗步驟。 從科學和道德的素養的雙重角度,認同公共場所照顧老年人的行為 認同和自覺養成坐、立、行的正確姿勢。 【教學反思】 1.本節課教學內容和時間的安排是否合理? 2.實驗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 3.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傾向性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引導的方法 4.本節課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最精彩的地方 5.教學改進其他建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