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八章 第一節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什么是微生物,列舉常見微生物的類型; 2.分析微生物的生活環境。 【能力目標】 1.通過圖書、網絡和身邊的人獲得有關微生物的資料,學會從中獲得信息; 2.學會用實驗的方法探究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探究活動,自覺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2.增強對社會事件的關注,學會辯證地分析事情、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1.微生物及其種類 【教學難點】: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 二、教學方法安排 (1)教學用具:多媒體大屏幕 (2)教學方法 比較分析、討論、多媒體演示法、觀察法相結合。 三、學法指導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重視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科學素養教育,著眼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目標 引入 春天到了,農民把玉米種到地里,秋天時農民收獲到很多玉米。小貓看到后,把魚埋到道里,它希望秋天時也能收獲到很多魚,它能收獲到魚嗎? 展示課前各小組收集的部分生活中比較常見、常接觸的微生物的圖片和實物。 板書問題:食用的蘑菇是植物嗎?食物的腐敗與哪種生物有關?引起非典型肺炎(SASR)的病原體是生物嗎? 引導正確答案后繼續讓每組選一代表概括微生物的特征和總結“微生物”這個概念。 根據學生總結,引導學生認識:微生物,即生物圈中,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低等生物。繼續展示有關微生物多媒體(蘑菇、霉菌、面包發酵的酵母菌、青霉菌),然后講解。 學生討論交流。 各組代表簡要介紹這些微生物。介紹完之后,各小組再回答板書的問題。 學生回答:不是,蘑菇是微生物等 學生概括:肉眼看不見的生物等 學生交流信息,有利問題探討 以問題形式導入,把本節課基本定位在一種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經歷,激發學習的興趣,最終培養學生應用概念的抽象思維。 深入學習 活動探討 鞏固知識 多媒體上比較不同的圖片,這么多的微生物,那它們有沒有分類?提出微生物的分類。讓每組探討“微生物的分類”,提示按細胞結構特點。 分別展示單細胞微生物、多細胞微生物、無細胞結構微生物的圖片,繼而講解。 ①展示單細胞微生物相關圖片(各種細菌),講解單細胞微生物的特點(這些微生物均只有一個細胞組成,屬于單細胞微生物),繼續展示細菌的不同形態。分別展示球形菌、桿形菌、螺旋形菌,讓學生了解細菌的不同形態。 ②展示多細胞微生物相關圖片(食用菌蘑菇、藥用菌靈芝),講解多細胞微生物細胞組成特點(多細胞微的生物),解釋蘑菇不是植物,而是微生物中的大型真菌,腐生生活。繼續展示真菌的不同形態 ③展示無細胞結構微生物相關圖片(HIV病毒),教師講解此類微生物沒有細胞結構。繼續展示病毒的不同形態 提問學生所見到的微生物生活在什么場所? 引導學生所介紹的微生物是我們肉眼可以見到的。但是許多微生物個體微小,我們無法用肉眼觀察到。那么,如何通過實驗來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呢?如果制作一種培養基,為微生物生活提供必須的營養物質,微生物就會在培養基上迅速繁殖和生長,就形成了肉眼可見的微生物菌落。少量的微生物我們肉眼看不到,但大量的微生物聚集在一起,我們就可以用肉眼觀察到了。結合教材P53頁活動內容,教師課前布置的分組探究活動探討“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 出示長有微生物菌落的培養皿樣本,引導學生: ①觀察現象并告訴學生,兩個培養皿的皿蓋,一個是打開的,一個是蓋好的。 ②猜測:兩個培養皿哪個是開蓋的,哪個是蓋蓋的,為什么? ③思考:老師為什么要同時放置這樣兩個培養皿?老師設計的這個實驗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作答,指導學生的探究行動。 評價并小結:微生物分布極其廣泛,微生物主要的活動場所——土壤;微生物活動的重要場所——動植物的體表、體內和其它環境。 通過小組之間交流后,教師解答和小結(證明我們身邊絕大多數地方都存在微生物)。 為達到對學生情感教育,教師繼續展示有關“非典(非典型肺炎)”的圖片。 講解這場災難的元兇屬于冠狀病毒, 非典型肺炎(SASR)的病原體就是它的變種。此處稍微展開預防“非典”的一些日常衛生習慣,如勤洗手、居室常打掃消毒、隨地吐的痰帶有病菌、冬天蓋的棉被有經常日曬預防生菌等等。 引導學生認識本堂課知識點,并布置課堂習題和課外活動: 微生物廣泛地存在于生物圈內,請具體地分析在什么條件下可能有微生物? 每組代表闡述各自的微生物的分類。 思考、分析、討論、交流、回答 微生物的種類包括: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和沒有細胞結構的微生物。細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等是單細胞生物;各種霉菌和大型真菌是多細胞微生物;病毒、類病毒和朊病毒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微生物。 認真閱讀課本積極討論 各小組繼續討論,同樣每組選代表回答。如食物發霉、長在地上的蘑菇、衣柜里衣服長霉等 學生仔細觀察并作記錄 每組代表介紹各自小組探究活動的過程,包括:實驗場所、實驗材料、實驗方法、實驗過程、實驗記錄、實驗結果和組內怎樣分工合作等。各小組介紹完提前布置探究活動的結果后,小組提出活動中存在的疑問。 得出結論:我們身邊絕大多數地方都存在微生物 鞏固重點知識,學生獨立完成,自主學習 組織學生討論 學生得到學習信息,從而對新知識的重建和轉化,進而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 引入探究的問題,深化學生對微生物分布的認識 學生完成對探究實驗的自主性操作,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分工合作能力 學生學會健康生活。這不僅突破難點,而且實現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 學生總結本堂課教學知識點,鞏固所學知識,達到知識遷移目的,同時引導學生進入下一節課。 五、板書設計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課時 1. 微生物的概念: 即生物圈中,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低等生物。 ① 單細胞微生物,如細菌、放線菌、支原體、藍藻 2.微生物分類 ② 多細胞微生物,如食用菌蘑菇、藥用菌靈芝 、霉菌 ③無細胞結構微生物,如HIV病毒、類病毒 3.微生物主要的活動場所——土壤; 微生物活動的重要場所——動植物的體表、體內和其它環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