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一課、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第一框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一、原始社會地位: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最低階段。1.原始社會的生產力特點——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工具是石器,舊石器時代人們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為生;新石器時代,原始畜牧業和農業開始出現。2.原始社會的生產關系特點——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共同勞動、平等互助、平均分配。3.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單位——氏族——部落——部落聯盟氏族是按血緣關系結成的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單位。在氏族中,一切大事都在氏族議事會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討論決定。原始社會末期,氏族擴展到部落和部落聯盟。氏族制度下,沒有人壓迫人現象。4.原始社會的解體生產工具改進大大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勞動代替氏族為單位的共同勞動——>>生產資料由氏族公有轉歸家庭私有——>>土地變成私有財產,標志著私有制的確立——>>貧富分化加劇,氏族成員地位越來越不平等——>>原始社會逐漸解體。二、奴隸社會1.階級的產生:生產力發展,私有制確立,貧富分化加劇,氏族成員地位越發不平等,形成兩大地位不同的集團——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階級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2.奴隸制生產關系的特點——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奴隸。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強制勞動。全部產品都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3.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奴隸主階級與奴隸階級之間的矛盾。4.國家的產生及本質:奴隸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必然遭到奴隸的反抗。奴隸主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建立了軍隊、法庭、監獄等暴力機關。這樣,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奴隸制國家產生了。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工具。5.人類社會邁入文明時代(奴隸社會生產力)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的意義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金屬工具廣泛使用、城市出現、文字發明和應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工等,促進生產力發展,使人類擺脫野蠻狀態,邁入文明時代,這是歷史的進步。可見,一種社會形態替代另一種社會形態,究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判斷的主要標志,是看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三、封建社會1.封建社會生產力特點:鐵制農具得到廣泛使用和推廣;耕作技術顯著進步;水利事業有了較大發展;手工業有了進一步發展,冶鐵業成為最重要的手工業部門;商業和城市逐漸發展起來2.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特點:地主占有絕大部分土地,通過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農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勞動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勞動成果除繳納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歸自己。●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收取地租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3.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表現:剝削,抗稅,起義,戰爭)4.封建社會的顯著特征——君主專制、等級森嚴。具體表現、做法:為了維護封建國家的統治,地主階級還散布封建迷信、傳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權神授”,鉗制勞動人民的思想。四、資本主義社會1.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標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標志著資本主義社會的開始。3、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特點——機器大生產、生產社會化、科技快速發展并應用于生產,這些都使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飛躍。4.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特點:●兩個基本條件:①要有大批失去生產資料、有人身自由、能夠自由出賣勞動的人。②要有開辦資本主義企業所必需的大量貨幣當作資金。●生產關系特點:資本家占有一切生產資料,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受雇于資本家,成為雇傭工人,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5.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1)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在階級關系上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和斗爭。(2)●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產階級為維持統治,采取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的措施,但這些措施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及其剝削關系。(3)●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體現,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沖突的總根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貫穿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始終,決定著資本主義的命運。6.為什么說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是歷史的進步: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工業革命發生和完成,帶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促進人類思想解放,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高度。7.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基本特征:生產過剩——相對過剩●主要表現:商品賣不出去、大量生產資料被閑置,大批生產企業、銀行破產,大批工人失業,生產迅速下降,信用關系被破壞,整個社會生活陷入混亂。●直接原因:①生產無限擴大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矛盾;②個別企業內部生產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矛盾。●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8.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趨勢——終究要被社會主義取代,雖漫長,但這是歷史發展必然趨勢。第二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一、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1.空想社會主義——地位:空想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不足:僅從理性、正義等原則出發,揭露資本主義的弊端,設計未來社會的美好藍圖。空想主義者主張階級調和,反對階級斗爭,看不到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無產階級的力量,沒有找到消滅資本主義社會和建立新社會的強大力量,也沒有找到進行社會變革的正確途徑。2.三大工人運動——地位: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是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前提。二、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創立者:馬克思和恩格斯;標志:《共產黨宣言》發表(1848年2月)1.兩大理論發現——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是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理論基石。(1)唯物史觀批判繼承德國古典哲學。(2)剩余價值學說批判繼承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2)意義:揭示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揭示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律,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石,使社會主義實現了由空想到科學的偉大飛躍。2.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及意義●分析資本主義內在矛盾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論證資本主義必亡和社會主義必勝的歷史必然性。●系統論述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特點、任務和策略原則,闡明了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必要性。●闡述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目標。三、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實踐1.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2.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消滅了人剝削人的制度,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關系;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3.二戰后,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大發展,90年代遭遇挫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踐與發展。第二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第一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1.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是由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①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強大起來。②中國的封建勢力同帝國主義相勾結,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③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不能承擔起領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2.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標志:1919年五四運動(促傳播、登舞臺、轉折點、里程碑)3.新民主主義革命指導思想:①馬克思列寧主義;②毛澤東思想。 4.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作用:黨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主心骨和領導力量。5.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6.階段:歷時28年,經歷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于1949年勝利。7.新民主主義革命性質: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8.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主要體現:①就領導權來說,它是由無產階級領導,這一點具有決定性意義;②就革命前途來說,它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并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③就世界革命范疇來說,它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9.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中國半殖半封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完成后一個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必須互相銜接。10.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意義①實現了從封建專制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半封社會歷史,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為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③在這個基礎上使革命繼續向前發展,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第二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2.過渡時期: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3.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一化三改”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內容概括說來,就是“一化三改”4.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經驗,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5.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的意義:(課本P26第三段---P27專家點評)①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②極大的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③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從而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④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6.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7.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中國共產黨在思想理論探索上取得的成就:①八大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做了規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②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8.取得成就的原因:中國共產黨①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②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③結合中國具體實際,④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9.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方面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人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改變,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10.社會主義探索和建設意義:(1)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雄辯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業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3)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高一數學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