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科教師輔導講義 學員編號:1 年 級:九年級 課 時 數: 學員姓名: 輔導科目:科學 學科教師: 授課類型 授課日期及時段 教學內容 T同步——物質的變化 同步知識梳理 一.物質是在不斷的變化著的 1.討論:自然界中的這些變化是什么變化 若將上述的變化分類,你準備怎么分?分類的依據是什么呢? 總結: 1.物理變化:物質發生變化時沒有生成新物質,這種變化叫做物理變化。 如:水的三態變化、玻璃破碎、石蠟熔化、鐵絲繞成各種形狀、鐵在高爐里熔成鐵水、酒精揮發、硫酸銅晶體溶解在水等都是物理變化。 2.化學變化:物質發生變化時生成新物質,這種變化叫做化學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如:火柴燃燒、植物的光合作用、綠葉變黃等都是化學變化。 3.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和聯系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 概念 變化時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 變化時生成了新物質的變化 本質區別 宏觀:_____新物質生成 微觀:構成物質的粒子不變,只是粒子間______可能改變 宏觀:_____新物質生成 微觀:構成物質分子的原子重新_______,形成新的分子 外觀特征 狀態、形狀、大小的改變 常伴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距離 水的三態變化、汽油揮發等 鎂條燃燒、硫酸銅晶體脫水等 區分依據 聯系 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往往同時發生,在化學變化中,同時發生物理變化;在物理變化中,不一定發生化學變化 【注意】發光放熱、變色、氣體的放出、沉淀的析出等現象能幫助我們判斷是否發生化學變化,但不一定是充分的依據,有的物理變化也有發光放熱現象,如電燈發光放熱屬于物理變化。判斷是否發生化學變化的依據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圖是水分子電解的模型 : 請從微觀角度來判別水電解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 總結:化學變化的實質是構成物質分子的原子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分子。 我們周圍的物質在不斷發生變化,如何判斷變化是否發生了? (1)探究物質變化的方法 要了解物質的變化,必須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物質變化的證據。 ①圖1-5:取適量的硝酸鉛溶液放錐形瓶中,再向錐形瓶中加入適量的碘化鉀溶液,觀察反應前后的現象。 現象:反應前溶液無色透明,反應后生成黃色沉淀。 分析實驗現象:在此反應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質生成,是化學變化。在這個變化中,兩種溶液反應生成沉淀, 是此變化是化學變化的證據。 ②圖1-6:發黃的落葉,與綠葉做對照 提問:你知道葉子為什么會發黃嗎? 落葉的黃色是由于缺含鎂的無機鹽或溫度不適等因素引起葉綠素不能形成的造成的。 從這兩個變化中,我們可以發現物質的變化時常伴隨著顏色的變化。 ③圖1-7:鋼鐵廠的高爐 分析:鐵在高溫下熔化變成鐵水,狀態發生變化,但物質的組成本身沒有變化,這種物質的變化屬于物理變化。 演示實驗:拿出桌上的一段細鐵絲,觀察顏色、狀態、形狀,彎曲成各種形狀,并用剪刀把細鐵絲剪成幾段。 細鐵絲在形狀變化中,發生的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屬于物理變化。 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特征或性質,如。不同物質有不同的性質,根據物質的某些性質,可用來識別該物質。 我們可把物質的性質分為兩大類: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小結:物質變化的證據:生成沉淀、顏色改變、氣體產生、溫度變化、性質變化、發光發熱、狀態變化等。 (2)實驗:觀察硫酸銅晶體的變化。 ①取1塊硫酸銅晶體,觀察它的形狀、顏色。 現象:形狀規則 藍色的固體 ②向盛有硫酸銅晶體的試管中加水,觀察晶體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顏色有什么變化。 現象:硫酸銅晶體能溶解,硫酸銅晶體的水溶液為藍色的液體。 ③在硫酸銅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觀察溶液的變化。現象:生成藍色的沉淀。 ④取1塊硫酸銅晶體,將它放入大試管中加熱,觀察硫酸銅晶體有什么變化。 現象:變成白色。 ⑤實驗完成后,熄滅酒精燈,冷卻大試管,再在冷卻后的硫酸銅粉末中滴加入水,觀察現象。現象:變成藍色。 根據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可進行如下的分析: 有顏色變化的實驗是 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沉淀生成的實驗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狀態變化的實驗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據前面的觀察,你能總結出硫酸銅晶體有哪些性質? 歸納: 實驗 證據 性 質 性質類型 1 —— 有規則的形狀、藍色、常溫下是固體 物理性質 2 狀態變化 能溶解于水 物理性質 3 生成沉淀 能與氫氧化鈉反應 化學性質 4 顏色變化 受熱會失去結晶水 化學性質 5 顏色變化 無水硫酸銅會與水結合成晶體 化學性質 提問:在這些性質中,哪些是物理性質哪些是化學性質? 小結:根據物質變化中所獲得的信息對物質的性質進行分析,這是我們認識物質,進一不探索物質變化規律的方法。 (3)物質變化的應用 根據物質變化的規律,我們可以推測物質的性質和用途。 實驗:在盛有2毫升雞蛋清的試管中加入硫酸銅溶液,可發現有雞蛋清發生凝固。 這是由于雞蛋清中的蛋白質與硫酸銅產生化學反應,使蛋白質發生變性的現象。 根據這個性質,你能說出硫酸銅的一種用途嗎? 思考:白色的硫酸銅固體遇水會呈藍色,這一性質有什么用途? (4)課堂小結: 物質的性質和變化是兩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性質是物質固有的屬性,是物質的基本特征,是變化的內因(即變化的依據),而變化只是一個過程或現象,是性質的具體體現,即性質決定變化、變化體現性質。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在描述上是不同的,物質性質的描述在物質變化的基礎上增加了“可以或不可以”、“能或不能”、“容易或不易(難)”等說法。 同步題型分析 【例1】下面對化學變化中“新物質”的解釋正確的是( D ) A.“新物質”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質 B.“新物質”就是與變化就是與變化的物質在顏色、狀態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質 C.“新物質”就是與變化前的物質在元素組成上不同的物質 D.“新物質”就是在組成或結構上與變化前的物質不同的物質 變式訓練: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是( C ) A.有氣體放出 B.有顏色改變 C.有新物質生成 D.有沉淀產 【例3】下圖所示的變化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D ) 變式訓練:日常生活中見到下列現象,其中發生化學變化的是( C ) A.冬天的早晨,玻璃窗上出現美麗的雪花 B.自行車輪胎在烈日下爆裂 C.牛奶放置時間過長會結塊 D.用電熱壺燒水 【例4】下列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一些變化,其中均屬于化學變化的一組是( A ) A.菜刀生銹、蘋果腐爛 B.風油精揮發、動植物呼吸作用 C.粉筆折斷、紙張燃燒 D.植物光合作用、冰琪淋融化 變式訓練:下列變化中,前者是化學變化,后者是物理變化的是 ( C ) A.石蠟融化,水結成冰 B.用石油生產合成纖維,用食醋去除水垢 C.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后變混濁,鐵在高溫下變成鐵水 D.電燈發光,煤燃燒 【例5】下列物質的用途與其化學性質相關的是( C ) A.用鋁作導線 B.用汽油去除衣物上的油污 C.用天然氣作燃料煮飯 D.用氦氣填充探空氣球 變式訓練:下列物質的用途,主要利用物質的物理性質的是( D ) A.天然氣用作燃料 B.鹽酸用于除鐵銹 C.氧氣供給呼吸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課堂達標檢測 1.下列變化有一種與其他三種有本質區別的是( A ) A.工業生產上利用液態空氣制取氧氣 B.用ClO2對自來水消毒 C.利用石墨制成金剛石 D.銅鋅合金在火上烤變黑 2.下列過程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C ) 下列變化中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A ) 潮濕的衣服經太陽曬干了 B.銅在潮濕的空氣中有綠色物質生成 C.花生米霉變了 D.銀白色的鎂條在空氣中慢慢失去光澤 下列物質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質決定的是( D ) 用Ca(OH)2改良酸性土壤 B.用生石灰作干燥劑 C.用鹽酸除鐵銹 D.用鉛筆芯替代石墨試驗導電性 當你品嘗香酥的油炸食品時,你攝入的營養素有油脂,下列屬于油脂化學性質的是( D ) A.密度比水小,黏度大 B.難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C.在常溫下,植物油脂呈液態,動物油脂呈固態 D.易在空氣中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具有特殊氣味的物質 三甲基一氯硅【(CH3)3SiCl】是一種生產有機硅化合物的原料,遇明火會引起爆炸,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二氧化硅和氯化氫,三甲基一氯硅與水接觸可產生霧狀鹽酸.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D ) A. 保存三甲基一氯硅時應密封防水 B.三甲基一氯硅溶于水,所得溶液pH一定小于7 C.撲滅三甲基一氯硅引發著火,應使用二氧化碳或干粉滅火劑 D.三甲基一氯硅由碳、氫、硅、氯四種原子構成 地溝油長期食用可能會引發癌癥,下列辨別某瓶裝油是否為“地溝油”的簡易方法,一定涉及化學變化的是(D) A. 看油是否透明 B.聞油是否有異味 C.問油的生產廠家 D.取油燃燒,聽是否發出噼啪響聲 8.燃燒一張紙和撕碎一張紙作比較分析正確的是( C ) A、前者沒有產生了新物質,后者產生了新物質。 B、前者發生了物理變化,后者發生了化學變化。 C、前者發生了化學變化,后者發生了物理變化。 9.關于鐵銹的說法,正確的是( D ) A、鐵在干燥的空氣中更容易生銹,鐵銹叫氧化鐵。 B、鐵銹能導電,不能被磁鐵吸起來,鐵銹的顏色是紅褐色。 C、用涂油漆、電鍍、制成不銹鋼、保持干燥等方法可以防止鐵生銹。 10.下列變化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C ) A.干冰升華 B.水變成冰 C.菜刀生銹 D.汽油揮發 11.下列過程中,只發生了物理變化的是( C ) A.銅器生銹 B.糧食釀酒 C.冰雪融化 D.食醋除垢 12.下列變化中,與其它三種有本質區別的一種是D A.汽油燃燒 B.食物霉變 C.煤氣中毒 D.酒精揮發 1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物理變化中一定伴隨著化學變化 B.化學變化中一定伴隨著物理變化 C.生成沉淀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D.有發光發熱現象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14關于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關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一定不會同時發生 B.發生化學變化時,不一定會發生物理變化 C.發生化學變化時,一定同時伴隨物理變化 D.發生物理變化時,一定同時伴隨化學變化 15.汽水中含有的氣體是( B ) A、水蒸氣 B、二氧化碳 C、氧氣 D、氮氣 回顧小結 【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 宏觀:沒有其他物質生成 微觀:構成物質的微粒不變,只是微粒間隔可能改變(即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微粒不變) 外觀特征:狀態、形狀、大小的改變 化學變化:變化時生成了新物質的變化 宏觀:有其他物質生成 微觀:構成物質的微粒發生了變化,變成了另一種物質的微粒(即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微粒發生了改變) 外觀特征:常伴隨發光、放熱、變色、生成氣體、生成沉淀等 區分依據:有沒有其他物質生成 聯系: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往往同時發生,在化學變化中同時發生物理變化;在物理變化中不一定發生化學變化。 【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 ①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 實質:物質的分子組成結構不變,沒有改變所呈現的性質,即相同的微粒具有相同的性質 性質內容: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導電導熱性等 ②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實質:物質的分子組成結構改變,所呈現的性質也隨之改變,即不同的微粒性質不同 性質內容: 一般指物質與H2、O2、金屬、非金屬、氧化物、酸、堿、鹽等能否發生反應及熱穩定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