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20世紀中國的三大歷史性巨變是什么,哪些人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了怎樣的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建立起新中國的毛澤東,讓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的孫中山,為中國打開了思想進步的閘門;改革開放,挽救了社會主義的鄧小平,為中國找到了一條使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道路(進入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三位世紀偉人先后為了實現“救國之夢”“建國之夢”“強國之夢”進行了不懈的探索,改變了中國前進的方向。20世紀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巨變巨變人物意義第一次辛亥革命孫中山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第二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毛澤東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第三次改革開放鄧小平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第三課改革開放的起步1840年1949年1956年196619761978至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曲折發展的十年文革十年動亂過渡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偉大的歷史性轉折在徘徊中前進的兩年民主政治制度遭到嚴重的破壞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國的狀況如何?生產遭到破壞,停滯不前比較混亂政治生活:經濟發展:思想領域:在徘徊中前進的兩年民主政治制度遭到嚴重的破壞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國的狀況如何?生產遭到破壞,停滯不前比較混亂撥亂反正的任務很艱巨政治生活:經濟發展:思想領域:科學文化教育事業被嚴重摧殘,國民素質下降。文教領域:1976年---1978年思想領域:實質上:是“左”傾錯誤繼續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影響:使“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錯誤在許多方面得以繼續,繼續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安。“兩個凡是”錯誤主張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的遵循!然而,中國要前進,就必須打破把毛澤東的話作為判斷一切是非標準的神學信條,也就是說必須打破“兩個凡是”的精神枷鎖。“兩個凡是”提出后,遭到了鄧小平、陳云等人的堅決反對,并引發了全黨范圍內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一、真理標準的大討論1、背景:(1)“文革”結束后,撥亂反正的任務非常艱巨。(2)“兩個凡是”的“左”傾的錯誤思想束縛著人們的思想。②展開:圍繞真理標準問題,全社會展開了一場大討論。2、過程:①開始:1978年5月,一篇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發表。文章重申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理論上根本否定了“兩個凡是”。圖6-15《光明日報》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次真理標準“大討論”有什么積極意義?想一想(1)這場討論,沖破“兩個凡是”的束縛,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2)討論促使越來越多的人考慮問題時不再受陳舊過時的框框束縛,把注意力放到研究新情況和實際問題,研究如何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上來。(3)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書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鄧小平·1978-12這場討論,沖破“兩個凡是”的束縛(打破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歷史的偉大轉折奠定基礎。5、意義:3、目的:否定“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4、結果:重申了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理論上根本本否定了“兩個凡是”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束縛2、時間:1978年5月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5、意義:現代化建設聯系戰后世界格局的特點及各國發展的經驗,談一談當時的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一些問題資料一:資料二:科學技術水平比較低,科技貢獻率低,人才缺乏。機械化水平低,生產力水平低,勞動效率低二戰后,日本依靠美國的扶植和自身的發展,逐漸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號經濟強國。新加坡、韓國等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型產業,隨后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我國雖然進行了“一五”計劃,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錯誤,嚴重阻礙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科學技術水平、生產力生活水平等都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文化大革命”遺留下來的政治、思想、組織和經濟上的混亂還存在,黨的指導思想上的是非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澄清,需要糾正“文化大革命”的理論、方針和政策,扭轉這十年造成的嚴重局面。結論:中央工作會議的召開這篇講話,實際上成為這次全會的主題,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開辟新時期新道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基本的指導思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 1979年1月1日的《時代》,鄧小平被評為本年度的風云人物。 標題寫著:鄧小平,中國新時代的形象。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時間:地點:主要內容:歷史意義:1978年12月北京二、十一屆三中全會思想上:否定“兩個凡是”方針,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政治上: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組織上: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會議內容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的三個撥亂反正重大成就--實現三個轉變“兩個凡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封閉、墨守成規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背景內容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黨決定開展土地革命,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1949年3月七屆二中全會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粉碎“四人幫”后,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轉移意義: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②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③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會場徹底糾正了“左”傾思想錯誤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領導集體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和組織上的錯誤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遵義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知識遷移歷史學家胡繩認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地位類似于遵義會議。”三、撥亂反正1.平反冤假錯案主要工作為受到迫害的各級黨、政、軍機關干部平反,恢復受到打擊、誣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識分子的名譽。據不完全統計:從1979年到1982年,經中共中央批準,平反重大的冤假錯案有30多件。全國共平反糾正了約300萬名干部的冤假錯案,數以千萬計受到株連的干部和群眾得到解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