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7張PPT)材料一:夫日本,幕府專政,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創,國幾不國,自明治維新,改弦更張,不三十年,而奪我琉球,割我臺灣也。-梁啟超《論不變法之害》材料二:對日作戰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懲罰日本的侵略:剝奪日本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在太平洋奪得或占領的一切島嶼;使日本搶占的中國領土,例如東北地區,臺灣和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1.寫出割我臺灣的時間和條約。(2分)2.結合史實,從中日雙方概括“國幾不國”的日本為什么不到三十年能割我臺灣?(6分)日本:政治上明治維新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政治體制;經濟上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邁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軍隊,實力強大。中國:洋務運動雖興辦民用工業,但經濟發展仍然緩慢;軍事上洋務運動沒有改變軍備廢弛,戰斗力低下的局面。3.根據所學知識從國際角度分析“還我臺灣”的原因。(2分)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員國,中國的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和幫助,最終取得了勝利。歌詞鑒賞結合預習內容,思考;(1)歌詞“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什么象征意義?(2)歌詞中的“老人”指的是誰?(3)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指的是什么具體事件?1979年中國的改革開放鄧小平設立深圳經濟特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是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意義書接上回————中國歷史的一個偉大轉折會議內容改革開放的推進思想上:否定“兩個凡是”方針,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政治上: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組織上: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是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第三課改革開放的起步改革開放的推進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首先在哪里進行?對外開放首先從哪里推行?材料一:“為什么要從農村開始呢?因為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坦率地說,在沒有改革以前,大多數農民是處在非常貧困的狀況,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難。”——《鄧小平文選》材料二:以政社合一,“三級所有……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經營管理過于集中,排斥市場機制,農民缺少自主權,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鍋飯”,缺乏內在激勵機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中國的改革之路為什么首先從農村開始呢?改革首先從農村掀起一、改革的推進(首先從農村掀起)頭遍哨子不買帳,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村順口溜沒有生產積極性土地歸公社所有,農民沒有生產自主權,都是集中勞動,每天勞動后統一記工分,干多干少一個樣。一天混一個杠,一個杠7分錢正好買三盒火柴,干一天活還不如抓一個母蛤蟆。統一勞動統一分配吃大鍋飯收入少想一想,改革以前農村實行的是什么體制?人民公社化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我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鳳陽花鼓詞農村人民公社改革前的小崗村安徽:“乞丐大省”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此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全年上交(繳)的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作(坐)牢殺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孩子養活到18歲。包產到戶,自負盈虧告別饑餓的宣言書 1978年12月18日晚,在隊長的帶領下,小崗生產隊在全國農村率先搞“包產到戶”,這一天,正好是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幕之日。“大包干”帶頭人合影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社員簽訂的全國第一份包干合同書“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包干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將土地長期承包給農民各家各戶使用(“包干到戶”、“包產到戶”),農業生產基本上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農民獲得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民間諺語農民有了生產經營和分配的自主權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義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制逐步在全國推開,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鄧小平明確表態:只要能提高產量,包產到戶就是正確的,“致富”不是罪過。中央也連續五年以“一號文件”的形式,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給予明確肯定,并在政策上積極引導。陜西長安縣韓家塆村農民在領取包產到戶合同書資料1:包產到戶的第一年,小崗隊就迎來了大豐收。1979年,全隊糧食產量達到6.6萬公斤,油料達到1.75萬公斤;向國家交售糧食1.5萬公斤(征購任務為1400公斤),交售油料1.25萬公斤(統購任務為150公斤);隊里除還貸800元外,還留有少量公積金,儲備糧750公斤;全隊人均收入371元。曾經的“討飯隊”一躍而成為遠近聞名的“冒尖隊”。實行大包干后,安徽鳳陽農民打花鼓慶豐收資料2:1976年產糧0.77億公斤1980年產糧5.02億公斤1981年產糧6.70億公斤1982年產糧7.15億公斤鳳陽縣糧食產量三年三大步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鳳陽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產生了哪些影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圖6-21獲得豐收的小崗村農民踴躍交公糧資料小崗村曾是個“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隊”,很多生產隊由隊長帶領,拿著蓋上公章的介紹信,打起鳳陽花鼓,集體外出乞討。大包干后,經過一年苦干,農民獲得了糧食、油料大豐收,并首次向國家交了公糧,還了貸款。(1)做法:包干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創造:最初這安徽鳳陽小崗村等地的農民采用,被稱為“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普遍實行: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小崗村的變化又說明了什么?說明了包干到戶這種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1)做法:包干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創造:最初這安徽鳳陽小崗村等地的農民采用,被稱為“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普遍實行: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2)意義:包干激發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建國后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經歷了那四次重大的變化?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決定作用的。革改地土社公民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社作合產生業農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經歷了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地主私有變農民私有農民私有變集體公有一大二公,平均主義集體所有,按勞分配啟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延伸拓展:建國后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經歷了那四次重大的變化?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農業生產合作社(1953—1956三大改造)人民公社(1958—改革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后)所有權:經營權:所有權:經營權:所有權:經營權:所有權:經營權: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四次變化背景內容意義1950年土地改革新中國成立,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礙生產力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徹底廢除,為新中國農業發展和工業化開辟道路1953-1956年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小農經濟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要農業合作化道路,土地的集體所有制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礎主觀認為合作化規模越大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發展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嚴重損害農民利益挫傷農民積極性人民公社體制不利于調動積極性,農業發展緩慢土地公有長期承包分戶經營自負盈虧調動農民積極性,解放農村生產力,推動農業大發展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鄉鎮企業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投資為主,在鄉鎮(包括所轄村)舉辦的各類企業,包括鄉鎮辦企業、村辦企業、農民聯營的合作企業、其他形式的合作企業和個體企業五級。鄉鎮企業行業門類很多,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以及商業、飲食、服務、修理等企業。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迅速改變著中國農村的面貌,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隨著農業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1、農村改革:鄉鎮企業--中國農民又一偉大創造1987年,全國鄉鎮企業人數達到8805萬人,產值達到4764億元,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50.4%,第一次超過了農業總產值。2012年鄉鎮企業總產值60萬億元,吸納1.64億人就業你知道哪些中國知名的鄉鎮企業?農村新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改革開放的推進改革農村:城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計劃經濟商品經濟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為什么要用這個東西?現在還用它嗎?為什么?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具體內容: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確認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我國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意義:這次全會后,我國邁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由農村轉向城市的關鍵性一步,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改革全面展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以公有制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單一公有制農村到城市的關鍵一步: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改革的重點在哪里:城市會議通過什么決定: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跡般地聚起座座金山……重溫歌詞?材料:對外開放政策是中國的希望,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鄧小平·1978-12材料:1979年4月,鄧小平同志與當時的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勛同志談話。他說:“……在你們廣東劃出一塊地方來,也搞特區。過去陜甘寧邊區就是特區。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搞,要殺出一條血路來。”——鄧小平的談話我國的對外開放首先從哪里開始呢?開放--首先從沿海地區推行二、開放的推進(首先從沿海地區推行)1979年決定對粵閩兩省實行特殊優惠政策1、對外開放的推進對外開放邁出的第一步是什么?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立經濟特區。中國經濟特區是在國內劃定一定范圍,在對外經濟活動中采取較國內其它地區更加開放和靈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區。從特征上講,經濟特區是我國采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吸引外部資金、特別是外國資金進行開發建設的特殊經濟區域;從功能上講,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窗口、排頭兵和試驗場。設立經濟特區的目的是什么?以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本,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擴大對外經濟交流。改革開放前的深圳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深圳經濟特區“25歲,用青春把小漁村變成大都市;25年,用前無古人的速度領跑經濟;這個城市的名稱,不止代表地點,它代表關于時間的觀念,也代表重若生命的效率。”──2004年CCTV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評選提問深圳是中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試驗場”,率先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史上的奇跡,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輝煌成就的精彩縮影。1985年,深圳國貿大廈以三天一層樓創造“深圳速度”。作為改革開放窗口的深圳,在對外開放的十余年間,平均每6天就有一座新廠房落成,每11天就有一種新產品問世,這就是所謂的“深圳速度”。20世紀90年代初,就率先在全國步入“小康”水平。如今的深圳結合圖片計算一下,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市的國內生產總值從不足2億到突破100億,從100億到突破1000億,從1000億到2000億、5000億和11000億各用了幾年時間。討論一下,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說明了隨著經濟特區的設立,對外開放的深入,深圳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飛速。這一切都歸功于經濟特區的建立與對外開放這一偉大決策。觀察地圖,結合經濟特區的設立,說一說早期對外開放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的特點。想一想,為什么要從沿海地區開始對外開放?特點:位于東部沿海地帶聯系史實,說明經濟特區的設立對改革開放的推進起到了怎樣的作用。經濟特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它們在推進外貿、利用外資和技術、推進改革、帶動沿海和內地經濟發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示范作用。原因:沿海地區地理位置優越,有利于引進外商的投資;近代以來,我國沿海地區的一些城市在工業化建設方面已具備了一定的條件經濟特區作的建立和發展,為逐步擴大對外開放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提出了豐富的經驗。1988年海南經濟特區1984年14個沿海開放港口城市(浙江有寧波和溫州)1985年長三角、珠三角、閩南三角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隨后將經濟開放區擴展到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及其他沿海地區的一些市縣。1990年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沿海:設立經濟特區(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對外開放的推進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1、設經濟特區2、沿海開放城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城市。14個沿海開放城市使我國的對外開放在沿海形成了從南到北的主干線。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浦東3.沿海經濟開放區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廈漳泉三角區珠江三角洲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浦東開發區地位:浦東新區是上海的一個副省級市轄區。在1980年代,“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是當時的共識,黃浦江把上海分成了兩個世界:浦西就是上海,浦東只是從外灘遙遙遠眺的一片農田菜地。1990年后中國政府進入“開發浦東”的實質階段,浦東成為上海經濟的引擎,亦被譽為中國三個增長極之一,地區面貌日新月異。已發展成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520平方公里的浦東新區吸引了78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億美元的外資。匯豐、柯達、阿爾卡特等30多家跨國公司將地區總部移師浦東。4.內地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浦東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廈漳泉三角區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浦東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對外開放特點:五個經濟特區14個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內地對外開放格局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第一步經濟特區第二步沿海開放城市第三步沿海經濟開放區第四步內地海南浦東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對外開放格局我國目前對外開放已從沿海向內地發展,逐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深圳速度:小漁村的巨變變化之快浦東開發15年,年均新增人口10萬人,人才總量(擁有大專學歷或中級職稱)從開發之初的6.6萬人增加到30萬人,其中國際化人才超過5萬人,包括2萬多外籍人士,并涌現出40多個國際社區。迄今共有37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8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數十家國內大集團總部設在浦東。浦東已成為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和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浦東新貌變化之大深圳和浦東的巨變有什么共同點?(至少歸納出三條)都位于沿海地區,地理位置優越國家對這兩個地區都給予了優惠的經濟政策。兩地都是從相對落后的地區一躍成為南部和東部的經濟、金融和貿易中心,發展速度快、變化大。都發揮了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龍頭作用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情況下,我國2016年GDP總量突破了70萬億人民幣大關,比上年增長了6.7%,增速又重返了世界主要經濟體之首。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6年中國的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帶來了更大的市場要求,帶動了更多的投資,提供了更豐富的產品,也創造了更寶貴的合作契機。毫無疑問,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而且,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也逐漸上升。(1)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說明我國在哪一文明建設取得重大成就?(2)從材料中你得到了哪些有效信息?(3)你認為中國要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應采取哪些措施?物質文明建設我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提高,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繼續堅持一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改革開放的推進改革農村:城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放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單一公有制逐漸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經濟體制改革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得到了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綜合國力提高,也使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意義:意義: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改革的突破和農業生產的發展當今的對外開放與舊中國的被動開放有何不同?1、前提不同。當今的對外開放是在我國主權獨立完整、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國力增強的前提下主動進行的;舊中國的開放是在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主權喪失的前提下的被動開放。2、性質不同。今天的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符合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要求,是為了加速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舊中國的開放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政策,是帝國主義為了向中國輸出商品、掠奪中國而提出的。3、結果不同。今天的開放有利于我國引進外資,發展中國的民族經濟;舊中國的開放是有利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而不利于中國的民族經濟發展。易錯點睛背景不同:近代前期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前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國家行使主權情況不同:近代前期的清政府腐敗落后,國家主權無法獨立;新時期的中國政府已經贏得獨立自主,完全掌握著國家主權。內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對外開放實際上是被列強逼迫出來的,雖然有自救自強的內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強進入并控制中國市場;新時期的對外開放是遵循著平等互利的原則,擴大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經營管理方法,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影響不同:近代前期的對外開放使中國的經濟畸形發展,只能依附于列強,它不但沒有改變中國落后面貌,反而引發一系列政治問題,使中國始終陷于屈辱之中;新時期的對外開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格局,促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許多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新時期的對外開放和近代前期的對外開放的不同改革開放及對外開放的格局知識小結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成功召開。中國從此進入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進入了改革開放的年代,這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偉大轉折。2.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中國農村實行了最初由安徽小崗村采用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中國對外開放首先從沿海地區推行,設立經濟特區,以多種形式吸收外國資本,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辦法,擴大對外貿易。3.對外開放步驟:①建立經濟特區: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立四個經濟特區,引進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現代化建設。1988年,增設海南經濟特區。②開放沿海城市:1984年,決定開放大連、天津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③設經濟開放區:決定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隨后邊疆省區也設立了一批開放城市。④開放了一批內地城市。4.開放格局:現在對外開放地區從沿海向內地發展,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改革開放的推進課堂小結改革農村:城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放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單一公有制逐漸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經濟體制改革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得到了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綜合國力提高,也使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意義:逐漸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1)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是分別以什么時間、什么事件為標志實現的?(2)繼往開來的領路人是指什么人?(3)新時代指的是什么?(4)為了中國人民的“站起來”和“富起來”,中國共產黨人分別開創的兩條道路是什么?(1)答:站起來的時間是指1949年月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富起來的時間是指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開始改革開放。(2)答: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答鄧小平不能給滿分)(3)答: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4)一條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一條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做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改革開放(基本國策)對內:對外:開放改革農村(首先)城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體制改革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方式:意義:設立經濟特區、設沿海開放城市設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開放使中國經濟得到了持續、穩定、快速地發展。使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鄉鎮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逐漸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