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16330011480800課題 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一節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課時 年級 八年級 科目 生物 學段 初中 授課教師 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細菌和真菌 依據標準 課程標準 本節要求 活動與探究建議 1.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特點對比及分布特點;2.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探究實驗. 通過觀察培養皿上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及探究實驗----檢測不同環境中細菌真菌的分布等活動來解決。 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及教學目標 教 材 分 析 教材內容結構分析 本節教材內容從宏觀上介紹了相關的細菌和真菌的知識內容,讓學生知道根據細菌真菌的菌落特點來區分培養基上細菌和真菌的菌落;通過探究不同環境中的細菌真菌分布情況達到認同細菌和真菌分布,讓學生在探究實驗過程中學習接種和對培養細菌和真菌的操作,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及對生物學實驗課的進一步了解,為學生學習生物技術打下較高的興趣基礎。并通過本節的內容教育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了解身邊的生活環境,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本節教材作用和地位 本章教材按照“宏觀一微觀一宏觀”的順序呈現,而本節先讓學生感知細菌和真菌的存在、探究它們的分布為后面深入認識細菌和真菌形態、結構、生殖方面的特點,然后關注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做好了鋪墊。 學 情 分 析 已知經驗 八年級的學生通過在七年級上冊教材的第一單元第二章 未知經驗 菌落,細菌真菌菌落的特點及細菌真菌的分布特點 最近發展區 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比較大,可以充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初二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對一些基本的實驗儀器設備也有所認識,這有助于他們學習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說出細菌和真菌分布的特點。 2.嘗試采用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進行“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動。 3.知道真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條件及不同細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條件。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細菌和真菌培養熟悉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2.通過探究實驗和小組之間的討論,歸納出細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條件。 3.了解細菌和真菌的分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首先通過本節學習了解細菌和真菌的分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其次通過731部隊的相關細菌戰,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操。 教材重難點及處理方法 重難點 處理方法 重點 1.區分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特點 2.培養細菌真菌的方法步驟及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1.通過觀察實驗室中培養出來的細菌真菌的菌落以達到區分的目的; 2.展示生活實例,讓學生結合步驟并進行歸納總結相當于培養細菌真菌中的那些步驟; 3.通過培養檢查班級及洗手前后的細菌真菌分布情況探究實驗活動來突破 難點 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通過培養檢查班級及洗手前后的細菌真菌分布情況探究實驗活動來突破 教學方法及教具準備 教學方法 講授法、提問法、啟發法、觀察法、多媒體教學法等 教學準備 視頻:食物變質過程 課件 高溫滅菌好的培養基 教學理念和創新點 教學理念 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明確課堂的主體是學生 創 新 點 將探究不同環境中細菌真菌的分布結合理論課搬進教室,讓學生直觀的看到培養基上的菌落從無到有的過程,且是接種他們教室的空氣,讓學生意識到公共衛生及個人衛生。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 入 播放食品變質過程視頻,播放前先拋出兩個問題: 1.視頻中的食物發生了什么變化? 2.是什么讓食物發生改變的? 學生觀看完回答上面兩個問題,緊接著投出發霉的饅頭、發霉的橘子及蘑菇等 老師借此說:食物的變質是由細菌真菌引起的,那么細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是怎樣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第四章 細菌真菌 第一節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學習目標 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觀看視頻,通過觀看能夠在細菌真菌分布上及二者的作用上有所了解 圖片展示進一步看到細菌真菌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學生齊讀學習目標,可以較為清楚的明確本節的重難點及考點 預設結果: 1.學生能夠說出視頻中的食物發生了變質; 2.能夠說出是細菌真菌讓食物發生變質的。 3.知道本節的學習目標,帶著目標進行本節的學習,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 盡管在七年級學生就通過生態系統的組成知道了細菌真菌是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但具體是如何分解的并不知道,所以通過視頻播放食物的整個腐敗變質過程可以快速的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的狀態 其次,可以讓學生對細菌真菌的具體形態結構及分布產生好奇 菌落的定義 問:同學們,平時我們一直說飯前便后要洗手,為什么呢? 對,那么請同學們看一下自己的手上,能看到細菌真菌嗎? 投出已經培養出菌落的培養皿,告訴同學們,可以借助培養基來培養,形成用肉眼能夠看到的集合體,我們把這些集合體稱為? 預設結果: 因為手上有細菌真菌 不能 3.學生說出菌落,并勾畫出菌落的定義 掌握菌落的定義,并知道菌落的樣子 思、 在課件上展出需要學生自己思考完成的問題(閱讀課本66到67頁) 1.制作 來培養細菌和真菌?培養細菌真菌的步驟包括哪幾步? 2.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有哪些不同? 學生根據問題,閱讀教材自己思考并解決 初步解決本節難點1和難點2 議 小組合作完成 3.討論:閱讀課本68-70頁的相關資料和提示,合作完成69頁“討論”題。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初步解決本節難點3 展示(針對思議兩部分進行展示,展示以搶答的形式展開) 培養細菌真菌的方法步驟 投出問題,讓學生回答 制作 來培養細菌和真菌?培養細菌真菌的步驟包括哪幾步? 學生回答后立即進行相關的點評及補充,并展示出相關問題的答案 學生回答 預設結果 制作培養基 ①配置含有營養物質的培養基②將配置好的培養基進行高溫滅菌 ③冷卻后,將少量的細菌真菌放到培養基上進行接種 (4).將接種好的培養基放在適宜溫度或者室溫下培養。 學生根據老師的點評及呈現的答案及時進行查缺補漏,落實知識點 突破本節難點及考點 突破本節難點及考點 區分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 2.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有哪些不同? 學生回答后立即進行相關的點評及補充,并展示出相關問題的答案 講解完,老師馬上展示出不同形態結構的菌落 緊接著老師展示出一個分布有大量菌落的培養皿,請同學起來判斷分別屬于什么菌落 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相關問題積極回答 預設結果 2.細菌菌落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真菌菌落大,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 學生根據老師的點評及呈現的答案及時進行查缺補漏,落實知識點 學生認真觀看,并結合所學理論知識加以辨別和鞏固 學生認真觀察,并積極說出自己的判斷及判斷的依據 突破本節難點2 幫助學生可以形象直觀的看到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 檢測學生對本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并幫助學生鞏固該環節的知識點 細菌真菌的分布以及細菌真菌的生活條 件 過渡 同學們,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如何來培養細菌真菌,也知道如何區分二者的菌落了,那么如果咱們想要知道我們教室里細菌真菌的分布情況,我們就要進行什么實驗? 那么探究實驗的步驟有 學生在說的同時老師也在PPT上展示出來 緊接著展示出一份設計好的探究實驗報告單,重點問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及探究實驗的實驗組和對照組是否需要在同一環境下進行培養 借此導入69頁的討論題 本環節的知識點通過小組合作完成69頁“討論”題來解決 《講授》 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及時進行點評和補充 緊接著拋出兩個問題 1.炎熱的夏季,食物容易腐敗,得腸胃炎的人也較多,這是為什么? 2.洗干凈的衣服不會長霉,而臟衣服就容易長霉,這是為什么? 老師根據學生給出的答案進行相關知識的講授及點評 預設結果: 探究實驗 學生基本上都能說出來 ⑴提出問題 ⑵作出假設 ⑶制定計劃 ⑷實施計劃 ⑸得出結論 ⑹表達交流 學生根據自己所在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回答 預設結果 學生能夠較為順利的解決討論的1題,2題及第5題,而第3題和第4題需要相應的提醒 學生同步核對本組答案,并進行相關筆記的補充 學生根據問題結合本節的知識點進行思考并發表自己的看法 回顧探究實驗的基本步驟 復習實驗組和對照組 突破本節難點3 鞏固本節中細菌真菌生活的條件,并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細菌真菌的無處不在,也明白生物學源于生活,而學好了生物學也可以服務于生活 課 堂 小 結 學生根據小結回憶本節的知識點,并加以鞏固 明確本節所學重難點,并加以鞏固 作業布置 課上解決課后習題 板書設計 5.4.1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菌落 二.培養細菌真菌的方法步驟 三.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區別 四.細菌真菌的生活條件 教學反思 課前反思 本節教學設計中雖然加入了探究不同環境中細菌真菌的分布,但是并沒有帶領學生進實驗室參加配制培養基的過程,學生在這一塊的記憶力形成及對知識的掌握上都比較吃力 其次,本節的教學設計在活躍的班級效果會比較理想,但是在比較內斂的班級可能在搶答環節沒有達到預設的結果 課后反思 不足 本節上下來,學生的參與度確實跟預測一樣,活躍的班級參與度很高,但是內斂的班 級就很少,因此接下來的備課中一定要根據班情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其次板書過于簡單,達不到幫助學生形成本節知識記憶網絡的效果 亮點 本節在知識點講授的順序中進行了調整,沒有按照課本上的順序,而是從菌落、培養 的方法步驟、區分菌落、到探究實驗。這個順序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例,有利于幫 助他們較好較快的形成知識網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