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菌》教學設計 【教材版本】:初中《生物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第二節“細菌”。 【課標要求】能夠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征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建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養成健康良好的衛生習慣。 【教材分析】“細菌”是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內容。在第一節課“細菌和真菌的分布”中,學生通過探究實驗“檢驗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已從宏觀角度了解了細菌和真菌的分布與生存條件。本節課將從微觀角度引導學生學習細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殖特點等,要求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掌握細菌的主要特征,認識到科技進步和勇于懷疑的精神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探究實踐的能力與科學思維的習慣,為后面學習“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奠定基礎。同時,為學生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提供理論支持。 【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設計以建構主義思想為指導,倡導探究性的學習理念,通過巧妙的設計各個學習環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注重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提高。整個教學過程靈活的調用生物知識開展探究學習、解釋生活問題,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實際問題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提升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思維習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征; 2.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3.知道細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目標:1.通過設計并實施對照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探究能力; 2.通過觀察比較,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了解科學發展與技術進步的密切關系,認同理性的懷疑精神和正確的研究方法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細菌的形態;細菌的結構及營養方式;細菌的生殖。教學難點:巴斯德實驗的理解;細菌的結構及其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細菌的生殖及分布廣泛的原因。 【學情分析】在認知方面,八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增強;在能力方面,大多數學生合作意識強,已經初步掌握了學習生物學的方法;在知識方面,七年級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動、植物細胞結構、光合作用和顯微鏡等相關知識,且上節課從宏觀角度認識了細菌的分布特點和生存條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都毦愤@節課作為初中學習的重要內容,對巴斯德實驗的理解、細菌的結構及其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等知識有一定難度,要嘗試設計精巧的教學環節,用新穎獨特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積極的學習體驗,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突破教學難點、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實驗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相關的課件、學案、錄像、實物。 學生準備: ①本周科學講壇主講人準備細菌發現史相關資料; ②生物興趣小組同學設計、開展“模擬巴斯德鵝頸瓶實驗”,并記錄實驗過程 ③由學習小組制作細菌結構模型; ④學生作詞、錄唱歌曲“細菌的自白”。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認定目標導語: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環境中細菌幾乎無處不在,其實在我們身體中也有細菌,下面我們以口腔為例看一看身體中的細菌吧。 1、創設情景,引發思考:播放視頻“口腔中的細菌”。 2、直入主題,認定目標: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設計意圖】 通過一段新穎生動的視頻導入本課,用科學宏觀的視角為學生展示與生活密切關聯的微觀生物世界,在課堂初始利用強烈的視覺沖擊,直抓學生內心,形成一種課未始、趣先行的教學氣氛,激起學生對接下來學習內容的強烈好奇心。緊接著將學習目標拋給學生,學生能夠快速的明確本課時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強化學生的學習意識。 二、交流互助,探求新知(一)細菌的發現過渡:我們都知道肉眼是看不見細菌的,那細菌是如何被人類發現的呢?接下來就進入本節課的科學大講堂,請今天的主講人帶我們去了解那一段科學發現的歷程。 1、科學大講堂——揭秘細菌的發現史主講人介紹細菌的發現史。并播放視頻“巴斯德鵝頸瓶實驗”。 引導思考:巴斯德的這兩組實驗裝置能否構成一組對照實驗呢?實驗的變量是什么?巴斯德得到了什么樣的實驗結論? 教師點撥:巴斯德鵝頸瓶設計的巧妙之處在于空氣能夠通過鵝頸進入瓶內,但細菌卻停留在鵝頸的彎處不能進入。 2、實驗總動員——模擬巴斯德鵝頸瓶實驗生物興趣小組展示巴斯德鵝頸瓶模擬實驗,介紹巴斯德的主要貢獻。 [設計意圖] 細菌的發現是一段漫長的歷史,了解這些內容可幫助學生縱向的感受人類文明的進步歷程。利用“科學大講堂”平臺調動學生積極性,在課前收集資料并在課上展示,是鍛煉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好機會。“巴斯德鵝頸瓶實驗”是本節課的難點,通過“實驗總動員”這個環節,引導學生觀看科學史、開展模擬實驗,掌握巴斯德實驗的目的、方法與結論,進而激起學生的科研興趣,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通過直觀認識巴斯德對人類進步的巨大貢獻,喚起學生對科學的探究熱情。 (二)細菌的形態 1、自主學習:學生閱讀課本72頁,完成學案問題。 ①細菌個體十分,只有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 ②根據細菌外部形態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A是_菌,B是_菌,C是_菌。 ③細菌是(單或多)細胞生物,一個細菌就是一個。 2、點撥升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出示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照片,引導學生對細菌的大小、形態和種類形成直觀認識。再通過破傷風桿菌的實例聯系生活,使學生認識到細菌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并嘗試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問題。 [設計意圖]借助學案中的一個個問題,推動學生對“細菌的形態”這一知識點的自主學習,在具體的任務驅動下,學生能夠有效的掌握相關知識。再通過直觀的圖像和語言將微觀知識形象化,加深學生對微觀知識的理解。 (三)細菌的結構導語:雖然細菌的形態多種多樣,但它們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1、合作探究:組內成員合作互助,交流討論完成學案中的三個任務,并結合我們所學的知識,描述本組制作的細菌模型的優缺點。任務1:結合課本73頁“細菌結構示意圖”,寫出各個結構的名稱。 細菌結構示意圖任務2:比較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完成下表。 任務3:思考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①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相比,最主要的區別是什么? ②細菌特有的結構是什么?分別有什么作用? ③試依據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是怎樣的? 2、成果展示: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學習成果。 3、評價點撥:及時進行鼓勵性的評價反饋,并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點撥,如原核生物、真核生物、自養和異養等相關知識。 4、深入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是異養?是不是所有的細菌都具有莢膜和鞭毛?[設計意圖] “細菌的結構”相對較難,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學習,交流討論,共同突破重難點。教師通過隨時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給以評價反饋,強化學習記憶。其中,教師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易混點進行明確的點撥,做到少講精講。 (四)細菌的生殖1、觀察思考:利用動圖“細菌的分裂方式”引發思考。細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在適宜條件下,每20到30分鐘就能分裂一次。假設你的手上有m個細菌,如何計算細菌的個數?2、技能訓練:計算手上的細菌數,實際運用,加深理解。 3、點撥升華:由此可見,我們手上、口中的細菌都是在快速繁殖的,提示我們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夠保證身體的健康。 4、認識芽孢:細菌在適宜的環境下會不斷的繁殖,如果遇到不良的環境會怎樣呢?播放視頻:“芽孢的形成”。引導思考“芽孢的作用是什么?芽孢是否是生殖細胞?”5、活學活用:①外科手術器械的消毒是在140度高溫下滅菌2到3小時,目的是什么?②興趣小組的巴斯德鵝頸瓶模擬實驗中,A瓶帶棉塞的肉湯,現在還是新鮮的。如果繼續放置幾天,最終的結果是怎樣的?為什么? 6、辯證思考:細菌既能引起疾病又能導致食物腐敗,是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是有害的?引導學生要辯證的看待細菌與人類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動圖展示和解數學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先后學習細菌的生殖方式和分裂速度,并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關注身體健康。針對“芽孢是休眠體而不是生殖細胞”這一學生易于混淆的知識點,通過視頻介紹以及問題設計,加深學生對芽孢特點的理解。最后,聯系生活并回扣實驗,引導學生思考并培養辯證的看待問題的能力。 三、小結回顧,總結收獲過渡:請欣賞咱們同學自己演唱的歌曲“細菌的自白”,回顧并掌握本節知識。 1、歌曲小結:欣賞同學們自編自唱的歌曲MV:“細菌的自白”。 2、學生反思總結感悟:知識、情感、態度等方面。[設計意圖]課前帶著編曲志愿者們進行歌詞的編寫和樂曲的選擇,再向班級征選歌手,完成了“細菌的自白”歌曲和MV的制作,由點到線串聯本節課知識,突出知識的系統性。本環節形式清新,又是自己同學編曲創作的,學生極為感興趣,聽過兩遍就能夠熟練唱誦。歌曲小結后,學生自己談談感悟,總結本節課在知識、能力等方面的收獲。使學生從多個維度構建知識網絡,目標達成度高。 四、達標檢測,布置作業 1、達標檢測:學生利用學案中的習題進行當堂訓練。 2、作業布置:搜集細菌與人類關系等資料,形成一份學習報告。 [設計意圖]讓學生探究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既是對本節課知識的鞏固運用,也是對后續知識的奠基預習,符合本節課的三維目標。開放性的作業是對課堂的延伸,能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關注生活,總結經驗,嘗試運用。 【板書設計】第二節 細菌 一、本節課教學設計思路:導入:通過視頻“口腔中的細菌”,給學生以視覺感受,聯系生活,激發興趣。學生活動:先通過“科學大講堂”環節,由主講人介紹細菌的發現史,接著提供視頻資料“巴斯德鵝頸瓶實驗”展示巴斯德的研究成果,再通過“實驗總動員”環節,由生物興趣小組展示巴斯德鵝頸瓶模擬實驗,從而使學生了解細菌的發現史,調動學生的科研興趣,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 自主學習:學生根據學案中的提示,自主學習課本,掌握細菌的大小、形態和種類。再通過多媒體出示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照片,引導學生形成直觀的認識。小組合作:學生小組相互合作,通過交流討論完成學案任務,描述細菌的主要結構。小組展示后,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點撥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概念。技能訓練:通過計算手上的細菌數目,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關注身體健康。走進生活:利用“外科手術器械的消毒條件”這一生活實例加深學生對芽孢特點的理解。歌曲小結:學生自編自唱歌曲“細菌的自白”,由點到線串聯本節課知識,突出知識的系統性。 二、本節亮點:1.注重引導學生自主獲取新知,如“科學大講堂”“實驗總動員”等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教學過程設計合理,內容學習由淺入深、由概念性的知識到原理性的探究,再到知識的應用,學生能夠循序漸進進行認知;3.教學方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利用自主學習部分,把較容易的知識交給學生獨立學習;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則指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完成;4.講課過程中充分滲透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注重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緊密聯系生活,拉進學生與生物學的距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