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生物研討課 《動物的運動》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動物的運動》是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二章《動物的運動和行為》中的第一節內容,為使學生能夠簡明地理解動物運動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教材中主要描述和解釋了骨、關節和骨骼肌三者之間的關系、運動系統與其他系統的關系、運動對動物生存的意義。本節既是對前面學習“各種環境中的生物”的概括和提升,也是為后面學習“動物行為”的知識作鋪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在此前已經學習過不同環境下各種動物運動方式的知識,但對具體的運動結構和運動產生過程還不甚了解,特別是對骨、關節和骨骼肌的協調關系還缺乏感性認識。在本節教學中,可以通過向學生提供觀察思考、操作合作、自學探究、反饋矯正四個機會,充分發揮學生思維活躍性,引導學生善于結合自身結構和生活體驗學習、分析知識點,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互動,以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描述哺乳動物運動系統的構成,認同動物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闡明運動與其他各系統的聯系;理解運動對于動物適應環境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關節與肌肉的圖片,了解關節和肌肉的結構特點;通過多媒體展示屈肘和伸肘的過程,了解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通過觀察模型、分析討論、體驗動作形成過程等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協作交流、推理分析等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養成細致觀察和推理的科學素養;從運動對動物生存的意義出發,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 【重難點】 ◆重點:運動系統的組成及動作的形成過程。 ◆難點:運動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統一性。 【教學媒體和資源應用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媒體和資源主要有視頻文件、包含圖片和文字的多媒體課件、骨骼模型,擬用于導入新課、掌握重點、破解難點、合作討論、師生互動等環節中,以創設良好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板書設計】——課程內容思維導圖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1.展示圖片。 2.提問:圖片中反映動物有哪些運動方式? 3.引入新課:各種運動要依靠哪些身體結構,它們是怎樣完成各種動作的? 1.觀看圖片。 2.思考,并根據圖片內容了解動物的運動方式(如游泳、飛行、跳躍等)。 調節情緒,引入課題,激發學習積極性。 二、運動系統的組成 總體 結構 1.了解常見機械的結構組成(以吊車為例):包括支架(臂、支點)和動力裝置。 2.以吊車作類比,概括哺乳動物運動系統的組成。 1.觀察吊車結構,了解機械活動的構件。 2.根據圖示,結合吊車結構,概括運動系統的組成。 通過學生熟悉的物體作類比,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培養學生聯系、觀察等能力。 骨 1.引導學生觀察“家兔的骨骼”圖片,聯系自己身體的上肢和下肢,通過討論協作,指出相應的結構名稱。 2.指導學生說出上肢骨、下肢骨的組成。 3.說明上肢骨包括肱骨、橈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下肢骨包括股骨、腓骨、脛骨、跗骨、蹠骨、趾骨。 結合家兔的骨骼圖和自己身體結構,與同學討論并指出相對應結構名稱,由學生代表作答。 以討論、交流的形式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關節 1.展示骨與骨之間的連結類型:活動連結(關節)、不活動連結、半活動連結。 2.展示關節模式圖,并講解各結構的位置、形狀、功能。 3.通過“左手包住握拳右手”的方式,演示關節頭和關節窩在正常狀態和脫臼狀態的位置關系。 4.分析概括關節對骨的運動的意義及關節的特點(既牢固、又靈活) .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探究關節的結構和功能。 2.跟著老師的提示,模擬關節正常和脫臼狀態。 3.探討關節對骨的運動的意義。 通過設問引導,培養學生觀察、概括、總結等能力。 利用所學知識解析日常現象,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骨骼肌 1.展示骨骼肌的結構圖,示肌腹和肌腱。 2.引導學生判斷骨骼肌與骨、關節的連結關系,說明骨骼肌的位置和作用。 1.學習骨骼肌的結構。 2.探討并判斷骨骼肌與骨、關節的連結關系。 討論題 1.骨、關節和肌肉在結構上有什么關系?三者如何配合產生運動? 2.關節對骨的運動有什么意義?如果用房間的門來打比方,它相當于門上的什么結構? 3.蚯蚓體內有肌肉,但是沒有骨骼,這是它不能快速運動一個原因嗎? 4.人體都有哪些部位有關節?進行體育運動時,哪些關節容易受傷?應該怎樣保護? 1.以小組為單位,圍繞討論題進行分析,嘗試解決問題。 2.各組選派代表對已經解決的問題發表意見,對未解答的問題在教師的提示和啟發下,再進行思考、分析,并歸納出正確答案。 以組為單位討論問題,促進學生之間的協作、交流,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 1.指導學生體驗“伸肘”、“屈肘”,明確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配合關系。 2.幫助學生理解“肌肉牽拉骨繞關節運動”。 3.引導學生理解“神經刺激肌肉收縮骨繞關節運動”的過程。 4.提出問題:“只有運動系統和神經系統,是否就能完成動作?”幫助學生理解運動過程需要多系統的參與。 5.提示積極運動有利于提高各系統的機能,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6.講解運動的意義。 1.體驗“伸肘”、“屈肘”過程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收縮舒張變化。理解運動的產生過程。 2.理解運動的產生需要神經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參與。 3.理解運動的意義。 培養學生體驗、觀察、敘述的能力。 提高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 三、小結 通過思維導圖總結本節內容。 使用思維導圖復習本課。 及時總結,助于學生加深印象,便于記憶。 四、課堂反饋 出示思考題 解答 及時反饋,加強理解記憶 課后作業:1.P42面課后練習 2.《能力》訓練冊的相關內容 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