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章 病毒 教學設計 ??? 一、教材分析: ? 本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五章的內容。教材在介紹動物、細菌、真菌后,本章介紹病毒。在學生學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后,再學習病毒這類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生物界的幾大類群。 ?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病毒的發現、種類、結構、生活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學生在七年級學習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細胞構成”、“生物的結構層次”、第五單元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內容,這是學習“病毒”的基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 二、學情分析: ? 信息時代的今天,學生通過媒體等渠道初步認識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對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樣感染人體的,它在人體內是怎樣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學生是知之甚少的。學生對“辯證的看待病毒與人類的關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進一步提高認識。 八年級的學生喜歡推理,但邏輯性不強;熱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師耐心的引導。 臨川一中的學生的素質相對較高,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討論交流和團隊合作能力,部分的內容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通過情景劇表演和課堂競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課后“再學習”較自覺。學生有一定的相關知識基礎,但是不全面,通過課前查找相關資料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 ? 三、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 ? (1)描述病毒的發現過程,并通過發現過程能推測出病毒大小上的特點。 (2)根據電鏡下病毒的形態說出病毒的種類。 ? (3)說出病毒的結構和生活以及如何繁殖。 ? (3)辯證的看待病毒與人類的關系并分別舉例。 ? 2、能力目標: ? 培養主動學習、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 ? 3、情感目標: ? (1)關注病毒與其他生物的關系,特別是與人類的關系。 ? (2)認同病毒可以為人類利用,樹立辯證的觀點。 ? (3)關愛艾滋病人,共享生命。 ? 四、教學重點: ? 1、病毒的結構與生活。 ? 2、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 五、教學難點: ? 病毒的結構與繁殖。 ? 六、教學過程: ? ?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 ? 播放歌曲《我不想說我是雞》: 回答問題“歌曲中小雞訴說著煩惱,引起小雞煩惱的真兇是什么?”? ? ? ? ? 提問:除了禽流感,你還知道哪些病毒而引起的疾病 ? 示課件:常見的病毒性疾病如艾滋病、小兒麻痹癥、手足口病、麻疹、腮腺炎等。 提問:這么多病毒性疾病,怪不得我們“談毒色變”,那么有誰曾經親眼目睹過病毒嗎? 提問:那么在還沒有電子顯微鏡的時候,科學家是怎么發現病毒的呢? 觀看、欣賞歌曲,回答問題。 ? ? ? ? ? ? ?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及課前準備說出常見的一些疾病。 ? ? ? 討論、回答。 有同學說沒有見過,有同學說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 ?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體現“禽流感”這種傳染病對家禽及人類生活的影響并分析禽流感爆發的原因。 ? 激發興趣,初步了解一些常見的病毒性疾病 過渡到病毒的發現過程 病毒的發現。 示課件:伊萬諾夫斯基研究煙草花葉病毒的實驗。 ? 引導學生討論實驗的現象。 ? ? 總結學生的討論,介紹病毒的發現過程。進一步介紹其他科學家的發現、電子顯微鏡下的病毒。 閱讀課本,觀察、分析。 ? ? ? 討論實驗的現象。 ? ? ? 體會生物學史的發展。 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 生物學史教育,了解病毒的發現過程。認同科學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 病毒的大小。 提問:通過剛才的介紹的內容中,哪些能證明病毒比細菌小嗎?你能用類比的方法形容一下病毒的大小嗎? ? 評價學生的回答,病毒能通過細菌過濾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病毒,說明病毒比細菌小。 類比,如果把細菌比喻成一座大廈,那么病毒就相當于一塊磚頭。 思考、回答,將病毒與細菌進行類比,并得出結論,病毒比細菌小得多。 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及語言表達能力,運用類比的方法讓學生更加形象的理解病毒的大小。 病毒的形態和結構。 提問:電鏡下的病毒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 示課件:電鏡下病毒的形態。 ? 提問:圖中的三種病毒的結構有什么共同點? ? ? 總結病毒的結構組成。 思考、回答,病毒有球狀、桿狀和蝌蚪狀。 ? ? ?觀察病毒的結果、思考并總結。 ? 回答:三種病毒都沒有細胞結構,都由蛋白質的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 使學生了解病毒的形態和結構。 ? ? ? 培養學生的觀察、表達能力。 ? 病毒的生活與繁殖. 引導學生思考: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是如何生活的呢? ? 情景劇表演:《病毒三兄弟》 ? ?提問:1、三兄弟都分別生活在哪里? 2、三兄弟都有什么共同點?又有什么區別? 總結:病毒都是寄生生活的,它只能寄生在活細胞中。根據寄主的不同對病毒進行分類,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 思考。 ? ? ? ?觀看表演 ? ?討論交流 各抒己見。 ? 過度。激發學生思考。 ? 引起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突出重點并突破難點。 ? 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 為學習生物的多樣性埋下伏筆。 病毒的繁殖。 引導學生思考: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為什么屬于生物? ? 示動畫課件: 噬菌體侵入細菌細胞內進行自我復制的過程。 ? 提問:總結病毒的繁殖過程。 ? 評價學生的回答,介紹病毒的繁殖過程:吸附→注入→復制→組裝→釋放。?? ? 提問:噬菌體侵入細菌細胞內進行自我復制的過程,證明遺傳物質是什么? ? 評價學生的回答,強調遺傳物質是DNA,不是蛋白質。 回顧生物的特征。 ? 思考病毒的繁殖方式。 ? ? ? 觀察。 ? ? ? 總結概括。 ? ? ? ? ? ? 分析、回答:DNA。 復習舊知識。 ? 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 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表達能力。 ? 突破難點。 ? ? ? ? 為高中學習赫爾希和蔡斯的實驗初埋伏筆。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示課件: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設疑:病毒對人類都是有害的嗎? 分組競賽:全班分成兩組,一組說出病毒對人類有害的例子,另一組說出病毒對人類有利的例子,每舉一例加一分,看哪組最后得分最高。 ? 評價學生的回答,介紹學生所舉出的一些例子,如人類的一些病毒性疾病及人類對病毒的利用。 根據課前查找的有關資料及已有的生活經驗,表達交流。 ?小組成員之間談論交流,并與另一組進行競爭。 ? ? ? 理解、體會。 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養成在生活中收集生物學知識的習慣;突出教學重點。 認同病毒可以為人類利用,樹立辯證的觀點。 課堂小結。 示課件:課堂小結,完成課堂練習。 與老師一起總結回顧。 樹立整體的知識結構。 課外延伸。 布置課外的任務: 1、??? 如何正確對待艾滋病人? 2、??? 搜集有關艾滋病的資料。 課外完成。 樹立正確對待艾滋病人的觀點。培養課外“再學習”的習慣。 ? 七、板書設計: ? 第五章??? 病毒 ? 一、病毒的發現:伊萬諾夫斯基 ? 二、病毒的形態和結構 ? 1、形態:球狀、桿狀、蝌蚪狀 ? 2、結構:蛋白質的外殼、內部的遺傳物質 ? 三、病毒的生活:寄生 ? 四、病毒的繁殖:吸附→注入→復制→組裝→釋放。 ? 五、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