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一 分子與細胞 第五章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一節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一) 酶的作用和本質 學習目標 簡述酶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 理解新陳代謝的概念。 闡釋酶的概念及本質。 課程導入 問題探討: 177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札尼做了一個巧妙的實驗:將肉塊放入小巧的金屬籠內,然后讓鷹把小籠子吞下去。過一段時間后,他把小籠子取出來,發現籠內的肉塊消失了。 討論: 為什么要將肉塊放在金屬籠里? 當時人們普遍認為胃只能磨碎食物,而不能分解食物中的有機物,所以該行為是為了解決鳥類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而沒有化學性消化的問題。 是什么物質使肉塊消失了? 鳥類的胃里可能有某種化學物質使肉塊消失了。 怎樣才能證明你的推測? 收集鳥類胃里的化學物質,檢驗這些物質在體外是否也能將肉塊分解。 2555240271145細胞代謝 胃蛋白酶的發現: 細胞代謝: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許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 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 探究實踐: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實驗目的:通多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分解速度的快慢,了解過氧化氫酶的作用和意義。 實驗原理:水浴加熱、FeCl3溶液中的Fe3+以及新鮮的肝臟研磨液中的過氧化氫酶均可影響H2O2的分解速度。 實驗步驟: 實驗結論: 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分解速率不一樣 過氧化氫在過氧化氫酶的作用下分解速率最快 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控制變量法:在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影響事物變化規律的因素或條件加以人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條件按照特定的要求發生變化或不發生變化,最終解決所研究的問題。 自變量(因為):人為改變的量。——一個實驗中的自變量可能不唯一 本實驗中的自變量為:反應條件 因變量(所以):隨著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的量。 本實驗中的因變量為:過氧化氫的分解速度 無關變量:除自變量外,實驗過程中可能還存在一些可變因素,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這些變量稱為無關變量,無關變量要適宜且統一。 本實驗中無關變量:過氧化氫的量(要求相等) 對照實驗:除一個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變的實驗稱為對照試驗。對照試驗一般要設置對照組和實驗組,除了要觀察的變量外,其他變量都應當始終保持相同。 考點直擊 甲與丁對照能夠證明酶的高效性嗎? 不能,只證明了酶具有催化作用;丙與丁對照才證明酶具有高效性,為了使實驗更具有說服力,最好加上甲組空白對照。 酶的作用機理 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的能量。 334581548831538100401955酶能顯著降低化學反應所需的活化能。 酶的本質 思考討論:關于酶本質的探索 在19世紀釀酒業在歐洲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釀出的葡萄酒經常莫名其妙的變酸,受到這一問題困擾。科學界非常重視對發酵過程的研究。當時人們已經知道釀酒就是讓糖類通過發酵變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許多科學家都相信糖類變成酒精是一個純化學過程,與生命活動無關。 1857年:巴斯德vs李比希 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通過顯微鏡觀察,提出釀酒中的發酵是由于酵母的存在,沒有活細胞參與,糖類不可能變成酒精。 但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卻堅持認為引發發酵的是酵母細胞的某些物質,但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發揮作用。 1897年:畢希納 結束這一爭論的是1897年德國化學家畢希納,他把酵母細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攪拌,再進行加壓過濾,得到不含酵母的提取液,在這些汁液中加入葡萄糖,一段時間后就冒出氣泡,糖液居然變成了酒,所以這驗證了李比希的觀點是正確的。之后畢希納便將酵母細胞中引起發酵的物質稱為釀酶。 20世紀30年代 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們相繼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并指出酶是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質。 20世紀80年代:切赫和奧特曼 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最終科學家們認為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總結歸納 本質 多數蛋白質 少數RNA 合成 核糖體 細胞核 來源 活細胞 作用場所 胞內、外;體內、外 生理功能 催化 作用原理 降低反應活化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