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一.考情探究考點五年高考考情分析選擇題主觀題從命題內容上看,考查的重點有:實踐的特點、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真理的特點、認識的發展過程叢考查形式上看,以選擇題為主,主觀題常綜合考查認識論的相關知識。實踐觀2018.272017.282016.282015.26.272019.37(3)真理觀2020.292019.282018.28二.考點清單考點一: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2)實踐的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具有能動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思考:實踐既是一種客觀物質活動,又是一種主觀活動,這種說法對嗎?實踐是一種客觀物質活動的說法是正確的,實踐是一種主觀活動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實踐雖然受主觀意識的指導,但實踐的主體─人、實踐的對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實踐的手段─生產工具都是客觀的,不能把實踐的主觀性和客觀性割裂開來。擴展:實踐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即人們的物質性生產活動),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思考:讀書,學習和向他人請教均可獲得知識,為何說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讀書,學習和向他人請教是獲得認識的間接途徑,對我們而言,這是間接經驗,而對前人和他人而言,則是通過實踐獲得的認識,所以要區分獲得認識的途徑與認識的來源。考點二:真理與認識過程1.真理(1)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真理的客觀性: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3)真理的條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成為謬誤。(4)真理的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2.認識的過程(1)認識的反復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認識的無限性: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3)認識的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和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三.知能拓展1.全面認識實踐的特點實踐的特點側重點表現客觀物質性這是實踐活動與認識活動的區別所在(1)實踐的主體、對象和實踐的手段都是客觀的。(2)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也具有客觀性。能動性這是實踐活動與動物的本能活動的區別所在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社會歷史性這是實踐活動與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區別所在(1)實踐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2)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能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是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3.全面認識和把握真理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的特點客觀性真理的內容具有客觀性,檢驗真理的標準具有客觀性。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可混淆。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的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條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4.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特點表現及原因反復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原因在于:從認識主體看,人們的認識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限制,還會受到主體自身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無限性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原因在于:①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②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③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著的。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和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特別提醒 1.認識是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從每一個具體的認識、單個人的認識來看,認識是有限的;從人類認識能力來看,認識是無限的。2.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判斷】1.實踐是認識的重要來源,只有參加社會實踐才能獲得正確認識。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唯一動力。3.實踐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活動,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重要標準。4.科學理論是檢驗人們認識正確與否的重要標準。5.真理是標志客觀與主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6.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正確的認識可能不止一個。7.只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對事物的發展起作用。8.認識都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9.真理與謬誤相伴而行,因而真理中包含著謬誤的成分。10.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兩者沒有明顯界限。四.知行合一1.(2020江蘇高考29)18世紀,科學在發現自然規律方面成就斐然,以至于很多人認為,已經沒有什么真理可以發現了……像鐘表一樣有序運轉的世界觀完全取代了混亂的世界觀。該觀點()①肯定了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②肯定了自然科學已完成發現真理的任務③否認了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認識④否認了真理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20高考全國3卷)1869年,門捷列夫公布了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將已發現的化學元素納入一個統一的體系中。依據元素周期律,門捷列夫推斷當時的一些原子量測定結果存在誤差,預言“類鋁”(鎵)、“類硼”(鈧)等當時尚未發現元素的存在,他的推斷和預言后來在實驗中被逐一證實。這表明①科學發現來源于認識的不斷深化與積累②科學原理對探索和發現客觀真理具有指導作用③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在實踐中驗證自己的真理性④科學原理——科學預測——實踐檢驗是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2020天津高考12)1979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從此“小康”被用來詮釋中國現代化坐標上一個重要階段。從黨的十五大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過程體現了()A.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真理B.認識的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C.真理通過不斷戰勝謬誤得到發展D.認識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和發展4.(2020山東高考12)毛澤東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最省力,因為它可以由人們瞎說一氣,不要根據客觀實際,也不受客觀實際檢查的。”這告訴我們的是A.唯心論和形而上學都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B.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和檢驗真理的標準C.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觀和客觀相符合D.不以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5.(2020浙江高考26)采用傳統的玉米和大豆間套種方法,大豆會缺少光照,倒伏嚴重,產量很低。針對該問題,農學家經過多年探索,反復試驗,提出玉米和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的新理論和新方法,實現了兩種作物的協調高產。由此可見()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③認識受具體的實踐水平限制④認識受主體知識水平的限制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2019江蘇高考28)兩條小魚遇到一條大魚,大魚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么樣?兩條小魚繼續游了一會兒,終于,其中一條忍不住問另一條:什么是水?……不少人就像故事中的小魚一樣,生活在社會的“水”中太長時間,已不知道“水”是什么。從哲學角度看這是因為A.認識具有無限性B.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C.認識具有反復性D.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7.(2019課標Ⅱ,23,4分)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當今時代,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青年要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內在素質,錘煉過硬本領,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發展。這一論述蘊含的認識論道理是( )①源于直接經驗的認識是真理性認識②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具有直接現實性③時代和實踐為認識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和需要④實現認識與實踐的統一需要不斷提升主體素質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19課標Ⅲ,23,4分)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受到污水排放問題的困擾。一位“草根發明家”轉變思路,經過反復試驗,研制成無水清洗的廢舊塑料自動化生產線,臟兮兮的廢舊塑料進入生產線,變成了“新鮮、干凈”的塑料顆粒。這表明( )①實踐的需要推動人的創新能力不斷發展②批判性思維能夠促進認識發展和實踐創新③觀念創新決定著創新思維活動的內容和性質④能否應用于實踐是衡量創新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2018江蘇單科,24)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有詩云:“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桑和梓原本是兩種樹,在古代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人們常在房前屋后栽植桑梓,而后人對父母先輩所栽植的桑樹和梓樹也心懷敬意。久而久之,“桑梓”便成為祖先崇拜的符號和故鄉的代稱。由此可見( )①文化發展是通過創新實現的②人為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③人的認識是不斷變化發展的④文字是文化發展的基本載體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2018江蘇單科,27)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普及,各類新型地圖產品層出不窮,從事地圖服務的單位也由傳統的地圖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導航電子地圖服務提供商、互聯網企業等延伸,迫切需要對相關法律法規加以修訂。材料告訴我們( )A.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B.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C.實踐可以變觀念為現實D.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11.(2018江蘇單科,28)2017年11月,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了兩只獼猴。很多人都以為,這項技術的突破并不大,因為22年前,美國已經誕生了克隆羊。但實際上,當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術,而中國科學家采用的則是更為先進的體細胞克隆技術。由此可見( )A.認識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B.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真理才不會被推翻C.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條件的局限D.客觀事物本質的暴露和展現需要一個過程12.(2018課標Ⅲ,22)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認識論看,提出上述創新性重大論斷表明( )①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深化②改革發展的實踐的自覺性、創造性不斷增強③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可以超越具體條件的限制④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用新認識否定、代替已有認識的過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2018北京文綜,25,4分)山脊上,代表中華悠久文化的長城蜿蜒曲折;山腰間,詹天佑創造性設計的“人”字形鐵路折回而上;地表下,運用當代中國先進技術建造的京張高鐵穿行向前。為避免破壞沿線文物和環境,京張高鐵建設者采用“精準微爆破”等新技術,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實現了高鐵與環境和諧共存。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京張高鐵與“人”字形鐵路是新舊事物的關系B.工程設計與施工水平的提高說明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C.建設者的創新意識是高鐵成功建設的首要前提D.高鐵與環境和諧共存體現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14.(2018天津文綜,6)霍金以其“黑洞理論”聞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獲諾貝爾獎。有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認為,原因在于霍金這一理論還沒有得到驗證;霍金也承認是因為他的黑洞蒸發還沒有被觀測或者被實驗所證實。這說明( )A.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B.實踐是認識的目的C.認識的真理性必須由實踐檢驗D.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15.(2018課標Ⅲ,23)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在人類思想史上,沒有一種思想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產生了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馬克思主義極大推進了人類文明進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思想體系和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深遠影響,來自于它( )①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對未來理想社會的構想與設計③提供了解決社會問題的現成答案④是揭示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客觀真理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16.(2018海南單科,22)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是完全正確的。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上述論斷說明的認識論道理有( )①認識的真理性依主體條件的變化而變化②認識的真理性不受時間、空間、條件的制約③真理性認識能夠經受住不斷發展著的實踐的檢驗④真理性認識只有與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推動實踐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2018海南單科,20)“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拓展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2017年2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地將研學旅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開展研學旅行的認識論依據是( )①直接經驗比間接經驗更有用②參與社會實踐可以促進知與行的統一③直接經驗是驗證間接經驗正確與否的標準④認識的發展是一個實踐與認識相互促進的過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8.(2017江蘇單科,28)隨著科技的進步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出現了代駕、陪購師、網絡主播等新興職業。這些新興職業在給社會帶來效率或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如何規范的問題,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刻不容緩。由此可見( )A.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B.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C.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D.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19.(2017課標Ⅲ,23)恩格斯指出,認識中“不僅每個已經解決的問題都引起無數的新問題,而且每一個問題也多半都只能一點一點地、通過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幾百年時間的研究才能得到解決”。對這種認識現象的合理解釋是( )①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決定了認識的反復性②認識的局限性意味著達不到真理性認識③真理與謬誤的轉化使認識呈現為封閉式循環運動④認識對象、認識主體和實踐的無限發展導致認識的無限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2017北京文綜,28)太空科技助力“健康中國”。“天舟一號”上開展的太空干細胞實驗,旨在更細致地揭示人體干細胞定向分化為骨細胞的過程,該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質疏松的治療。醫學科技的探索不局限于地球表面,也能在太空中開展。這表明( )A.人類意識來源于客觀對象,它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B.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主觀性,但需要依賴于客觀實踐C.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發展能為認識深化提供新條件D.掌握和運用系統優化的方法,才能促成認識的發展21.(2017課標Ⅱ,21)2016年9月,袁隆平領銜的超級雜交稻第五期攻關項目第二次測產驗收在湖南某地進行,攻關品種“廣湘24S/R900”的測產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未能通過驗收。面對失敗,袁隆平坦然接受。這一事例反映的認識論道理是( )①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②認識主體對于獲得真理性認識沒有影響③不成功的實踐對認識的發展沒有價值④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實踐和認識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2016課標Ⅰ,20)習近平強調,要從推動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切實抓好。重視智庫建設的認識論依據是( )①腦力勞動者的認識活動越來越具有直接現實性②任何具體的認識主體總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③不同認識主體相互取長補短有利于發現真理④得到不同認識主體認同的知識才具有真理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3.(2016海南單科,22)為了擺脫貧困,核桃壩村煉過鐵、辦過化肥廠,但經濟狀況并沒有好轉,環境污染問題卻日益嚴重。該村汲取教訓,改變思路,在茶葉專家的幫助下,根據當地自然資源稟賦,帶領村民種茶,形成茶葉種植、加工、銷售整體發展格局,實現了“百姓富、生態美”。該村的轉型發展表明 ( )①成功的實踐基于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把握②失敗與成功相互滲透和轉化,沒有明確的界限③善于總結經驗教訓是實踐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④通過實踐總能把觀念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4.(2020高考全國卷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專家對醫療救治工作不斷進行分析、研判、總結,先后制修訂和發布7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為保衛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第1版方案較簡單,主要包括病原學特點、病例特點、病例定義、鑒別診斷、病例發現與報告、治療等方面內容。第3版方案細化了中醫治療方案等內容。第7版方案增加病理改變內容,增補和調整臨床表現、診斷標準、治療方法和出院標準等,并納入無癥狀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等新發現,形成了包括13個方面內容的比較完整的診療體系。中醫藥是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彰顯了獨特的價值和魅力。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發揮中醫藥治未病、辯證施治、多靶點干預的獨特優勢,全程參與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形成了覆蓋診療過程的中醫診療規范和技術方案,在全國推廣使用,有效降低了發病率、轉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復期康復。中醫藥還走出國門助力全球抗疫,中方專家線上線下與日本、韓國、意大利、柬埔寨等國專家分享救治經驗,將新冠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譯成英文并發布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網站與世界各國共享。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了對新冠肺炎認識的發展,運用認識論原理加以分析。(12分)答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復雜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真理是具體的、歷史的,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無限過程。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了對新冠肺炎的認識以診療實踐為基礎,是一個從不深刻到比較深刻、從不全面到比較全面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是一個指導診療實踐又不斷接受診療實踐檢驗的過程。25.[2018課標Ⅱ,40(1)(3),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我國雜交水稻研發團隊長期不懈奮斗,持續創造,不斷挖掘水稻高產的潛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糧食生產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幾十年來,研發團隊奔走在試驗田和實驗室,解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一系列關鍵性難題。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育種;1989年,兩系法雜交水稻育種獲得成功;1997年,開啟了第三代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兼顧了三系法和兩系法育種的優點;2017年,創造了畝產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單產的最高紀錄。為助力國家水稻產業升級,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稻米的需求,團隊進一步確立了培育“量質齊升”稻種的攻關目標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適宜鹽堿地種植的“海水稻”試驗品種已經適應了5‰鹽度的海水灌溉。作為水稻育種專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將全部精力傾注在雜交水稻事業上,他主持舉辦國際雜交水稻技術培訓班50多期,培訓來自亞、非、拉美30多個國家的2000多名學員,并多次到國外指導雜交水稻研究與生產。(1)我國雜交水稻研發推廣為什么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運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加以說明。(12分)(2)班級舉行“學習袁隆平,放飛青春夢想”主題班會,請列舉兩個發言要點。(4分)答案:(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的動力,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發展。立足社會需要選擇課題,開拓創新,在實踐、認識的循環往復中不斷發展、完善育種技術,優質雜交水稻新品種的培育不斷取得突破。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應用推廣優質雜交水稻,為我國和世界糧食生產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2)學習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投身實踐,開拓創新;胸懷遠大理想,實干報效祖國。26.[2016課標Ⅲ,39(1),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新方法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本土培養的科學家首次獲諾貝爾獎。瘧疾是威脅人類生命的一大頑疾,困擾了人類幾千年。20世紀60年代末,治療瘧疾的常用藥物——氯喹或奎寧的藥效已經減弱,瘧疾的發病率再次升高。為了找到新型抗瘧藥物,中國政府啟動了研制治療瘧疾藥物的“523項目”,中醫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為組長的科研組參加研究工作。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屠呦呦小組與全國7個省市、30多個單位的科研人員協同合作,經過數百次試驗、無數次失敗,并從《肘后備急方》等傳統中草藥文獻中獲得靈感、汲取智慧,最終使用乙醚從青蒿中提取了療效高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世界衛生組織將青蒿素和相關藥劑列入其基本藥品目錄,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藥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準治療藥物。屠呦呦說,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項榮譽。它屬于科研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屬于中國科學家群體。用現代科學手段不斷認識中醫藥,是我們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責任。結合材料,運用追求真理的知識說明我國科學家是如何發現瘧疾新療法的。(12分)答案:人們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受主客體條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個曲折的過程,具有反復性。(4分)根據社會的需要選擇課題。克服困難、反復試驗,經歷多次失敗仍堅持不懈。(3分)發揮團隊精神,協作攻關。發掘中國傳統中醫中藥學資源,并與現代科技相結合。(3分)將研究成果應用于瘧疾治療實踐,接受檢驗。(2分)27.(2019江蘇卷37)知識產權是指人們就其智力勞動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改革開放之初,很多外資企業對自己的權利能否受到保護心存疑慮。幾十年過去,國外申請人在華申請發明專利累計超過177萬件,年均增長11.24%。2001年中國對外支付知識產權使用費僅19億美元,2017年已達286億美元。2018年,我國全年境內外專利申請432.3萬件,比上年增長16.9%。近年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但抄襲、盜版、制假等現象仍時有發生。在改革開放40年的時間節點上,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列為擴大開放的四大舉措之一,我國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出臺《關于加強知識產權審判領域改革創新若干問題的意見》,專利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審議……這些充分展示了我國保護知識產權、擴大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結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問題:(3)請你以“加強知識產權教育,增強知識產權觀念”為主題給學校寫一份建議書。(6分)要求:①綜合運用認識論和《文化生活》知識。②緊扣主題,理由充分,觀點明確,合乎邏輯。③學科術語使用規范,字數在250字左右。答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隨著實踐活動的發展,知識的價值越來越得到人們的尊重。但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當前仍然存在知識產權觀念淡薄的現象。教育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學校可以通過開設相關課程等,普及知識產權知識加強對保護知識產權重要意義的宣傳,加強誠實守信傳統美德和創造創新精神教育,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的文化氛圍。同時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深化對智力勞動重要性的認識,培養文化創新意識,自覺養成保護知識產權的行為習慣。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