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生命活動的調節第1節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一、植物的感應性1、植物的感應性現象當植物體受到外界某種因素刺激時,本身會產生一定的反應。這就是植物的感應性現象。2、植物的感應性概念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應的特性,稱為植物的感應性。向日葵向太陽是對光照刺激做出的反應,根向下生長,莖向上生長是對地球引力的刺激作出的反應,捕住獵物的捕蠅草是對觸碰刺激作出的反應,植物的根向有水的地方生長是對水分刺激作出的反應。3、植物感應性的表現形式有:植物的向性運動植物的感性運動二、植物的向性運動1、什么是植物的向性運動向性運動是植物受單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運動,它的運動方向隨刺激方向的改變而發生變化。2、植物向性運動的特點⑴單向的刺激⑵運動方向與刺激方向有關(3)生長不可逆3、向性運動和感性運動的比較植物的感應性向性運動感性運動不同點環境刺激單向刺激沒有方向要求運動方向與刺激方向有關與刺激方向無關時間生長運動,時間較長,不可逆一般較快發生,短時間易觀察到,可恢復相同點都是有外界刺激引起的植物反應4、舉例(1)植物向光性定義:植物體在單向光的照射下,彎向光源生長的現象稱為植物的向光性。優點:向光性可以使植物的葉子得到更多的光,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2)向地性莖會背著重力方向向上生長,稱為負向地性;根(順)向著重力方向生長,稱為向地性。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響下,會順著重力的方向生長,這種現象稱為植物的向地性。在太空中植物的根向向任何方向生長。(3)向水性對單側水的反應,跟向有水的一側生長。(4)感觸性將一盆含羞草放在實驗臺上。以下每項操作都要在葉片全部展開時進行。用筆輕輕地碰一下含羞草的小葉,小葉將閉合。用筆較重地碰一下含羞草的小葉,含羞草將復葉閉合。用筆猛烈地敲一下含羞草植株上部的葉子,含羞草將整株植物的葉子閉合葉柄下垂。(5)其它的植物感性運動捕蠅草、豬籠草等食蟲植物遇機械觸動會產生捕食運動;鳳凰木、酢漿草等植物的葉片,因光照和溫度改變的刺激而引起白天葉片張開,夜晚或雨天便閉合下垂;郁金香和番紅花的花,通常在溫度升高時開放,溫度降低時閉合。三、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指一些在植物體內合成的,從產生部位運輸到作用部位,并且對植物的生命活動產生顯著的調節作用的微量有機物。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生長素分布不均勻。背光側生長素含量多,生長較快細胞體積大,向光側生長素含量少,生長較慢細胞體積小,使背光一側的莖比受光一側的莖生長得快。結果,莖就會向生長慢的一側彎曲,即彎向光源一側生長。3、生長素對植物的調節作用:①促進植物生長②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③促進果實發育,(無子果實)④防止落花落果4.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甚至使植物死亡。5.生長素的應用:除草劑----防治雜草第2節人體的激素調節一、內、外分泌腺1、外分泌腺:是一類有導管的腺體,其分泌物不進入血液,且由導管流出。例如,消化腺、汗腺、唾液腺。2、內分泌腺:是沒有導管的腺體,分泌的激素會直接進入腺體內的毛細血管,通過血液循環被運送到人體的某個部位或器官,與神經系統一起指揮或協調人體內的各種生理活動。二、激素1、概念:激素是由內分泌腺的腺細胞所分泌的,對身體有特殊的化學作用的物質。2、功能:激素在血液中含量極少,但對人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動卻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3、幾種重要的內分泌腺和激素垂體:位于大腦的下部,能分泌生長激素,能控制人的生長發育。幼年時缺乏得侏儒癥,幼年時過多得巨人癥,成年時過多得肢端肥大癥甲狀腺:位于頸的前部,喉和氣管的兩側。分泌甲狀腺激素,能促進體內新陳代謝,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幼年時缺乏得呆小癥,成年時缺乏得地方性甲狀腺腫,成年時過多得甲亢。侏儒癥呆小癥缺乏激素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智力差異智力正常智力低下相同點患者都是從幼年患病且身材矮小腎上腺:位于腎臟的上方,分泌腎上腺激素。能加快心跳的節律,擴張通入肌肉的血管。胰腺(胰島):位于胰臟,能分泌胰島素,能降低血糖濃度。缺乏時血糖濃度過高得糖尿病,過多血糖濃度過低得低血糖。在消化系統中胰腺還能分泌胰液。性腺:女性卵巢,分泌雌性激素,能促進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細胞的生成;激發和維持人的第二性征.性腺:男性睪丸,分泌雄性激素,能促進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細胞的生成;激發和維持人的第二性征.三、胰島素與血糖含量1、血糖是血液中的葡萄糖。2、胰島素和血糖含量3、胰島素的功能:降低血糖含量加速血糖分解促使血糖合成糖元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4、實驗:摘除小狗的甲狀腺,小狗出現以下三種癥狀:(1)生長發育停止-----這說明甲狀腺激素具有促進生長發育的作用。(2)肥腫(新陳代謝減慢)------這說明甲狀腺激素具有調節新陳代謝,加速體內物質的氧化分解的作用。(3)精神萎靡不振------這說明甲狀腺激素能夠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5、血糖含量的調節:神經系統和激素的共同調節。6、診斷激素分泌情況疾病具體癥狀幼年時生長激素分泌不足侏儒癥發育遲緩,身材異常矮小,但智力正常幼年時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巨人癥人體各部位過度生長四肢長度更為突出,壽命往往不長成年時生長激素分泌過多肢端肥大癥手大,腳大,指粗,鼻高等胰島素分泌不足糖尿病血糖含量升高,出現高血糖胰島素分泌過多低血糖癥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幼年時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呆小癥反應遲鈍,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分旺盛甲亢情緒易激動,精神緊張,失眠,心跳過快第3節神經調節一、對刺激的反應1.動物體的生命活動的調節包括體液調節和神經調節,并以神經調節為主。體液調節主要是激素調節。2.駕駛員看見紅燈就會剎車,這些感覺和反應都是由神經系統來控制和調節的,快速短暫;而體液對生物體的調節緩慢持久。3、活動1:不能有聲音提示兩個同學做好準備(0刻度端朝下),測試者突然松開直尺,被測試者要僅用拇指和食指將尺夾住。思考1:在夾住落下的直尺的過程中,身體哪些器官作出了反應?眼?—神經—腦、脊髓—?神經—?手接受信息—傳導信息—處理信息—傳導信息—作出應答記錄被測試者捏住尺的那個位置的刻度。再重復做2次,求出3次實驗結果的平均值。思考2:為什么要測3次求平均值?減小實驗誤差讓被測試者按2、4、6、8這樣的順序數到100的同時,重復上述實驗,求出被測試者數數時夾住尺上與0刻度距離的平均值。思考3:在實驗3中,數數對反應時間有什么影響?數數使被測者反應變慢活動1、2、3、4:反應快慢的測試的結論:(1):不同的人對刺激反應的快慢都是不一樣的.(2)在對具體的刺激作出反應時,需要有許多器官的參與.(3)對刺激的反應過程是:接受信息→傳導信息→處理信息→傳導信息→作出反應二、信息的接受和傳導能接受外界刺激的細胞稱:神經細胞,也叫神經元。各種感覺器官中的神經細胞的分布(1)眼是視覺器官,在眼的視網膜上有感光神經細胞,它能接受光的刺激,產生刺激信號。(2)鼻是嗅覺器官,在鼻黏膜上有嗅覺神經細胞,能接受氣味的刺激,產生信號。(3)耳是聽覺器官,在耳的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分布著聽覺細胞,可接受聲音的刺激,產生興奮,產生信號。(4)舌是味覺器官,舌的味蕾中有豐富的味覺細胞。(5)皮膚分布著四類感受器、熱覺感受器、冷覺感受器、觸覺感受器、痛覺,能感到種刺激產生信息。神經細胞感光細胞,嗅覺細胞,味覺細胞都屬于神經細胞,即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樹突接受刺激產生興奮,并傳導興奮到細胞體,神經沖動再從細胞體傳到軸突,再到軸突末梢。最后傳送到另一個神經元或其他組織。三、信息的處理腦和脊髓可以承擔處理信息的重任。腦和脊髓是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腦的結構腦主要分為大腦、小腦、腦干三部分。大腦特別發達,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部分,是人的思維器官,分為左右兩部分,分別具有管理人體不同部位的功能。大腦的表面稱為大腦皮層。大腦皮層凹凸不平,布滿深淺不同的溝或裂,溝裂之間隆起形成回。溝和回使大腦皮層的面積大大增加。人的大腦皮層還能對語言和文字發生反應,因而具有抽象、概括、推理、計算、想象等思維能力。語言中樞是人類特有的神經中樞。小腦小腦位于腦干背側,大腦的后下方。主要負責人體動作的協調性和保持身體的平衡。如果小腦受到損傷,將出現步態失調、動作笨拙、平衡障礙,很難維持直立姿勢。腦干腦干在大腦的下面,主要控制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活動,如呼吸、心跳、咳嗽等。它無需任何意識的干預就能保持生命活動功能的正常運行。若這些中樞受損傷,將引起心搏、血壓、呼吸的嚴重障礙,危及生命。脊髓結構:脊髓是腦干的延續,位于脊柱的椎管里,呈扁圓形。由許多神經元組成。功能:脊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低級部分,一般受大腦控制。具有傳導和反射功能。脊髓內有:縮手反射中樞、膝跳反射中樞、排便反射中樞、排尿反射中樞。(3)脊神經:脊神經來自脊髓,共31對,主要支配身體的頸部、四肢及內臟的感覺和運動。(4)植物性神經植物性神經又叫非隨意神經,是支配內臟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的神經。主要分布于內臟、血管、心臟、腺體以及其他平滑肌。(5)補充神經中樞是由一些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匯聚在一起,調節人體某一生理活動的神經細胞群。脊髓中是一些低級的神經中樞,可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動。低級反射中樞一般受大腦控制。高級神經中樞一般在腦中。三、應答性反應與反射弧1、反射: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各種刺激作出應答性反應的過程叫反射。2、反射是神經系統調節身體各項生理活動的基本方式。(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3、縮手反射:手碰到高溫物體后,首先通過感受器感覺高溫,產生神經沖動,然后經傳入神經傳導進入(脊髓)神經中樞,再通過傳出神經傳導到效應器,手會立即縮回。4、像完成縮手反射那樣的神經結構,叫做反射弧。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皮膚)(脊髓中的縮手中樞)(皮膚)要產生反射必須有完整的反射弧。缺少任何一環,反射活動就不能正常進行。感受器: 負責接受刺激,產生神經沖動。傳入神經:能把感受器產生的神經沖動傳到神經中樞。神經中樞:接受神經沖動信號,并將經沖動傳導到傳出神經。傳出神經:能把神經沖動從神經中樞傳到效應器。效應器:實現反射效應的部分,可以是肌肉或腺體。附:神經:神經纖維(神經細胞的突起)集結成束。5、實驗膝跳反射一個同學坐在椅子上,卷起一條褲腿,露出膝蓋,讓它自然搭在另一條腿上。另一個同學用手或帶橡皮頭的小槌輕輕地扣擊膝蓋下面的韌帶。你觀察到的現象是小腿不自覺的抬起。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膝跳反射:用來檢查一個人的神經系統是否正常。縮手反射的反射中樞在脊髓,但脊髓的有些反射功能是在大腦的控制下進行的,大腦可以發生指令,使手不縮回。6、【討論】人的手偶爾被針刺了一下,會發生縮手反射。想一想,人是先感到疼痛,還是先縮手?為什么?這證明脊髓具有什么功能?只有神經沖動從脊髓傳導到大腦皮層,才會感到疼痛。而神經沖動從脊髓傳導到大腦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是先縮手后感到疼痛。這證明脊髓既有反射功能,又有傳導功能。四、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1.非條件反射:只要反射弧完整,在相應的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訓練就能引起的反射性反應.特點:不會因長期不用而減弱或消失。例如:縮手反射,膝跳反射等。2.條件反射:建立在大腦皮層的功能及學習的基礎上,完成較為復雜的反射.。特點:會因長期不用而減弱或消失。例如:馬戲團里動物的精彩表演及動物在成功表現后給它喂食物等3、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比較比較項目非條件反射條件反射形成時間先天性后天性神經中樞大腦皮層以下大腦皮層神經聯系固定,不會消失暫時,可消退級別較低級較高級關系非條件反射是條件反射的基礎4、條件反射的特點和意義(1)條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條件反射基礎上,通過大腦皮層的參與而形成的;(2)條件反射是學習的基礎;(3)條件反射使人和動物能更好地適應環境;(4)條件反射是通過后天學習得來的,需要不斷強化,否則會減弱,甚至消失。第4節動物的行為一、動物的行為1、動物行為:一般說來,動物行為包括動物的爬行、奔跑、游水、飛行、以及其他的運動方式。不僅如此,還包括動物的取食、繁殖、攻擊和防御的動作,甚至連動物豎起耳朵、發出聲音、改變體色、靜立不動、注目凝視,都是動物的行為。2、動物行為的調節動物的行為是通過一系列神經系統的反射活動和激素分泌活動共同協調后完成的。動物行為的分類動物的行為根據獲得方式可以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先天性行為先天性行為是與生俱來的,是由動物體內遺傳物質決定的。也稱為本能。如:求偶行為;筑巢行為;繁殖行為;交配行為;產卵、孵化;育雛行為;育雛哺乳行為;攻擊行為;防御行為;覓食行為;遷徙行為;洄游行為;社會行為;貯食行為;通訊行為。后天學習行為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后天學習行為。如:學生上課;動物演雜技;黑猩猩的模仿學習;小鳥喂魚;大山雀喝牛奶。二、動物的先天性行為(本能)的特征:生俱來的、有固定模式的行為。不需要經過后天的訓練就能形成的反射性活動。由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即可完成反應。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而由遺傳固定下來的對個體和種族的生存有重要意義的行為。三、動物的后天學習行為1.是個體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2.是通過學習行為獲得的行為方式3.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4.是動物和人適應環境的一種重要反應方式四、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學習行為比較動物先天性行為動物后天的學習行為是否本能與生俱來、有固定模式的行為是個體在生活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否訓練不需要后天的訓練是通過后天的學習獲得的行為方式神經參與由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完成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完成行為意義是在動物進化過程中由遺傳固定下來的對個體和種族的生存有重要意義的行為是動物和人適應環境的一種重要的反應方式。第5節體溫的控制一、變溫動物、恒溫動物1、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如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2、恒溫動物:在不同的環境溫度下,具有維持體溫相對穩定的能力。如鳥類、哺乳類動物。二、恒定的體溫1、人體內部的溫度保持在37℃左右。2、體溫的測量:通常說的體溫指的是人體內部的溫度,臨床上常用口腔溫度、腋窩溫度、直腸溫度來表示。(1)正常人的體溫并不是一個固定值,而是一個溫度范圍,一般不超過1℃,人的正常體溫是37℃左右(直腸>口腔>腋下)。(2)不同年齡的人的體溫有差異,一般年輕者高于年老者。(3)不同性別的人的體溫也有差異,一般女子高于男子。(4)同一個人的體溫隨晝夜變化也不同。(5)另外體溫還會隨環境溫度、精神狀態和體力活動的不同而不同,在一定的幅度內變動。3、思考:維持恒定的體溫有什么好處?(1)體溫恒定是正常生命活動進行的必要條件。體溫過高和過低,都會影響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嚴重時導致動物的死亡。(2)恒溫動物能擺脫環境的限制,無論天氣如何,只要體溫恒定就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三、產熱與散熱的平衡1、維持穩定的體溫,是因為機體的產熱和散熱兩個生理過程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2、人體在安靜主要的產熱器官是內臟;運動狀態時產熱器官是骨骼肌。3、散熱的方式主要是皮膚直接散熱和汗液蒸發散熱兩種。皮膚散熱的多少決定于皮膚表面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溫度差。在常溫下,皮膚汗液分泌少,蒸發散熱所占比例不大,以直接散熱為主;當外界溫度等于或超過體表溫度,直接散熱不能發揮作用時,汗液蒸發成了主要的散熱方式。當外界溫度低于體溫時,主要通過哪些方式直接向外散熱?主要通過人體皮膚血管中的血液和呼出氣體散熱。(運動時產熱多、散熱也多)劇烈運動時,產熱的部位有哪些?人體是如何防止由于過熱而帶來的危害的?人體的產熱部位主要有內臟和骨骼肌,而在劇烈運動時骨骼肌成為最主要的產熱部位。人體通過本身血管的舒張,皮膚血液量增加,皮膚溫度上升,以及汗液蒸發增加散熱量來防止由于過熱造成的損害。同時人們還可以通過外界的因素,如通風、降溫等手段,減少過熱給人體帶來的損害。人體有哪些散熱途徑?大部分是通過皮膚以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等物理方式散失的。小部分隨呼吸、排尿、排便而散失。中暑當人體產熱多,而散熱困難,會出現中暑現象。中暑的表現是:體溫高、頭痛、頭暈、心慌、惡心、嘔吐、出冷汗、面色蒼白,甚至昏厥,嚴重時危及生命。高溫濕潤的環境容易中暑。四、體溫調節受腦控制1、人體內的產熱和散熱過程是通過腦干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調節和控制的。4、通過自覺行為調節體溫動物會尋求溫度適中的環境,如在冷環境中趨向熱源,熱環境中遷到冷源風口等。動物還有姿勢的變更,如暑熱時伸展肢體,嚴寒時則個體蜷縮、拱肩縮背或擁擠成群、踏步或跑動等。人為保溫御寒、降溫避暑,有添衣、脫衣,甚至安裝空調等主動的影響環境的行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