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節 魚類 【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能 1.認識鯽魚的形態結構和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 2.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了解常見的魚類及我國魚類資源和保護情況。 過程與方法 運用生物學知識描述魚類的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形成生物適應和生物進化的生物學觀點。 【教學重點】 1.了解鯽魚的形態結構和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 2.魚類的主要特征,認識常見的魚類。 【教學難點】 了解我國的魚類資源和保護。 【教學過程】 一、【課前檢測】 1、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 身體由很多 構成,并且分部;體表有 足和觸角 。 2、下列動物中,都屬于節肢動物的是( ) A 螃蟹、蜜蜂 B 羊、牛 C 青蛙、蚯蚓 D 田螺、水蛭 3(1)蝗蟲的身體分 、 、 三部分 (2)胸部生有 對足和 對翅。 (3)體表具有 ,能保護和支持內部柔軟的器官,并防止 ,以適應陸地生活 (4) ④為 ,是蝗蟲呼吸時氣體進出的門戶,相當于植物葉表皮上的 。 二、【引入新課】 媒體出示一則謎語和各種魚類的圖片,問:你想了解魚在水中是怎樣生活的嗎?它們又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 (板書課題 :第六節 魚類)并展示學習目標。 三、【新知初探】 (一)鯽魚適于水中生活的的外部形態 學生按照P94探究竟.觀察提示交流回答問題。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小結如下: 1.體形:身體呈梭形。(可減少游泳時的阻力。) 2.體色:背部顏色深灰黑色,腹部白色(不易被敵害發現,適應水中生活。) 3.體表: 體表被有鱗片并且有黏液,有側線。(可減少游泳阻力 側線可以感知水流和水溫、測定方向。) 4.鯽魚的身體分部及魚鰭:身體分為頭、軀干、尾三部分。魚鰭是運動器官,包括背鰭、胸鰭、腹鰭、臀鰭、尾鰭。鯽魚主要靠尾部和軀干部的左右擺動而產生前進的動力。 (二)鰓的結構和功能 教師課件演示,講解鰓適于呼吸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思考回答P95提出的討論問題。 (三)鯽魚的體溫:屬于變溫動物。 (四)、常見的魚類及魚類的主要特征 1.學生參考教材圖文資料的提示,列舉鯽魚、鯉魚、草魚、青魚、鯧魚、鱈魚、鮭魚、帶魚等初步了解哪些是淡水魚,哪些是海洋魚。 2.讓學生根據對以上魚類的了解,找出它們共有的方面,并歸納出魚類的主要特征: 終身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體表大多長有鱗片;用鰭游泳;體溫不恒定。 (五)、保護我國的魚類資源 學生自讀P97最后最后一自然段,了解魚類的種類概況,我國魚類資源的危機和魚類資源的保護幾個方面。 (六)、知識拓展(媒體展示) 1、魚類的危害 2、魚類的大小 3、魚類的顏色 教師結合課件適當解析歸納。 四、【課堂小結】 回顧本節主要知識點 五、【課堂檢測】 “當堂練”P59 1-2 題 六、【布置作業】 課時練P68-P70 板書設計 第六節 魚類 一、鯽魚 1.生活環境:淡水中。 2.形態結構:身體分為頭、軀干、尾三部分,呈梭形;體表有鱗片和黏液;側線能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3.運動:靠尾部和軀干部的左右擺動而產生前進的動力。 二、常見魚類及其主要特征 1.分類:淡水魚類、海洋魚類 2.魚類的主要特征:終身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體表大多長有鱗片;用鰭游泳;體溫不恒定。 三、保護我國的魚類資源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