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952年8月,以周恩來為團長的中國代表團,應邀前往莫斯科,與蘇聯政府商談援助中國的問題。斯大林設宴招待。散席后,斯大林陪同周總理看了電影。隨后蘇方安排中國代表團在莫斯科參觀了一個汽車制造廠,到斯大林格勒參觀了一個拖拉機制造廠。每到一地,周總理都向陪同人員很詳細地詢問了有關生產和建設情況。 聽故事,談感想 (表一) (表二) 看圖分析:兩幅圖表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 表一:經過三年努力,1952年底,工農業生產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圖二:當時我國重工業基礎十分薄弱,人均擁有量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甚至不如印度。 背景: 我國缺乏大機器制造業和現代技術裝備,工業水平低,特別是重工業基礎十分薄弱。 新中國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起步的!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社會主義建設初期 從圖中可以反映出第一個五年計劃怎樣的指導方針? 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 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商業; 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指導方針 觀看視頻,結合教材P40相關內容概括“一五”計劃的成就、原因、意義: 成就、原因及意義: “一五”時期的工業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主要在內地,改變了舊中國工業偏重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 當家作了主人的中國人民長期蘊藏著的巨大積極性和創造力像火山一樣噴發,他們充分發揮了主人翁的責任感,滿懷激情地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 農業合作社的社員:發揮飽滿的勞動熱情 王崇倫向人們介紹他的發明 僑居海外的錢學森回國接受毛澤東宴請 被改造的民營資本家 一五計劃的意義: 我國的工業布局得到改善,從此,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 主義工業化邁進。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土地改革、第一個五個計劃和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 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指的是什么? (2)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在哪一年?標志中國從此進入了什么社會? 1956年;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王國范, 河北遵化市西留村鄉農民, 雇農出身,家境貧寒, 靠給地主家做長工維持生計, 新中國的誕生使他翻身解放, 笑逐顏開。 走近“王國范”的生活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出臺更是令他喜出望外:終于能夠得到夢寐以求的屬于自己的土地了! 全村的父老鄉親都動員起來,丈量田地,分牲畜、分農具,欣喜若狂地在田間地頭豎起屬于自己的地界碑——做了無數年的土地夢終于實現了!!! 有了自己的土地,王國范生產時的干勁分外足,動員全家男女老少齊上陣,從播種、耕種到灌溉,早出晚歸,勤勤懇懇。上天不負有心人,到了秋天,豐收的喜悅讓一家人都樂開了懷: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收獲!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第二年當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災,幾乎滴水未降。眼看著已經種下去的莊稼全都沒有水灌溉,就要枯死,王國范心如刀絞卻又無能為力:附近的河流都已經干涸見底,周圍十幾個鄉的莊稼全都沒有水澆……自己身單力薄,根本沒辦法抗旱救災,這可怎么辦好??? 有了黨中央的指示,鄉親們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于是在全縣、全鄉迅速掀起了加入合作社的高潮,王國范也積極響應號召,和23戶貧農加入了本村的生產合作社,而且光榮地成為了這個合作社的領導——他們準備大干一場了! 1953年,中共中央決定對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號召農民聯合起來,組成生產合作社,共同克服困難,中國農村開始了互助合作運動。 報名參加合作社 不僅如此,在加入合作社以后,土地等生產資料都變成了合作社的公有財產,原本人為分割開的土地又都連成了一片。 這非常有利于大型耕作工具的使用,極大的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所以王國范的合作社也用上了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莊稼的收成提高了好幾倍呢! 從王國范的經歷看出,政府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 政府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土地改革(1950-1952) 地 主 個 體 私有制 農 民 個 體 私有制 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3-1956) 農 民 個 體 私有制 農民集體所有 集 體 公有制 改革前 改革后 改造前 改造后 比較:農村土地所有制(土地性質)的變化 1、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6年底) (1)原因: (4)形式: (5)目的: (6)改造結果: 農民個體經濟分散、落后,很難發展 大生產,農產品無法滿足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 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個體經濟(私有制)→集體經濟(公有制)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2)原則(方式): (3)步驟: 自愿互利原則 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公元1663年(清康熙二年),張小泉剪刀始創于杭州,傳統民用剪刀是張小泉的起家產品。它靠磨工精細、刃口鋒利等十大特點稱雄制剪業。 當歷史的時針指在1953年時,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開始了,原先的小作坊全部統一在一起,成立了一個制剪生產合作社,1956年張小泉剪刀廠誕生了。 改造結果: 個體經濟(私有制)→集體經濟(公有制) 2.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6) (1)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是什么? 個體經濟(私有制)→國有經濟(公有制) 公私合營: 是指企業的生產資料轉歸國家支配,資本家對企業的資產按固定的利率領取定息。即有代價地把剝削階級的生產資料收歸國有。 (3)改造結果: 榮氏第二代 榮毅仁 榮氏第三代榮智健 1952-1956年我國國民經濟比例構成 類 型 1952年占 1956年占 國營經濟 19.1% 32.2% 合作社經濟 1.5% 53.4% 公私合營經濟 0.7% 7.3% 資本主義經濟 6.9% 不足1% 個體經濟 71.8% 7.1% 公有制 經濟 私有制 經濟 表格中的數據變化說明了什么?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經濟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公有制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經建立。 私有制經濟為主 公有制經濟為主 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956年底) 標志 標志 1956年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建立起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的意義: 實質: 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〇猜猜看,圖片中的事件可能發生在哪一年? 三、中共八大 1.時間:1956年9月 2.內容: 3 ①大會宣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 ②正確地分析了國內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 提出了黨在今后的根本任務。 主要矛盾:與十九提出的主要矛盾對比 根本任務:發展社會生產力,實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 3.歷史意義: 八大確定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治路線為探索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方向,奠定了社會主義建設良好的開端。 社會主義建設初期良好開端有哪些事件?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一五計劃的提前超額完成 中共八大正確路線的制定…… 中共八大以后,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出現了“左”傾錯誤,八大提出的路線和許多正確的方針、意見沒有在實踐中堅持下…… 1950 1952 1953 1956 1957 1958 1966 1976 抗美援朝 文化大革命 一五計劃 社會主義三大 改造基本完成 “大躍進”和 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1949 1978 1951 西藏和 平解放 土地改革 基本完成 1.1953年,《人民日報》發表元旦社論,寫道:“工業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這是我國人民不再受帝國主義侵略、不再過窮困生活的基本保證,因此這是全國人民的最高利益”。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 土地改革 B 人民公社化運動 C 第一個五年計劃 D社會主義 三大改造 (C) 2.某電視劇表現了1956年一個中國普通家庭的生活故事。在這一年里,劇中主人公可能經歷的是 A 從廣播里聽到了我國完成了土地改革 B 聽說鄉下的親戚加入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C 從電視上看到了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D 從報紙上看到了“一五”計劃的各項指標超額完成 (B) 3.在我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三大改造完成最突出的意義在于 A 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 B 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C 初步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 D 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