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4張PPT)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前秦統一北方,疆域:東瀕大海、南抵漢水西至龜茲,北達沙漠《晉書·苻堅載記》:"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投鞭斷流一、淝水之戰《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另見:"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晉書·謝玄傳》:東晉時,秦主苻堅率領大軍,號稱百萬,列陣肥水,要與東晉決戰。晉將謝玄等以精銳八千涉水進擊,秦兵大敗。"〔苻〕堅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為之不流。余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帥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淝水之戰時間:交戰雙方:結果:戰爭特點:影響:相關成語:謝玄有經國才略,善于治軍,起家大司馬桓溫部將。太元二年(377年),為抵御前秦襲擾,擔任建武將軍、兗州刺史、廣陵相,都督江北諸軍事。招募北來民眾中的驍勇之士,組建“北府兵”。太元四年(379年),率兵擊敗前秦進攻,進號冠軍將軍、徐州刺史。淝水之戰中,出任前鋒都督,先遣部將劉牢之率部夜襲洛澗,首戰告捷。抓住戰機,計誘前秦軍后撤,乘勢猛攻,取得以少勝多的巨大戰果。太元九年(384年),乘勝開拓中原,先后收復了河南、山東、陜西南部等地區,因病改任左將軍、會稽內史。公元383年前秦和東晉東晉勝利以少勝多淝水之戰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狀態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戰勝前秦,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相對穩定的局勢,使社會經濟有所發展,江南出現了“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時間、民族):4世紀后期鮮卑族2、北魏統一北方(時間):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于公元439年統一黃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漢名元宏,祖籍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鮮卑族。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后,進一步推動改革。整頓吏治,設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進行政治改革,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元恂。一系列舉動推動北魏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的全面發展,史稱“太和改制”,有效緩解民族隔閡,對北方民族融合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孝文帝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1、遷都:說漢話: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2、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族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494年從平城遷都洛陽;孝文帝為什么要遷都洛陽?1、平城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2、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也不利于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孝文帝)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魏書》“今欲斷北語,一從正音”,30歲以上的鮮卑官員要逐步改說漢語,30歲以下的要立即改說漢語,故意說鮮卑語的,要罷官降爵。——《資治通鑒》胡服漢服以漢族服飾代替鮮卑服孝文帝選擇中原大姓(漢族貴族)女子作后宮,并分別為五個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為王妃,很多鮮卑公主也嫁給漢族高門。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鮮卑姓漢姓拓跋元賀樓樓邱穆陵穆步六孤陸賀賴賀獨孤劉改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謚號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北魏孝文帝改革影響南朝的官員陳慶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陽的風貌,感慨地說:“以前以為長江以北都是落后的‘異族’風氣,現在才知道中原地區禮儀興盛,人才濟濟,難以言傳。”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北魏馮太后漢族生產、生活方面(經濟)內遷人民學習漢族農業技藝、從事農產;漢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文化方面漢語的使用;西北民族的樂器受漢族人民歡迎。民族心理方面“胡”“漢”觀念逐漸淡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政治方面民族交融的表現三、民族交融ˇ胡人漢服漢人胡服胡床替代了當時人們“席地而坐”的習慣方式魏晉墓磚畫:北方少數民族《揚場圖》(曬谷子)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騎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著褶,下身著褲,稱為“褲褶服”。褲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飾,但在傳入中原后為了符合漢族服飾的特點進行了改進,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闊褲腿,多作為軍服或休閑裝,在南朝時盛行。胡漢合舞已成為普遍風氣北魏騎兵俑漢人胡食漢人婦女制作蒸饃與烙餅蒸饃與烙餅原是少數民族的食物,魏晉時在中原卻很風行在生產方式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先進生產經驗,成為農業居民。2、漢族人接受少數民族的食物、服裝、用具等1、內遷的少數民族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3、十六國及北朝統治者實行君主專制制度4、內遷各族大多已使用漢語,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民族融合的表現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間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共同發展、逐漸交融的過程,包括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互相影響,趨向一致。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數民族漢化的過程,又有漢族對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吸收。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種進步的歷史現象。這一時期的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緩和。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民族交融有什么影響?在民族心理上,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思想感情日益溝通,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并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淝水之戰前秦衰敗孝文帝改革漢化措施民族大交融遷都洛陽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聯漢姻用漢制北魏統一北方知識梳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北魏孝文帝.mp4 淝水之戰1.mp4 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