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第四章第二節細菌教案 課型:新授課 課時: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征。 2.說出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3.認同發現細菌的過程中理性的和技術的進步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征。 難點: 1.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征。 2.比較細菌和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三、教學準備教師收集細菌的相關視頻、圖片等,教學課件。 四、學生課前預習。 五、教學過程 (一)生活場景導入:請同學們觀察課件中兩張圖片并思考肉和魚變臭的原因引出本節要學習的課題—細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認識細菌。(板書)接下來展示明確本節的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二)活動探究: 活動1:講故事——了解細菌的發現播放視頻讓學生觀看學習有關細菌的知識,讓學生歸納總結。老師再次明確,細菌在地球上幾乎無處不有。但常常是“我們深在菌中不知菌,菌在哪里?”。學生課前已經預習了,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來回答。老師講第一個發現細菌的人——列文.虎克的故事。引導學生感悟科學家的探索精神,通過當時普遍認同的自然發生說,引導學生感悟科學家敢于質疑,積極探索的精神。 活動2:小實驗——探究肉湯腐敗的原因 1.看微課思考問題: (1)、為什么要使用酒精燈加熱? (2)、為什么有兩組實驗裝置? (3)、實驗中巧妙設計的鵝頸瓶起到了什么作用?此設計與直口瓶很好對照控制了本實驗唯一的變量是什么? (4)、實驗的結論是什么? (5)、通過學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哪些方法可以很好的保存食物防止起腐敗變質? 2、學生小組討論,展示結果。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肉湯腐敗的原因。總結巴斯德實驗向世人證明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活動3:拓展活動——偉大的科學家——路易斯.巴斯德讓學生描述巴斯德的成就,感悟從這位科學家偉大成就跟他的大膽質疑和對真理的不懈的探索密切相關。 活動4:觀察和比較細菌的結構1、學生分組觀察指認三種細胞的基本結構。 2、通過指認比較,學生嘗試總結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異同點。 3、通過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4、學生歸納細菌的結構 活動5:技能訓練——理解細菌的生殖 1.觀看視頻資料,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 2.學生通過趣味計算細菌的數目,體會細菌的繁殖速度快。 3.結合自身回答:如何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4.通過閱讀資料,分析芽孢的作用 【當堂訓練鞏固提高】 如圖是大腸桿菌示意圖,分析其細胞結構,聯系所學知識判斷,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3718560531495 1.如圖是大腸桿菌示意圖,分析其細胞結構,聯系所學知識判斷,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①是大腸桿菌的運動器官 B.所有的細菌都有結構② C.⑤不是真正的細胞核,但其內部有遺傳物質 D.大腸桿菌通過產生芽孢的方式繁殖后代 2.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結構相比,最主要的區別是() A.沒有細胞壁B.沒有成形的細胞核C.沒有細胞膜D.沒有細胞質 3.直接食用從冰箱里拿出的食品是不太衛生的,因為某些細菌在低溫環境下會形成休眠體,可以抵抗惡劣環境。細菌形成的休眠體是() A.孢子B.芽體C.芽孢D.莢膜 4.被稱為“微生物學之父”的法國科學家設計了著名的 “ 鵝 頸 瓶 實 驗 ”,如圖所示 (1)設計這個實驗的科學家是______。 (2)打斷“鵝頸”后,瓶內的肉湯腐敗的原因是______。 (3)根據“鵝頸瓶實驗”,如果家里沒有冰箱或冰柜,夏天可用______方法將剩飯剩菜短時間保存而不會腐敗變質。 (4)“鵝頸瓶”實驗證實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為此,這位科學家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______。 A.巴氏消毒法B.腌制法C.脫水法 5.人體腸道內的共生菌群中含有大腸桿菌,該細菌的生殖方式是( ) A.營養生殖B.出芽生殖C.孢子生殖D.分裂生殖 6.細菌細胞與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在結構上的同點是( ) A.沒有細胞壁和成形的細胞核B.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和葉綠體 C.沒有葉綠體D.沒有成形的細胞核課堂小結(細菌為什么分布廣泛?) 【知識盤點】 【達標檢測反饋提高——同步新課堂】,學生自己做老師篩選的選擇題和填空題。【課堂板書 (師) 知識歸類 (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