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0_2021學年高中政治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學案(6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4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0_2021學年高中政治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學案(6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4

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一、本單元的地位
本單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正確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本單元主要是從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入手,通過引領學生正確認識外部世界,正確處理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在實踐中探索和發展真理來實現的。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在實踐中探索和發展真理,這三方面內容構成了本單元最基本的知識目標。
從能力目標來說,培養學生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物質觀分析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及現象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認識意識現象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來說,樹立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堅定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增強自覺貫徹和執行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自覺性;牢固樹立熱愛真理、追求真理、堅定真理的信念。
總之,本單元探討世界的本質,告訴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和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這一內容是任何哲學都無法回避、都必須回答的問題,對這些內容的認識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因此,本單元在整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本單元的內容結構
本單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我們周圍的世界是同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正確看待和把握周圍的世界,實際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二是實踐和認識的關系。為此,本單元設計為三課: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
本單元的基本結構是:物質(第四課)——意識(第五課)——實踐(第六課)——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綜合探究)。
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第1框 世界的物質性
學海導航·學情展示
問題導引
核心素養
1.什么是物質?物質的唯一特性是什么?如何理解物質與具體的物質形態的關系?2.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科學精神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法治意識 承認世界的物質性,反對上帝或神靈創世說。公共參與 尊重自然,保護環境。政治認同 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知識梳理·自主研析
┃┃自主預習■
知識點1 自然界的物質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
2.物質概念
(1)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其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2)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
知識點2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1.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知識點3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1.自然界是物質的。
2.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具有客觀的物質性。
3.人的意識是社會的產物,依賴于物質。
思維拓展:關于世界的物質性,有以下幾種說法:
(1)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2)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3)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4)世界統一于物質;(5)世界是物質的。這幾種說法的含義是相同的。
┃┃預習自測■
1.下列屬于物質范疇的是(
A
)
①《生活與哲學》課本
②抗震救災精神
③青藏鐵路上飛馳的列車
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物質是相對于意識而言的,哲學上的物質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生活中看到的都是物質現象,是物質的具體形態,①③項符合題意;②④項屬于意識范疇,與題意不符。
2.之所以說“自然界是客觀的”,是因為(
B
)
A.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不受人類的影響
B.人類產生前后,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都不依賴于人的意識
C.人類能有意識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
D.人類與自然界能和諧相處
[解析] 之所以說“自然界是客觀的”,是因為無論人類產生前后,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都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自然界按照自身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B符合題意;有了人類后,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會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但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都不依賴于人的意識,A說法錯誤;人類能有意識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必須以承認自然物的客觀性為前提,C與題意不符;人類與自然界能和諧相處不是“自然界是客觀的”的原因,D與題意不符。正確選項為B。
3.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對這個“物質”的理解,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B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現象
B.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C.一切具體物質形態的總和
D.除了人腦以外的客觀存在
[解析]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況了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在本質上都是物質的。由此可見,B是關于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物質概念的正確表述,符合題目要求,故可以入選;A、C、D表述錯誤,不能入選。因此,答案是B項。
知識構建·條分縷析
知識整合
核心要點
1.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2.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是物質的;意識是物質派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問題釋疑·探究升華
1.人口因素也是客觀的物質的嗎?
提示:對。(1)人口因素是指構成人類社會的有生命的個人的總和,是一個包括人口數量、質量、人口的構成、人口的發展、人口分布和遷移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范疇。
(2)人口因素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一,它在社會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也是客觀的物質的。
2.客觀實在與客觀存在是一回事嗎?
提示:
客觀實在
客觀存在
區別
含義
對世界萬事萬物和現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
一切客觀事物的存在,也包括意識的存在
特點
是物質的唯一特性,具有永恒性和絕對性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狀態、性質和特征,是具體的、多變的、易逝的
范圍
相對于意識來說,它是第一性的東西,不包括精神、意識現象
是相對于主觀而言的,既可以指具體的物質形態,也可以指具體的思想。既包括物質現象,又包括精神、意識現象
聯系
客觀實在是一種客觀存在??陀^存在不僅包括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物質現象,還包括不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精神、意識現象
┃┃探究提示■
1.教材P28
天地萬物是上帝創造的嗎?聯系你所知道的有關地球起源的知識,說明為什么上帝創世說是背離客觀實際的。
提示:天地萬物不是上帝創造的。現代天文學證明,地球、太陽系以及整個宇宙中的各種天體都有自己的形成和發展史,并且都和地球有相同的化學元素,這說明天和地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不是上帝創造的??茖W證明,各種生命(包括人類)都有其誕生的過程,構成生命的細胞的所有元素在無機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都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結果,不是上帝意志的產物。因此,宇宙間根本不存在上帝,更不存在上帝的創造活動。“神創論”與自然科學是背道而馳的,是極其荒謬的。我們必須堅持世界的物質性,堅持科學的自然觀。
2.教材P28
(1)古代的哲學家為什么會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態萬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許多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地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如磁場、超聲波、紫外線等。從哲學的角度看,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提示:(1)因為當時科學的發展非常落后,人們的認識水平有限,還不能正確地揭示世界的真正本原,只能從現實世界中去找一種具體事物來代替世界的本原,還沒有超越日常生活的經驗層次,沒有撇開事物的具體特性,他們對世界本原的解釋是帶有猜測性的,因而是不科學的。但是,這種從客觀世界尋找世界本原的思想,還是有其合理性的,他們堅持了一條基本路線——唯物主義,即他們堅持了世界是物質的,是不以人的意志(或上帝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世界。
(2)這些事物都是物質的具體形態。無論它們是否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都在我們的意識之外獨立地存在著,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無論多么特殊的自然現象,無論是看得見、還是看不見的事物,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它們都有共同的本質——客觀實在性,它們在本質上都是物質的。
3.教材P29
(1)人類社會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質條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環境到人類的社會環境、由古猿的群體結構到人類的社會結構的轉變?
提示:(1)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形成、存在和發展的基本物質生活條件。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綜合,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料。所謂人口因素是一個包括人口數量、人口質量、人口構成、人口發展、人口分布和遷移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范疇,人口因素也是社會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對社會的發展起著影響和制約的作用。生產方式是人類借以向自然界謀取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2)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勞動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環境到人類社會環境、由古猿的群體結構到人類的社會結構的轉變。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人類與動物界的各種區別都是在生產勞動中形成的。可以說生產勞動從何開始,人類社會也從何開始。
重難突破·互動探究
自然界的物質性
1.自然界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
(1)自然界是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它的形成和發展有其固有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宇宙間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諸神創造世界的活動,“上帝創世說”是荒謬的、唯心的。
2.物質
(1)含義: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2)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
┃┃典題鏈接■
  典例1
2020年3月30日,四川涼山州西昌市經久鄉馬鞍村發生一起森林火災,森林火災過火面積1
000余公頃,造成19人死亡、3人受傷。森林火災危害極大,如果反復多次遭到火災危害,還會成為荒草地,甚至變成裸地,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再要恢復森林幾乎是不可能的。上述材料說明(
C
)
①災害的發生是人類對自然破壞的主觀結果
②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③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人類在災害面前無能為力
④要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森林火災危害極大,如果反復多次遭到火災危害,還會成為荒草地,甚至變成裸地,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再要恢復森林幾乎是不可能的。這說明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尊重和保護自然,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②④符合題意。災害的發生是人類對自然破壞的客觀結果,不是主觀結果,①錯誤。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但人類在災害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③錯誤。故本題選C。
┃┃變式訓練■
1.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宣布,在火星表面發現了有“液態水”活動的強有力證據。這一發現進一步佐證了(
B
)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
②自然界的發展取決于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
③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創造自然界
④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的正確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題干中的發現進一步佐證了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的正確性,①④符合題意。②說法錯誤。③說法錯誤,自然界具有客觀性。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1.從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來看: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1)人類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由古猿發展而來的一個特殊的生物種群。
(2)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勞動創造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了手腳分工;勞動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勞動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形成了社會關系。
因此,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沒有勞動就沒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
2.從人類社會的構成要素看: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
(1)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地理環境是客觀的、物質的。
(2)構成人類社會的人口是客觀的、物質的。因為人類是在自然界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由古猿進化而來的。
(3)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決定性條件——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客觀的,具有物質性。
(4)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3.世界的物質性原理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世界的物質性圖示:
名詞解釋: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生產力是客觀的物質力量,生產力的實體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都是物質的。生產關系是客觀的經濟關系,它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等,它們都是物質關系,具有物質性。人們既不能隨意選擇生產力,也不能隨意選擇生產關系。
┃┃典題鏈接■
  典例2
康德在其撰寫的《宇宙發展史概論》中指出,“給我物質,我就用它造出一個宇宙來?!边@一觀點(
A
)
A.承認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統一于物質
B.否認社會的客觀性,過分強調個人的作用
C.認為人能夠創造物質,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
D.否認自然界的物質性,把宇宙看成意識的產物
[解析] “給我物質,我就用它造出一個宇宙來”,表明康德承認物質是形成宇宙的基礎,世界統一于物質,屬于唯物主義的觀點,A當選??档碌挠^點并沒有涉及社會是否具有客觀性,B不選??档聫娬{用物質創造宇宙,承認了自然界的物質性,C、D是對題中觀點的錯誤理解。
┃┃變式訓練■
2.達爾文發表于1859年的《物種起源》,至今深刻影響著人們對生命起源和進化歷程的認識,盡管人們對其進化假說一直存在爭議,但他的基本觀點還是閃爍著真理的光彩,不斷被科學的發展所證實。例如(
A
)
①生物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不是神的意志的產物
②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說揭示了生物進化的根本原因
③人類的起源是生物進化的結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說
④勞動在從古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達爾文關于生命起源和進化歷程的認識,揭示了生物不是神的意志的產物,人類也不是上帝創造的,①③當選。生物進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物有機體的發展,而不是自然選擇說,故②說法錯誤。勞動在從古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是達爾文的觀點,排除④。
PAGE
-
8
-第2框 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
學海導航·學情展示
問題導引
核心素養
1.如何把握運動、靜止、規律的含義?2.物質和運動的關系是怎樣的?為什么說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3.為什么說規律是普遍的、客觀的?人們如何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
科學精神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法治意識 尊重規律,違背規律必然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公共參與 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政治認同 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一。
知識梳理·自主研析
┃┃自主預習■
知識點1 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
1.運動的含義: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2.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的觀點。
(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3.運動與靜止
運動
靜止
區別
含義
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一是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
性質
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
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
聯系
①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②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知識點2 運動是有規律的
1.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特別提醒:正確認識規律三方面的內涵
內涵
理解
“固有的”
強調規律源自事物運動的客觀性和物質存在的客觀性,不是神的旨意或人的認識和意志強加給事物的
“本質的”
強調規律是隱藏在各種現象背后的穩定的、深刻的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透過現象才能把握規律
“必然的、穩定的”
強調規律不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偶然建立起來的聯系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1)規律的客觀性: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2)規律的普遍性: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3.方法論要求
(1)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
(2)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預習自測■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边@句話蘊含的哲理是(
A
)
A.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B.物質是永恒存在的
C.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D.運動是離不開物質的
[解析] 本題考查運動的絕對性??鬃拥脑捯馑际菚r光如流水,永不停息,說明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A正確。C說法錯誤,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B、D不符合題意。
2.太極拳是一項身體動靜平衡統一的運動,動時存靜勢,靜時寓動機,機中有勢,勢中成機,機勢難分,此太極之妙也。從哲學上看,太極拳運動體現了(
B
)
①動和靜相互滲透、相互包含
②動亦靜,靜亦動,沒有區別
③絕對的運動和絕對的靜止都是不存在的
④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太極拳“動時存靜勢,靜時寓動機,機中有勢,勢中成機,機勢難分”說明動與靜相互結合,相互滲透,①④正確。②③說法明顯錯誤。
3.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此典故的警示意義在于(
A
)
A.要按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辦事
B.要在永恒運動中把握事物
C.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D.要堅持物質和運動的統一
[解析] “揠苗助長”這一典故警示人們事物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性,要按客觀規律辦事,A正確。
知識構建·條分縷析
知識整合
核心要點
1.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和運動不可分。2.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3.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人們可以認識和把握規律,并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問題釋疑·探究升華
 1.有人認為,人能認識和利用規律,因而也能改變規律,這一觀點對嗎?
提示:不對。任何具體運動規律,其存在和發生作用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如價值規律只有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才能存在和發生作用。人利用規律正是改變了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進而使規律發生作用的形式和結果產生了有利于人的變化,但不能認為是改造了規律本身。規律是客觀的,是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的。
2.物質的固有屬性和物質的唯一特性是一回事嗎?
提示:(1)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這是說物質的本質,這個唯一特性是在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中規定的,是相對于人的意識、精神而言的。
(2)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這是指物質存在的狀態,或者說“客觀存在”本身的屬性,它是相對于物質的其他屬性而言的。
3.規律是普遍的、客觀的、永恒的,因而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無條件的。這一觀點對嗎?
提示: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隨著條件的變化,規律發生作用的范圍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探究提示■
1.教材P30
(1)談談你對《周易》中這句話的理解。
(2)想一想,物質和運動是什么關系?
提示:(1)《周易》中的這句話說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任何運動和變化都是有規律的。
(2)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物質和運動是辯證統一的。
2.教材P31
(1)能不能把世界萬物的運動歸結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運動?
(2)有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
提示:(1)不能。世界萬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它們存在于人的“心”、概念或精神之外,運動是客觀事物的運動。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運動主體是人腦。離開物質談運動會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潭。
(2)沒有。運動和物質密不可分。任何運動都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和承擔者。
3.教材P31
(1)世界上有沒有絕對靜止的事物?
(2)有人說,世界上存在著不運動的物質,例如,某些物體從出現的第一天起就沒動過,大雁塔在西安、故宮在北京就是如此。請你分析一下,這句話錯在哪里?
提示:(1)沒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靜止是運動的是一種特殊狀態。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
(2)這一觀點看到了事物有相對靜止的一面,但將靜止絕對化了。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大雁塔、故宮等建筑物相對于地面參照系而言沒有發生位移,這體現了相對靜止。但它們隨著地球一起轉動,處于絕對運動中,世界上不存在不運動的物質。
4.教材P32
想一想,歐布里德為什么會犯如此荒唐的錯誤?
提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確認運動絕對性的同時,也肯定相對靜止的存在。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歐布里德夸大了運動的絕對性,否認了相對靜止,陷入了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5.教材P33
人類根據什么發現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提示:人類根據元素變化的規律即元素周期律,發現并制造出新的元素。
6.教材P33
(1)為什么“永動機”是不可能造成的?
(2)焦耳的成功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提示:(1)“永動機”是不可能制造出來的,是因為這一設想違背了能量守恒定律,從一開始就是不科學的。
(2)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尊重科學、承認規律、尊重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才能獲得成功。
7.教材P34
(1)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能否被看作是改變或創造規律?
(2)請舉出人類利用客觀規律為自己造福的實例,談談你對人與客觀規律關系的看法。
提示:(1)不能。人類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人類是不能改變或創造規律的,因為規律是客觀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2)人類利用關于浮力的規律制造船舶。這說明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重難突破·互動探究
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
1.運動的含義
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2.運動和物質的關系
原理
理解
強調
誤區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
側重強調物質離不開運動
離開運動談物質會導致形而上學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任何運動都有自己的承擔者或者載體,離開物質載體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側重強調運動離不開物質
離開物質談運動會導致唯心主義
3.運動與靜止的關系
運動
靜止
區別
含義
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說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說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
性質
是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
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
聯系
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典題鏈接■
  典例1
2020年4月1日電,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在浙江考察時強調,要全面貫徹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做好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皥猿址€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
)
A.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
B.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主觀存在方式
C.生產方式是社會運動的物質載體
D.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解析] “穩”意味著相對靜止,“進”意味著絕對運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體現了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A正確且符合題意。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主觀存在方式”,B錯誤。材料闡釋的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關系,而“生產方式是社會運動的物質載體”反映的是物質是運動的載體,C排除。材料闡釋的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關系,而“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反映的是物質和運動的關系,D排除。故本題選A。
┃┃變式訓練■
1.我希望,有朋自遠方來,歲月不改其性,紅塵不染其心;我希望歲月無痕,大地不老,一路最美際遇充滿詩情和畫意。但從哲學角度看(
A
)
①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物質的運動具有絕對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現象
③物質決定意識,人在紅塵面前是無能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
④物質的根本屬性是客觀實在性,“歲月無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從哲學角度看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物質的運動具有絕對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現象,①②說法正確。物質決定意識,但人在紅塵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做到“不染其心”,③錯誤。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④錯誤。故本題選A。
運動是有規律的
1.規律的含義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2.規律的客觀性與普遍性
(1)規律的客觀性。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2)規律的普遍性。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3)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違背規律會受到規律的懲罰。(方法論)
(4)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在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特別提醒:理解規律的含義必須把握以下幾個關系
(1)哲學上的規律和具體規律。哲學上講的規律概念,是對各種具體規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總結,不同于具體規律。哲學上講的規律概念和具體規律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2)規律和規律性現象。規律是隱藏在事物內部,相對穩定、深刻的本質聯系,需借助抽象思維才能揭示;規律性現象是浮于外表的聯系,形式多樣且多變易逝,能夠借助感官直接感知。雖然規律總會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現象的背后也總會隱藏著規律,但規律不等于規律性現象。
(3)規律和規則
規律
規則
區別
含義不同
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人們制定出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性質不同
是客觀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廢除
是主觀的,可以制定、修改、補充或廢除
聯系
一個正確的、合理的規則總是根據客觀規律制定的,是對客觀規律的反映
┃┃典題鏈接■
  典例2
(2020·新課標全國卷Ⅱ,21)習近平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尊重規律,摒棄征服水、征服自然的沖動思想?!坝碇疀Q瀆也,因水以為師。”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規律。這說明(
C
)
①認識規律就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掌握和尊重規律才能避免主觀盲動
③根據規律特點利用規律才能造福人類
④按規律辦事就不能改變其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認識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但并不是認識世界就能改造世界,因而“認識規律就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說法錯誤,①錯誤。尊重規律,摒棄征服水、征服自然的沖動思想,禹之決瀆,因水以為師,這說明掌握和尊重規律才能避免主觀盲動,也說明根據規律特點利用規律才能造福人類,②③正確且符合題意。人們可以在尊重、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④錯誤。故本題選C。
┃┃變式訓練■
2.曾幾何時,崇山峻嶺原始森林變成了延綿不絕的“光頭山”。四川人民經過十幾年苦心經營,再現了滿目蒼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生態屏障的建成折射出當地人民(
D
)
A.秉持綠色生態理念,發揮人定勝天的氣概
B.把握事物發展規律,預見生態變化的趨勢
C.保護生態環境的活動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
D.在尊重客觀規律基礎上努力改造生態環境
[解析] 四川人民經過苦心經營,建成了長江上游的生態屏障,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人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的結果,D符合題意;A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具有唯心主義傾向,排除;材料沒有體現預見生態變化的趨勢,B與題意不符;材料強調人們的實踐活動獲得了成功,不是強調人們的實踐活動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C不選。
PAGE
-
8
-第1框 意識的本質
學海導航·學情展示
問題導引
核心素養
1.意識的起源、生理基礎和內容分別是什么?2.意識的本質是什么?為什么說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3.物質決定意識原理的內容和方法論是什么?
科學精神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法治意識 物質決定意識,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反對否定物質第一性的唯心主義觀點。公共參與 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政治認同 承認物質決定意識,堅定唯物主義信念。
知識梳理·自主研析
┃┃自主預習■
知識點1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1)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
(2)生物的反應形式(刺激感應、感覺和心理)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
2.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勞動和社會交往促進了意識的物質器官——人腦的生成,促進了意識的表達手段——語言的產生,提供和豐富了意識的內容。
特別提醒: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人與動物不同,人不是靠本能生活,而是靠相互結合的勞動來創造生活,人一開始就是社會性的動物,勞動和社會交往促進了意識的物質器官——人腦的生成,促進了意識的表達手段——語言的產生,提供和豐富了意識的內容。因此,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知識點2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知識點3 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1.生成意識的物質器官——人腦。
2.意識反映的客觀對象——客觀存在。
3.不管什么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
特別提醒:意識與客觀存在不完全一致: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并不意味著意識與客觀存在會完全一致。只有正確的意識才與客觀存在具有一致性。
┃┃預習自測■
1.“不忘初心”等網絡熱詞真實地折射出這個時代大眾的社會訴求和心理,是當今社會文化的一個縮影、一面鏡子。這表明(
A
)
A.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B.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C.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D.意識是主觀與客觀的歷史的統一
[解析] 網絡熱詞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表明了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A正確。B項說明了意識的起源,C項說明了意識的生理基礎,BC兩項不符合題意。正確的意識是主觀與客觀的歷史統一,D項錯誤。故本題選A。
2.黑格爾說:“像某些動物,他們聽見了音樂中一切的音調,但這些音調的一致性和和諧性,卻沒有透進他們的頭腦。”這表明(
A
)
①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②動物本能反應是形成意識的物質基礎
③純粹動物心理不會自發形成意識
④意識是大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材料中“像某些動物,他們聽見了音樂中一切的音調,但這些音調的一致性和和諧性,卻沒有透進他們的頭腦”,這說明純粹動物心理不會自發形成意識,進一步說明意識是人腦的機能,①③符合題意。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②表述錯誤。意識是人腦的機能,而不能說是大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映,動物的大腦也會對外界的刺激產生反映,④表述錯誤。故本題選A。
3.當你用地圖軟件導航,接受音樂電臺推薦,查詢明天的天氣,和Siri(蘋果手機的語音助手)聊天,以及其他很多很多應用,其實都是人工智能在為你服務。由此可見,人工智能(
C
)
A.具備獨立意識
B.可以取代人腦
C.是社會實踐的產物
D.是意識的產物
[解析] 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人工智能不可能具備獨立意識,排除A。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人腦,排除B。人工智能是人類在意識的指導下通過實踐創造出來的,是人類實踐的產物,C正確。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意識通過實踐才能把人們觀念的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排除D。故本題選C。
知識構建·條分縷析
知識整合
核心要點
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2.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3.無論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的形成離不開社會實踐。
  問題釋疑·探究升華
1.有了人腦就一定產生意識嗎?
提示:(1)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但并不是有了人腦就可以產生意識。要產生意識,除了人腦,還必須要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實踐使客觀存在作用于人腦。長期脫離社會或大腦受到損害的人,都不能形成意識。
(2)只有人腦與客觀存在相結合才能產生意識,離開了客觀存在,意識就不能產生。
2.人腦與大腦相同嗎?
提示:(1)人腦與動物的大腦在結構上有著質的區別。這些區別說明了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沒有高度發達、高度完善的人腦這種特殊的物質作為基礎,是不可能產生意識的。
(2)動物的大腦只對客觀事物作出本能的反應,而沒有思維能力,只會利用自然界中現成的東西。
3.意識的形式是客觀的嗎?
提示:不是。(1)意識并非客觀世界本身,也不是客觀事物直接進入意識,而是經過人腦加工改造過的關于客觀世界的形象、本質和關系等,即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意識體現了主觀形式與客觀內容的統一。
(2)從意識的主觀形式上看,意識是由知識、情感、意志等各種反映形式共同組成的完整體系。①從意識的主觀差別上看,對于同一對象或同一客觀過程,不同的人由于社會地位、知識水平等的差異,會產生不同的反映。②從意識的主觀特征上看,意識作為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不僅是對客觀對象的近似真實的摹寫,還可能是對現實的歪曲的、虛幻的反映。
4.意識的內容是主觀的嗎?
提示:不是。(1)無論什么樣的意識,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具體的還是抽象的意識,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進行加工改造的結果,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的內容來源于客觀存在,是客觀的。
(2)正確的意識是人們如實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而錯誤的意識則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二者的區別不在于是否對客觀事物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對客觀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質的反映。
┃┃探究提示■
1.教材P35
想一想,無生命物質的反應特性、生物的反應形式同人的意識是什么關系?
提示:無生命物質的反應特性、生物的反應形式同人的意識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①聯系:無生命物質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因為人的意識活動要依賴一定的生理基礎,特別是人腦這一高度發達的物質器官。生物的反應形式(刺激感應、感覺和心理)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
②區別:無生命物質的反應特性是一種物理的或化學的反應,生物的反應形式屬于它們的本能,而人的意識活動則是自覺的,與無生命物質的反應特性、生物的反應形式有著本質的區別。
2.教材P35
(1)談談你所熟悉的動物有哪些復雜的心理反應。
(2)上述動物的心理為什么不能發展為人的意識?
提示:(1)高等動物的心理不僅包括感覺、情感,甚至還有簡單的分析和判斷。例如,猩猩搬箱子去夠懸掛在屋梁上的香蕉,壁虎在遇敵時能折斷自己的尾巴逃生,等等。
(2)因為人的意識是勞動的產物、社會的產物。勞動和社會交往促進了意識的物質器官——人腦的生成,促進了意識的表達手段——語言的產生,提供和豐富了意識的內容。而動物缺乏這種社會性的勞動,所以純粹的動物心理不能發展為人的意識。
3.教材P36
(1)有沒有一種高等動物的腦在復雜性上超過人腦?
(2)動物的腦在機能上有沒有可能達到人腦的水平?
提示:(1)高等動物雖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應,但是其大腦無論是在構造還是在機能上都比人腦簡單。因此,高等動物的腦與人腦有著本質的區別。高等動物的腦的復雜性不會超過人腦。
(2)在大腦的機能上,人腦有運動區、感覺區、語言區,能夠形成一定的網絡系統;而動物腦則沒有語言區,這是因為動物缺乏社會性勞動。因此,動物腦在機能上不可能達到人腦的水平,不會形成意識。
4.教材P36
(1)離開了客觀對象,會不會有鬼神觀念?
(2)離開了客觀對象,能不能產生人類的意識?
提示:(1)不會。意識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在人的頭腦中產生的觀念不管多么荒唐、可笑,它們依然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離開了客觀對象,就不會有鬼神的觀念。鬼神觀念是意識的一種,是錯誤的意識,也就是說,鬼神觀念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歪曲、虛幻的反映。所以,離開了客觀對象就不會有鬼神觀念。
(2)從內容上看,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腦主觀自生的,意識的形成離不開客觀事物。因此,離開了客觀對象,就不能產生人類的意識。
重難突破·互動探究
全面把握意識的本質
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①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
②生物的反應形式(刺激感應、感覺和心理)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
(2)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①純粹的動物心理并不會自發地形成意識。
②勞動和社會交往促進了意識的物質器官——人腦的生成,促進了意識的表達手段——語言的產生,提供和豐富了意識的內容。
2.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1)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
①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②人腦雖然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但其不會自行產生意識,只有人腦與客觀存在相結合才能產生意識,離開了客觀存在,意識既不能產生,也不能發展。
(2)意識活動是通過人腦對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動實現的
①反射的形式。
無條件反射是動物由遺傳獲得的本能,是動物對環境作用的一種反應。條件反射是動物通過后天“學習”獲得的能力,是心理活動。
②條件反射的形式。
條件反射有兩種:一種是由于具體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叫作第一信號系統,這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一種是在語言刺激下產生的反射,叫作第二信號系統,這是人所特有的。意識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號系統基礎上產生的反映。
③正是因為動物沒有基于語言的第二信號系統,所以我們說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3.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1)意識的內容來自客觀存在,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而內容則是客觀的
可用圖示類比為:
(2)不管什么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無論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它們的區別在于是否如實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
(3)意識的形成離不開社會實踐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客觀存在通過人的實踐活動作用于人腦,人腦才會形成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這才有了意識。
4.全面把握意識的本質可用圖示表示如下:
┃┃典題鏈接■
  典例
(2019·天津,10)下列選項與漫畫《心病》的哲學寓意最貼切的是(
A
)
A.杯弓蛇影    
B.對癥下藥
C.患得患失
D.白日做夢
[解析] A對:漫畫《心病》強調的是患疑心病的人,往往會陷入庸人自擾的泥淖而難以自拔。杯弓蛇影指的是疑神疑鬼,自相驚擾,與漫畫主旨相符合。B與題意無關:漫畫強調的是不從實際出發,而對癥下藥強調的是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C與題意無關:患得患失強調的是對個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計較,與漫畫主旨無關。D與題意無關:白日做夢強調的是擁有不可實現的夢想,與漫畫主旨無關。
┃┃變式訓練■
研究發現,“太陽出來喜洋洋”有充足的科學依據。當陽光照射皮膚時,人體產生的維生素D3會使大腦分泌一種名叫血清素的激素,從而讓人愉悅放松。這進一步佐證了(
A
)
①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
③意識是人腦活動的產物
④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材料表明的是陽光照射→產生維生素D3→人腦形成血清素→產生愉悅放松的感覺(“太陽出來喜洋洋”)之間的內在聯系,說明意識的產生離不開人腦這一物質器官;這一研究成果是對事物之間關系的正確揭示,說明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②正確。人腦不能自生意識,③說法錯誤。意識并非都是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④錯誤。
PAGE
-
6
-第2框 意識的作用
學海導航·學情展示
問題導引
核心素養
1.意識活動的特點有哪些?2.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為什么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3.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科學精神 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法治意識 樹立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的觀點,反對意識決定物質的唯心主義觀點。公共參與 在意識的指導下,通過實踐活動改造世界。政治認同 承認物質決定意識,堅定唯物主義信念。
知識梳理·自主研析
┃┃自主預習■
知識點1 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1.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
2.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
知識點2 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1.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
2.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意識活動依賴于人體的生理活動,又對生理活動有著能動的反作用。
知識點3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含義: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2.要求
(1)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2)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3)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預習自測■
1.每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都為中國勾畫出了未來一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任務要求和措施。這說明(
A
)
A.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
B.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
C.意識決定物質
D.意識能夠反作用于物質
[解析]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勾畫出的未來中國的發展目標等,屬于意識的內容,體現了意識活動的目的性,A符合題意。
2.“精神不是萬能的,但沒有精神是萬萬不能的”,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
B
)
①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②意識可以決定一切
③意識先于物質而存在
④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題考查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所以精神不是萬能的;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所以沒有精神是萬萬不能的,①④正確。②夸大了意識的作用,錯誤;物質先于意識而存在,③說法錯誤,排除。
3.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報告指出,到2030年,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將實現4億農民進城變市民的轉變。然而,城鎮化的進程,各地應當因地制宜,從各地的具體實際入手,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進度,決不能搞“一刀切”。這表明(
A
)
A.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B.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
C.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D.社會發展由人的意愿決定
[解析] “城鎮化的進程,各地應當因地制宜,從各地的具體實際入手,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進度”說明解決城鎮化問題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故選A;B、C與題意不符;D說法錯誤。
知識構建·條分縷析
問題導引
核心素養
1.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2.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3.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問題釋疑·探究升華
1.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與意識對改造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是一回事嗎?
提示:不是。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意識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二是意識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而意識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又包括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導作用及對人體生理活動的調節與控制作用。因此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導作用僅僅是意識能動作用的一個方面,是意識能動作用的突出表現。
2.意識的能動作用就是意識的促進作用嗎?
提示:不是。(1)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特別表現在意識對物質的能動的反作用。
(2)但不同性質的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不同:正確的意識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則會把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引向歧途,起著阻礙作用。
3.你能說出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反作用的關系嗎?
提示:(1)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反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要求我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意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2)二者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作用。物質的決定作用是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識的能動作用受物質的決定作用制約,是第二性的。意識的能動作用服從于物質的決定作用。
┃┃探究提示■
1.教材P38
(1)為什么說最蹩腳的建筑師也要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
(2)馬克思的這段話說明了什么?
提示:(1)因為即使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其活動也是有目的性的,在進行建筑之前,他們就已經在頭腦中形成了設計;而即使是最靈巧的蜜蜂,其活動也純粹是無目的的本能的活動,它們的活動不像人的建筑活動那樣具有主動創造性。
(2)馬克思的這段話說明:人的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能夠指導人們順利地開展實踐活動,從而說明人的意識活動區別于動物的本能活動。
2.教材P39
(1)科學家關于電腦的設計理念是怎樣產生的?
(2)意識在人類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是怎樣發揮作用的?
提示:(1)科學家關于電腦的設計理念是從客觀事物中來的。因為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人能在意識的指導下,通過實踐制造出自然界原本沒有的東西。這充分說明了意識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一是能夠能動反映客觀世界,二是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世界。
(2)意識可以指導人的實踐活動,人們通過實踐活動把頭腦中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創造出客觀世界中原本沒有的東西。所以,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人的意識通過指導實踐發揮出了巨大的能動作用。
3.教材P40
有人說:“精神不是萬能的,但沒有精神是萬萬不能的。”結合實際談談你的體會。
提示:①精神屬于意識范疇,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不論意識的能動作用有多大,它總是受客觀物質條件的制約,所以說精神不是萬能的。認為精神的作用是萬能的是唯心主義觀點。②沒有精神又是萬萬不能的。因為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沒有精神,也就不可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人總是需要精神的。我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例如,在日常學習中,如果我們有了堅定的信念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就可以克服學習中的許多困難,取得成功;相反,如果缺乏信心,則會一事無成。
4.教材P41
結合材料,說明為什么十八洞村成功甩掉了貧困帽子?
提示:該村尊重了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本村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該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村委會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做到了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該村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成功甩掉了貧困帽子。
5.教材P41
(1)該地區是根據什么來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的?
(2)如果你是這個地區的負責人,你會根據什么來制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政策?
提示:(1)該地區在制定發展戰略時,堅持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客觀要求,從本地的客觀實際出發,制定出符合客觀情況的政策,促進了該地經濟的發展。
(2)①根據該地區風景秀麗、四季如春的實際,發展旅游業。②根據該地區屬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發展民族特色文化,帶動旅游業發展。③根據該地區風景秀麗,但基礎產業薄弱的實際,發展綠色經濟產業。④根據該地區地處邊陲的實際,發展邊境貿易。
重難突破·互動探究
意識的作用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1)意識活動的特點
(2)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
①意識活動的主動創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②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每一時期的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總是有限的,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又總是在不斷地深化、擴展和推移。隨著人們實踐的發展和認識能力的提高,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科學知識正在迅速增加,認識又是無限的。
知識拓展:人的認識是有限性和無限性的統一
就每個人來說,就認識的每一次實現而言,認識是有限的;就整個人類的無限發展和人類認識不斷前進的歷史趨勢而言,認識又是無限的。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1)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
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的含義。
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是指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
②意識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才能作用于客觀事物。
不能把意識對客觀世界的指導作用理解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它必須經過“實踐”這一必不可少的中間環節,物質的東西只能用物質的東西去直接改變,實踐是意識反作用于客觀事物的必經途徑。
③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導作用有正反兩個方面。
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④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導作用的方法論意義。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要求我們要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2)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意識活動依賴于人體的生理活動,又對生理活動有著能動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斗志。
特別提醒:正確理解意識的能動作用
意識的能動作用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是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二是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前者是指意識通過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特別是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對實踐起指導作用。后者則是指意識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才能反作用于客觀事物,不能把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理解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
(3)總之,意識具有能動性,它是對物質的能動的反映,又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典題鏈接■
  典例1
(2019·江蘇,28)兩條小魚遇到一條大魚,大魚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么樣?兩條小魚繼續游了一會兒,終于,其中一條忍不住問另一條:什么是水?……不少人就像故事中的小魚一樣,生活在社會的“水”中太長時間,已不知道“水”是什么。從哲學角度看這是因為(
D
)
A.認識具有無限性
B.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C.認識具有反復性
D.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
[解析] D符合題意:題干中的比喻說明我們很多人就像小魚一樣,生活在社會中卻不注重對社會的認識,體現了意識的自覺選擇性。A、B、C不符合題意:材料體現不出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也體現不出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變式訓練■
1.下圖既可以看成正在對視的兩個人,也可以看成一個酒杯。這表明(
C
)
A.運動是客觀事物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B.人們的認識結果是由認識的主體決定的
C.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而有選擇的
D.人們的認識活動可以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
[解析] “既可以看成……也可以看成……”,說明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的、有選擇的,并不是客觀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C符合圖片主旨。A說法正確,但不是圖片所表達的思想。人們的認識結果是主客觀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B說法錯誤。認識對改造客觀世界有指導作用,但它本身不能改造客觀世界,D說法錯誤。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含義
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哲學依據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要求
(1)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2)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反對錯誤觀點
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特別提醒:主觀能動性
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與活動,它包括相互聯系的三個方面:①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能動地認識世界的活動;②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的活動;③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所具有的精神狀態。
易錯警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前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
提示:不對。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屬于意識的范疇,不能作為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
┃┃典題鏈接■
  典例2
(2019·江蘇,27)近幾年,徒步、登山和騎行等體育旅游項目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這些項目既充滿活力又新鮮刺激,既放松精神又鍛煉身體,但并不是人人都適合的。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對參與者而言最重要的是(
B
)
A.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突破體能局限
B.堅持從實際出發,理性評估自身狀況
C.認識潛在的優勢,抓住時機贏得勝利
D.勞逸結合,做到運動與休息相互協調
[解析] B符合題意:題干中所述的體育旅游項目并不是人人都適合,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選擇。A錯:忽視了發揮主觀能動性要遵循客觀規律。C、D與題干材料無關。
┃┃變式訓練■
2.(2020·天津卷,10)習近平總書記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來闡述問題,注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比如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全面協調、堅持調查研究等。上述方法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對應正確的是(
A
)
A.堅持實事求是——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B.堅持問題導向——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
C.堅持全面協調——物質與運動的辯證關系
D.堅持調查研究——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辯證關系
[解析] 實事求是的意思是指從實際情況出發,不夸大,不縮小,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問題。這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體現了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A正確。堅持問題導向,體現的是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敢于承認矛盾,排除B。堅持全面協調,體現的是矛盾就是對立統一、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點,排除C。堅持調查研究,體現的是實踐與認識的關系,D排除。故本題選A。
PAGE
-
7
-第1框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學海導航·學情展示
問題導引
核心素養
1.什么是實踐?2.實踐的特點有哪些?3.如何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科學精神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法治意識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反對實踐與認識相互決定的錯誤觀點。公共參與 一切認識來源于實踐,一切認識都要服務于實踐。政治認同 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
知識梳理·自主研析
┃┃自主預習■
知識點1 實踐及其特點
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
(1)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
(2)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
特別提醒:實踐≠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改造世界分為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不是實踐。
2.實踐的特點
(1)客觀物質性:
①實踐的基本要素,即實踐的主體、對象和手段是客觀的。
②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是客觀的。
(2)能動性: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
(3)社會歷史性:
①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
②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知識點2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為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使客觀對象發生某種改變,并從中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1)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
(2)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
(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1)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條件: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
(2)實踐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可以把認識與結果相對照。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預習自測■
1.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下列不屬于實踐活動的是(
A
)
A.蜜蜂采蜜
B.科學實驗
C.社會變革
D.生產勞動
[解析]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B、C、D都屬于實踐。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的,A不是人類的活動,不屬于實踐活動。
2.浙江臺州的農民說,以前賣農產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賣”,后來有了專業批發市場,使銷量大增,現在有了網絡,通過網絡可以把產品賣到全國甚至世界各地。這些變化體現了實踐的(
D
)
A.客觀物質性
B.主觀能動性
C.直接現實性
D.社會歷史性
[解析] 由“以前……后來……現在”的變化可知,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實踐的社會歷史性,故D正確。
3.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科學技術在一定意義上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活躍、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性力量。這體現了(
A
)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③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④認識對實踐起指導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題考查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知識點。材料強調,改革開放的實踐使人們逐步確立對科技作用的正確認識,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①②正確;③④與題意不符。
知識構建·條分縷析
知識整合
核心要點
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能動性、社會歷史性。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3.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對實踐有消極的阻礙作用。
問題釋疑·探究升華
1.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因而脫離社會的孤立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這一觀點對嗎?為什么?
提示:對。任何實踐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實踐具有社會性,脫離社會的孤立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實踐活動并不等于單個人的實踐活動,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既可以采取集體行動,也可以表現為單個人的實踐活動,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是社會性的實踐活動。實踐的社會性排斥的只是脫離社會的孤立的實踐活動,并不排斥單個人的活動。同時,個人的活動也不排斥實踐的社會性。
2.實踐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動。對嗎?
提示:不對。改造世界分為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實踐活動;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不是實踐活動,是認識活動。
3.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唯一動力嗎?
提示:不對。認識發展是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人的主觀因素又有客觀世界的客觀因素。實踐是認識發展的主要的、根本的動力,是直接的第一推動力,但不是唯一動力。
4.你如何理解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提示:(1)實踐具有把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聯系起來的特點。一方面,實踐受主觀認識的指導,聯系著主觀認識;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變革客觀對象,聯系著客觀事物。
(2)實踐過程就成為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聯系的橋梁,人們把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加以比較,可以用實踐的客觀結果來檢驗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
┃┃探究提示■
1.教材P42
(1)談談你對實踐的理解。
(2)簡要分析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實踐與上述觀點的不同。
提示:(1)可以談談對“實踐”概念的感性認識,不必苛求準確。例如,實踐就是人們做事情,農民種田、工人做工、教師教學、演員表演等都是實踐活動。但這里要注意,實踐不包括人們的認識活動。理論活動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費爾巴哈割裂了理論(認識)活動與實踐的聯系,認為理論的活動是真正的人的活動,實踐是一種“利己主義”活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權威的觀點將人的實踐活動與動物的本能活動混為一談,也是錯誤的。
(2)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它具有客觀物質性、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的特點。黑格爾混淆了客觀物質性活動和主觀意識活動,認為實踐是人的精神、觀念的活動,否認了實踐的客觀物質性,是錯誤的;實踐是改造客觀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社會)的活動。
2.教材P44
(1)西紅柿等的食用之謎是如何被揭開的?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2)想一想,人的正確認識是從哪里來的?
提示:(1)西紅柿等的食用之謎是通過“品嘗”揭開的,這啟示我們只有勇于去“嘗試”“做一做”“試一試”才能獲得對萬事萬物的認識。
(2)“品嘗西紅柿”“吃螃蟹”這些事例告訴我們,人的正確認識只能從實踐中來。
3.教材P44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推動了科學的發展?
提示:實踐的發展不斷提出新的課題,提供新的經驗,提高人的認識能力,提供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從而推動了科學的發展。所以實踐是科學發展的動力。
4.教材P45
(1)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以上觀點的看法。
(2)你認為是非能夠說清楚嗎?怎樣才能說清楚?
提示:(1)中國古代哲學家通常用與“非”相對立的“是”來表述事物的真理性。莊子在這里陷入了不可知論,認為找不到一個標準來判斷是非?!笆欠悄q”的思想是不正確的,因為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認識正確與否,靠人的主觀認識本身無法證明,認識的對象也不會“自言其明”,只有社會實踐才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
(2)是與非是能夠說清楚的,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判斷是非的標準要看事實,看實踐的結果,看主觀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相符合。
5.教材P46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提示: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這位歸國博士來到草原,就是為了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造福草原人民。這啟示我們,知識只有應用于實踐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才能達到認識的目的。
重難突破·互動探究
實踐及其特點
1.實踐的含義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
提示:在把握實踐的含義這一知識點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實踐以人為主體,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
(2)改造客觀世界是發生在人與自然界、社會之間的活動。而停留在人的頭腦或口頭上的活動——如思考、辯論等不是實踐。實踐不是純粹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
(3)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的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2.實踐的特點
特點
原因或表現
客觀物質性
從實踐的構成要素看,實踐的三個基本要素(主體、對象和手段)都是客觀的。從制約實踐的條件看,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
能動性
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在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中,人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人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
社會歷史性
社會性強調的是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歷史性強調的是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受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
  特別提醒:(1)不能認為“實踐是一種客觀活動,又是一種主觀活動”。
(2)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并不否定單個人實踐活動的存在。
(3)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但盲目的實踐活動仍然存在,盲目的實踐活動是指缺乏正確意識指導的實踐活動。
3.總之,實踐是人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社會歷史性的活動。
┃┃典題鏈接■
  典例1
《韓非子·說林上》記載:一年春天,管仲跟隨齊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時迷失了路。管仲說:“老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們讓老馬在前面走,軍隊在后面跟著,果然順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C
)
①老馬的識途功能的客觀實在性取決于人的發現
②正確認識老馬識途的功能是解決迷路問題的關鍵
③用老馬找到返回的路體現了人的意識活動的能動性
④老馬之“智”與人之“智”歸根到底都源于實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老馬的識途功能是客觀存在的,不取決于人的發現,①說法錯誤;人利用老馬識途的功能,充分發揮了意識的能動作用,解決了迷路問題,②③符合題意;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馬不能進行實踐活動,老馬之“智”源于實踐說法錯誤,④排除。
┃┃變式訓練■
1.山脊上,代表中華悠久文化的長城蜿蜒曲折;山腰間,詹天佑創造性設計的“人”字形鐵路折回而上;地表下,運用當代中國先進技術建造的京張高鐵穿行向前。為避免破壞沿線文物和環境,京張高鐵建設者采用“精準微爆破”等新技術,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實現了高鐵與環境和諧共存。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B
)
A.京張高鐵與“人”字形鐵路是新舊事物的關系
B.工程設計與施工水平的提高說明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
C.建設者的創新意識是高鐵成功建設的首要前提
D.高鐵與環境和諧共存體現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
[解析]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的事物,舊事物是指違背事物發展規律沒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的事物。把京張高鐵與“人”字形鐵路的關系看成是新舊事物的關系是錯誤的,A排除;與“人”字形鐵路相比較,京張高鐵在工程設計與施工水平方面要高得多,這說明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B正確;尊重客觀規律是實踐成功的前提和基礎,C說法錯誤,排除;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D說法錯誤,排除。故本題選B。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為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使客觀物質對象發生某種改變,并從中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1)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產生的新要求,推動著人們去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
(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因為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1)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如果不超出認識的范疇,人們就無法判定自己的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
(2)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
(3)只有把主觀與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
(4)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
特別提醒:“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強調的是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強調的是認識的動態發展是由實踐推動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強調的是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強調的是認識要回到實踐中去、服務于實踐。
注意:不能把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等同起來。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而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通過實踐獲得直接經驗,二是通過學習獲得間接經驗。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最終都來源于實踐。可見,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是不同的。
┃┃典題鏈接■
  典例2
(2019·全國Ⅱ,23)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當今時代,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青年要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內在素質,錘煉過硬本領,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發展。這一論述蘊含的認識論道理是(
D
)
①源于直接經驗的認識是真理性認識
②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具有直接現實性
③時代和實踐為認識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和需要
④實現認識與實踐的統一需要不斷提升主體素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邰軐Γ侯}干中“當今時代,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體現了時代和實踐為認識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和需要?!扒嗄暌湎厝A……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發展”,體現了實現認識與實踐的統一需要不斷提升主體素質。①②錯: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認識不具有直接現實性。
┃┃變式訓練■
2.(2020·江蘇卷,26)“鄉野路,田地旁,幫扶隊員不辭忙;東家奔,西家訪,不落一個送芳香。”這一民謠成為某地脫貧攻堅中廣大扶貧干部工作狀況的真實寫照。由此可以看出(
C
)
①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②發展必須對人民群眾負責
③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④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但沒體現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①排除。材料強調,在某地脫貧攻堅中,廣大扶貧干部深入基層,幫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這說明發展必須對人民群眾負責,②正確。該民謠是某地脫貧攻堅中廣大扶貧干部工作狀況的真實寫照,這說明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③正確。潛移默化強調的是不知不覺,潤物細無聲,可見,材料沒體現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排除④。故本題選C。
PAGE
-
8
-第2框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學海導航·學情展示
問題導引
核心素養
1.什么是真理?真理的屬性有哪些?2.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觀性、條件性和具體性?3.如何理解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科學精神 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法治意識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堅持真理,反對謬誤。公共參與 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政治認同 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知識梳理·自主研
┃┃自主預習■
知識點1 真理是客觀的
1.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2.最基本的屬性:客觀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知識點2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超出了自己的條件和范圍就會變成謬誤。
2.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知識點3 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
(1)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還會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
(2)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
(3)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
3.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不是圓圈式的循環運動,而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
4.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預習自測■
1.入侵物種水花生的蔓延導致洪湖水質惡化、魚蟹死亡。在相繼使用物理和化學手段防治水花生蔓延的努力失敗后,當地政府在專家組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決定引進專食水花生的葉甲,終于用生物防治手段遏制了水花生的蔓延。這表明(
C
)
①具體的實踐水平限制了人們的認識
②不成功的實踐也能推動人們的認識
③實踐可以確定真理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④事物的發展程度制約了人們的認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人們在相繼使用各種方法失敗后,最終引進的葉甲解決了相關的問題,說明了不成功的實踐也能推動人們的認識,②說法正確;通過實踐,人們逐漸了解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說明了實踐可以確定真理的適用條件和范圍,③說法正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不僅要受到具體實踐水平的限制,還會受到不同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且客觀事物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①和④的說法過于片面,排除。本題選擇C選項。
2.核潛艇是集海底核電站、海底導彈發射場和海底城市于一體的尖端工程。為了我國的核潛艇事業,總設計師黃旭華多次與參試人員一起開展了風險極高的極限深潛試驗,通過一米一米地下潛,取得了豐富可靠的試驗數據,最終黃旭華和他的團隊于1970年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為我國?;肆α繉崿F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作出了卓越貢獻。上述材料蘊含的認識論道理是(
D
)
①認識工具的進步對認識的發展有深刻影響
②任何真理都是客觀與主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③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為認識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④追求真理是個過程,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邰転榱宋覈暮藵撏聵I,總設計師黃旭華多次與參試人員一起開展了風險極高的極限深潛試驗,取得了豐富可靠的試驗數據,最終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為我國?;肆α繉崿F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貢獻。這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要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③④符合題意。材料不是強調認識工具的進步對認識的發展有深刻影響,①不合題意。任何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②錯誤。故本題選D。
3.“吃就吃新鮮的”,這是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通常情況下,對大多數食品而言,越新鮮,味道越好,其營養價值也越高。但對黃花菜、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鮮”往往意味著可能存在食物中毒的隱患。上述材料說明(
C
)
①真理總是局限于一定的條件和范圍
②真理與謬誤并無明顯的界限
③真理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④真理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在通常情況下,對大多數食品而言,越新鮮,味道越好,其營養價值也越高。但對黃花菜、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鮮”往往意味著可能存在食物中毒的隱患。材料說明真理總是局限于一定的條件和范圍,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①③符合題意。真理與謬誤有嚴格的界限,②說法錯誤。材料強調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不體現真理的含義,④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C。
知識構建·條分縷析
知識整合
核心要點
1.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有條件的,真理是具體的。3.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
問題釋疑·探究升華
1.有用的認識就是真理嗎?
提示:不對。(1)真理作為正確認識,對人們的實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是有用的。
(2)“有用”的認識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觀需要作為衡量真理的標準,否定了真理的客觀性,是錯誤的。
2.真理不斷發展是否意味著真理中包含錯誤的內容?
提示: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因此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要在運動變化中發展真理,這正體現了真理的具體性和條件性,但不能由此認為被超越的真理中包含錯誤的內容。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已經確定的真理,在它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下,永遠是真理。
3.你能說出真理和謬誤的區別與聯系嗎?
提示:(1)區別:人們的認識就總體而言,既有真理,又有謬誤。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
(2)聯系:真理與謬誤之間相互依存、互為前提、相互轉化,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探究提示■
1.教材P47
(1)詹姆士關于真理的說法錯在哪里?
(2)在人們對事物的各種認識中,什么樣的認識能夠被稱為真理?
(3)對同一種事物的認識為何會有真理和謬誤的區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說法正確嗎?
提示:(1)詹姆士對于真理含義的理解是錯誤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真理觀。
(2)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3)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確定的對象也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其中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認識則是謬誤?!罢胬砻媲叭巳似降取钡恼f法是正確的,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權力、地位等)為轉移。
2.教材P47
(1)羅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發現是否表明歐幾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2)是什么原因使人們認識到歐幾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真理?
提示:(1)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邁出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謬誤。歐幾里得定理仍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條件的。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和人們對球面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們認識到歐幾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真理。
3.教材P48
(1)當我們在實踐中遭遇失敗時,應該怎樣看待已經獲得的認識?
(2)你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是怨天尤人,還是鼓起勇氣、再接再厲?
提示:(1)我們以一定的認識指導自己的實踐,有時也會遭遇失敗。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會有兩種原因:一是認識正確,但我們的實踐過程存在問題,即操作性問題;二是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和深入,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若屬于后者,我們不應輕易懷疑甚至否定已經取得的認識成果,而應當以這種認識為基礎,進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深化我們的認識,發展和豐富既有的認識。
(2)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一個艱苦的探索過程,需要不斷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當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怨天尤人當然是錯誤的,應當鼓起勇氣,再接再厲。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山重水復之后定會柳暗花明,這就是事物發展的過程。
4.教材P49
人類對火星的認識還會發展嗎?為什么?
提示:人類對火星的認識還會發展,因為人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認識的基礎——社會實踐也是不斷發展的,人的認識能力必將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從而人們可以獲得越來越深刻的關于火星的認識。
重難突破·互動探究
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
1.真理是客觀的
(1)真理的含義
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特別提醒:理解真理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真理是一種認識。也就是說真理是屬于思想意識領域的東西。
第二,真理是正確的認識。認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真理是正確認識。
(2)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①客觀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
真理的客觀性有兩層含義:第一,是指真理內容的客觀性,即真理作為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本身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第二,是指真理檢驗標準的客觀性,即真理并不是某位天才人物的決斷,而是實踐檢驗的結果,而實踐本身是一種客觀的物質性活動。
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即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與謬誤的關系
真理與謬誤相互對立,二者之間有著嚴格的界限。真理是同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相符合的認識,是對客觀事物本來面目的正確反映。謬誤則是同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相違背的認識,是對客觀事物本來面目的歪曲反映。真理與謬誤相互統一,二者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超出了真理適用的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2.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邁出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2)真理都是具體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如果我們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于一定條件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于另一條件之中,真理就會轉化為謬誤。
(3)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認識和改正錯誤。
特別提醒:(1)多數人的意見不一定是真理,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人手里。
(2)不能認為真理永遠都是正確的。真理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否則它就會成為謬誤。
(3)在一定范圍內真理和謬誤有嚴格的界限,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
(4)真理的具體性與條件性的區別:真理的具體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過程來說的,強調縱向的變化;而真理的條件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強調橫向的變化。
┃┃典題鏈接■
  典例1
(2020·山東卷,12)毛澤東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最省力,因為它可以由人們瞎說一氣,不要根據客觀實際,也不受客觀實際檢查的?!边@告訴我們的是(
A
)
①唯心論和形而上學都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
②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和檢驗真理的標準
③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觀和客觀相符合
④不以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解析] 由題意知,唯心論和形而上學“不要根據客觀實際,也不受客觀實際檢查”,這揭示了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錯誤在于脫離實際,沒有實現認識與實踐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因此不屬于真理,故①③符合題意。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②說法有誤。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不以正確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④說法有誤。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
┃┃變式訓練■
1.(2020·新課標全國卷Ⅱ,23)2020年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主義產生時說:“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上述論斷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B
)
①理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
②理論只能反映當前經濟事實
③理論總是受到客觀現實的制約
④來源于現實的理論就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馬克思主義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這說明新的學說與經濟現實并不完全同步,反映了理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①符合題意。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不僅能追溯事物的過去,復制事物的當前,還能預測事物的未來,因此“理論只能反映當前經濟事實”說法錯誤,②排除。實踐決定認識,任何真理都是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因此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馬克思主義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這表明理論總是受到客觀現實的制約,③符合題意。來源于現實的理論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錯誤的,不一定都具有真理性,④排除。故本題選B。
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
(1)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認識會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還會受具體的實踐水平,特別是社會實踐所達到的廣度與深度的制約。
(2)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
(3)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這樣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
2.認識具有無限性
第一,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第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第三,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3.認識發展的過程和趨勢
認識發展的過程是反復性和無限性相統一的過程,是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認識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終極真理是不存在的。
4.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的方法論要求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典題鏈接■
  典例2
(2020·天津卷,12)1979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從此“小康”被用來詮釋中國現代化坐標上一個重要階段。從黨的十五大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過程體現了(
D
)
A.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真理
B.認識的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
C.真理通過不斷戰勝謬誤得到發展
D.認識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和發展
[解析] 認識的根本目的是指導實踐,A說法錯誤。真理的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B說法錯誤。真理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而不是通過不斷戰勝謬誤得到發展,C說法錯誤。從黨的十五大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表明黨對“小康社會”的認識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實踐的發展在不斷深化和發展,D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
┃┃變式訓練■
2.(2020·新課標全國卷Ⅲ,22)1869年,門捷列夫公布了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將已發現的化學元素納入一個統一的體系中。依據元素周期律,門捷列夫推斷當時的一些原子量測定結果存在誤差,預言“類鋁”(鎵)、“類硼”(鈧)等當時尚未發現元素的存在,他的推斷和預言后來在實驗中被逐一證實。這表明(
C
)
①科學發現來源于認識的不斷深化與積累
②科學原理對探索和發現客觀真理具有指導作用
③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在實踐中驗證自己的真理性
④科學原理——科學預測——實踐檢驗是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科學發現來源于實踐,①錯誤。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能夠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由題意知,門捷列夫依據元素周期表推斷當時的一些原子量測定結果存在誤差,預言一些尚未發現元素的存在,在這一科學原理的指導下,他展開了科學研究并在實驗中逐一證實了他的推斷和預言,這體現了科學原理對探索和發現客觀真理具有指導作用,②符合題意。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由題意知,門捷列夫展開了科學研究并在實驗中逐一證實了他的推斷和預言,這表明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在實踐中驗證自己的真理性,③符合題意。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④錯誤。故本題選C。
PAGE
-
8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流市| 敖汉旗| 屏东县| 瑞昌市| 屏东县| 固始县| 揭阳市| 疏勒县| 鄯善县| 鄯善县| 达孜县| 安阳市| 舒兰市| 宁南县| 霍州市| 富顺县| 手机| 红安县| 陆丰市| 长子县| 登封市| 琼海市| 方山县| 瑞昌市| 宿州市| 宣城市| 南平市| 连城县| 鄂托克前旗| 若尔盖县| 资兴市| 洮南市| 东乡族自治县| 甘德县| 郸城县| 深泽县| 克山县| 宝应县| 福鼎市| 利辛县| 南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