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第二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思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馬上就可以開始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嗎?探究與分享觀點一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應該等到資本主義充分發展以后再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觀點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已經創造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治條件。歷史回顧:1949年的中國百廢待興綜合國力居世界第13位人口5億多,農民占總人口的90%,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全國固定資產總值200億美元,GDP大概200億美元,人均年產值僅40美元。原始的農業工業基礎薄弱人民生活水深火熱解放前,我國的工業基本集中在上海,幾乎一切都是“泊來品”,洋貨占領中國市場。1949年我國的鋼鐵產量只有14.7萬噸,煤6000多萬噸,發電量30萬千瓦1949年我國的糧食產量只有2億多噸,幾乎沒有任何水利設施,畝產幾十斤,許多地區刀耕火種,農業生產力十分落后新中國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盡快解決5億多人民的土地問題,吃飯問題中國現代史時間軸曲折探索時期過渡時期十年動亂時期兩年徘徊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49年1956年1966年1976年1978年新民主主義社會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知識回顧: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取決于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生產力生產關系決定反作用經濟基礎決定反作用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政治結構)社會意識形態(觀念結構)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情境一:建國初期,毛澤東說:“現在我們能夠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夠種糧食,還能磨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任務迫在眉睫。情境二:只有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才能在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下面三幅圖片就反映了這三大改造的情景。情境三: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渡時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一化三改”一化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對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農業個體農民私有制改造后性質改造前性質社會主義集體公有制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農業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公私合營手工業個體手工業私有制社會主義集體公有制手工業合作社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是通過合作化運動實現的;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堅持自愿互利的原則,走合作化的道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利用、限制、改造、公私合營的政策,逐步把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所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實質: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變革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 情境一:新中國之初,我國已經有了相對強大和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國家已經掌握了重要的工礦企業、鐵路、銀行等國民經濟的命脈。 情境二:新中國之初,民族資產階級有為新中國建設服務的意愿,黨可以通過“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確政策,最終引導他們走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情境三:新中國之初,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但分散、脆弱的農業個體經濟既不能滿足工業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又有兩極分化的危險。 情境四:1950年中國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其中規定:“……彼此給予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并進行必要的經濟合作。”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國營經濟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01私營工商業02農業03國際形勢04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最深刻最偉大的革命(1949年——1956年)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億萬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作出的決定性選擇材料一材料二我國1952年鋼產量135萬噸,發電量72.6億度,煤炭6,649萬噸,原油43.6萬噸,棉布38.3億公尺。1957年鋼產量535萬噸,發電量193億度,煤炭13,000萬噸,原油146萬噸,棉布50.5億公尺。1957年比1952年鋼增長296%,發電量增長166%,煤炭增長96%,原油增長235%,棉布增長32%。--以上材料均選自1959年4月14日《人民日報》農民踴躍報名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上海信大祥綢布商店掛上了公私合營的招牌思考:結合材料,分析過渡時期三大改造的意義。同仁堂的公私合營創辦于1669年的同仁堂是我國著名的重要名牌老店,以配方奇特、制作精湛、藥品貨真價實而聞名國內外。新中國成立后,同仁堂一直受到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業務有了很大的發展。1954年,為了貫徹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正常,北京市地方工業局選擇同仁堂作為首批公私合營的示范企業。當時的經理樂松生以大局為重,順應歷史潮流,帶頭實行公私合營,收到毛澤東高度贊揚。公私合營后,同仁堂在生產、銷售規模和開發新藥等方面都有進一步的發展,成為我國最著名的重要企業之一。思考:結合材料,分析過渡時期三大改造的意義。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的歷史意義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標志1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改造的意義2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群眾方面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經濟方面社會生產力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政治方面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的重要作用3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開辟了道路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完成了改造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社會變革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思考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完成之后,我們該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中國?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并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任務有兩點,一是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二是加快推進各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改造。在艱辛探索中前進在工業化建設方面,一五期間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中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限額以上的694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對重工業和輕工業進行技術改造;用現代化的生產技術裝備農業;生產現代化的武器,加強國防建設;不斷增加農業和工業消費品的生產,保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五計劃選擇了與蘇聯類似的工業化道路,即高積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模式。以重工業為核心是這一時期工業化的鮮明特色探索適合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該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除了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之外,一五計劃時期計劃經濟體制也得到了完全確立。有明顯蘇聯色彩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不僅是工業化高速推進的需要,也是冷戰時期社會主義國家的普遍特點。國家開始干預國民經濟運行的方方面面,市場的作用開始被削弱。在艱辛探索中前進如何在中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照抄是很危險的,照抄別國經驗是要吃虧的,照抄是一定會上當的。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主要矛盾1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2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取得的成就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工業建設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建設農業方面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基礎設施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教育科技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人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改變,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在艱辛探索中前進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要意義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2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在艱辛探索中前進1.過渡時期(1)時間:(2)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3)過渡的必然性(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4)意義2.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1)標志(2)確立的重大意義1.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背景(2)借鑒(3)指明方向:黨的八大(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2.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取得的重要成就3.社會主義建設艱難探索的意義感謝聆聽下次再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一化三改.mp4 第二課第二框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 課件+視頻素材.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