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探究二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探究提示·研要點探究一 聚焦中國成就: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教材P69~70)1.在過去的幾年間,你的生活、你周圍人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收入、消費、就業、教育、醫療……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領域,搜集資料,與同學分享生活的變化,并分析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提示:結合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發生的深刻變化,根據自己或周圍人的生活變化,從收入、消費、就業、教育、醫療、社會安全等領域搜集資料,與同學分享,進一步感受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示例:從收入與消費角度分析:①改革開放40多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萬元,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人們的收入來源和收入方式不斷多樣化;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②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漸提高,從只求溫飽到如今的追求高品質的生活。40多年前,冬天沒有羽絨服,只有用棉花縫制的棉襖,冬天穿的是草鞋,腳被凍出裂口,而現在,幾乎家家戶戶有空調。那時候吃的食物也簡單,過節才吃頓饅頭、餃子,現在,饅頭、餃子天天吃,各種美食小吃數不勝數;現在的房屋既寬敞,又安全,一幢幢大樓層層蓋起,回首過去,一家好幾口擠在一間屋子,房子既小又簡陋,真可謂冬不暖夏不涼。不僅衣、食、住變化大,娛樂生活變化也很大。電視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現在的液晶電視;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手機從無到有,從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現在又到5G智能時代。原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全國各族人民的艱苦奮斗;等等。2.查閱《建國方略》,了解孫中山為振興中華提出了怎樣的建設計劃。說說這個建設計劃在當時為什么沒能實現?提示:孫中山為振興中華提出的建設計劃:①孫中山先生于1917年到1919年撰寫的《建國方略》,是由《孫文學說》《實業計劃》和《民權初步》三部著作綜合而成的叢書?!秾崢I計劃》集中體現了孫中山先生對中國工農業、交通等實現現代化的宏大設想,第一次把經濟建設放到首位,第一次提出對外開放的經濟戰略思想,是一份全面發展中國經濟的宏偉綱領。②《實業計劃》由六大計劃共36個小項組成。在這個龐大的總體構思中,發展交通和通訊是孫中山關注的重點。他提出:修建約16萬公里的鐵路,以五大鐵路系統把中國的沿海、內地和邊疆連接起來;修建160萬公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國的公路網,并進入青藏高原;開鑿、整修全國的水道,疏浚現有運河和開挖新的運河,一個規模龐大的治水和水土保持工程。大力發展內河交通和水利、電力事業;在中國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修建一個港口,建設成為如同紐約港那樣的世界水平的大海港。③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提出了修建三峽大壩設想,書中設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資其水力”。這是中國人首次提出三峽水力開發的設想。書中對發展新的鋼鐵冶煉、礦業與企業,在中北部造林以及移民于東三省,屯墾新疆與西藏都提出了縝密的設想。④關于發展經濟和實業的所有制問題,孫中山主張個人經營與國家經營并行不悖,相輔相成。他主張鼓勵發展個體經濟,并為之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孫中山的計劃在當時沒能實現的原因:在舊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條件下,孫中山先生的這些宏大構想是難以實現的。20世紀20~40年代的舊中國,政治黑暗、腐敗叢生;軍閥割據、戰亂不斷;日本侵略、燒殺搶奪;經濟凋敝、國力不濟;科技落后、人才匱乏。因此,既無安定的社會環境,也無強大的綜合國力來實現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夢想。3.今天的中國為什么能夠實現孫中山當年提出的建設藍圖?從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等不同角度,討論取得“中國成就”的原因,并以“為祖國點贊”為主題,制作一期主題板報。提示:今天的中國能夠實現孫中山當年提出的建設藍圖的原因:①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中國共產黨人忠實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志,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英勇奮斗,繼續前進,付出巨大犧牲,完成了孫中山先生的未竟事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在這個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繼續奮斗,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②一切成功發展振興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適合自己實際的道路的民族。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已經深深融入黨領導人民團結奮斗的偉大實踐中,不可逆轉地改變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整體面貌,不可逆轉地改變著社會主義中國的整體面貌。③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科學理論,引領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④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扎根中國大地,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用優秀文化產品振奮人心、鼓舞士氣,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影響力。主題板報的制作:活動建議:板報要突出“為祖國點贊”這一主題;可以通過散文、詩歌等形式編寫文字資料贊頌祖國的偉大成就;通過搜集資料,整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各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可以通過圖片形式呈現;抒發同學們對祖國偉大成就的自豪感,明確自己的責任和擔當,為爭做民族復興大業的時代新人而奮斗。探究二 點贊中國道路:科學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教材P70~71)1.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了低潮。有人據此認為,資本主義戰勝了社會主義,“歷史已經終結”。結合上述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對這一觀點進行批判?提示: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出現嚴重曲折。但是,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看,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是不可逆轉的;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看,共產主義一定要實現的信念是不可動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踐與發展。面對風云變幻的當今世界,只要把目光投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就不難看到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了何等強大的生命力。2.結合上述材料,與同學交流對“各國的發展道路由各國人民選擇”的理解。提示:①蘇聯偌大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分崩離析,這是前車之鑒?!爸袊罎⒄摗币矎膩頉]有中斷過,中國的綜合國力反而與日俱增。有人說中國現在搞的是“資本社會主義”,這是完全錯誤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什么主義。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正所謂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各國的發展道路應由各國人民選擇。任何干涉別國發展道路的做法都是錯誤的。②鄧小平同志曾經深刻地、總結性地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冷戰結束后,不少發展中國家被迫采納了西方模式,結果黨爭紛起、社會動蕩,人民流離失所,至今都難以穩定下來。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上升,國際上關于“北京共識”“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等議論和研究也多了起來,其中不乏贊揚者。③所謂的“中國模式”是中國人民在自己的奮斗實踐中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我們的制度必將越來越成熟,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將進一步顯現,我們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我國發展道路對世界的影響力必將越來越大。探究三 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教材P71)1.西方人曾經認為:“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獅子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事實證明,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中國的奮斗,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搜集相關資料,談談中國有哪些成功經驗具有世界意義。提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為其他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①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和體現到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領域。積極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讓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激勵人民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③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④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⑤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揮和增強我國制度優勢。⑥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不斷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圍繞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社會主要矛盾,堅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高質量發展。⑦堅持擴大開放,不斷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⑧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說明:中國的發展為其他國家提供的可借鑒的經驗很多,可結合搜集到的材料具體說明)2.搜集在博鰲亞洲論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會議上中國領導人的發言,談談中國為世界貢獻了哪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分析這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以“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為主題召開一次班會。提示:中國為世界貢獻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以及影響:①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發表題為“開放共創繁榮 創新引領未來”的演講,進一步闡發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原則與核心理念。習近平希望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攜手前行,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和平、安寧、繁榮、開放、美麗的亞洲和世界。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主張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要求各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不能以大壓小、以強凌弱、以富欺貧。只有遵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才能建立持久和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提供了解決可持續發展難題的鑰匙。在全球化時代,各國經濟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世界各國只有推動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發展創新經濟和綠色低碳經濟,才能促進可持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③習近平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并發表演講,向世界全面闡述了中國政府“一帶一路”倡議與世界前途的關系及蘊含其中的當代世界治理的中國方案。習近平指出:當前,中國發展正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不斷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持續發展,為“一帶一路”注入強大動力,為世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耙粠б宦贰苯ㄔO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帶一路”建設成果由大家共同分享。習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是一個偉大的構想,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給世界貢獻的世界觀。④“一帶一路”是攜手前行之路,為區域合作共贏提供新思路;“一帶一路”是美好未來之路,為全球治理體系增加新內涵;“一帶一路”是包容增長之路,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一帶一路”是引導國際社會推動新型全球化,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國際新秩序的中國方案。⑤從民族復興的歷史維度看,中國共產黨人獨立自主探索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道路,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為各國擺脫貧窮落后、走向繁榮富強提供了最生動的借鑒;從人類社會演進的制度維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并不斷開辟發展新境界,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從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實踐維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歷史性進步,并逐步形成了適應時代要求和自己國情的發展模式,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主題班會:建議:明確班會主題“中國的國際地位、國際責任”;圍繞主題搜集相關材料,比如,我國引領世界發展、承擔國際責任與義務的具體事例等,制作視頻資料展示;展示搜集的材料,并分組討論,形成共識;回歸到主題“我國的責任擔當”;進行價值觀教育,胸懷天下,努力學習,勇于擔當。探究四 堅定自信,實現中國夢(教材P72~73)1.結合所學知識,從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任選其一,從“為什么要有自信”“為什么能有自信”“如何堅定自信”等角度談談自己的理解。提示:可從“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任意選取一個,從“為什么能有自信”“為什么要有自信”“如何堅定自信”等角度談對自信的理解。示例:要堅定“文化自信”。①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②我們的文化自信,來自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③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④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2.展開想象:2035年,中國會是什么樣?你會是什么樣?以“2035年:祖國和我”為主題,舉行一次演講活動。提示:演講中要突出這幾個關鍵點:2035年、祖國、我。黨的十九大明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明確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可以結合在這一目標下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生態、法治、社會文明、國家治理、居民收入與生活水平等方面的變化,具體設想未來的國家面貌,自己在教育、就業、生活、醫療等方面的狀況,撰寫演講稿。探究結語·悟素能1.__信仰__、__信念__、__信心__,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有__信仰__、__信念__、__信心__,就會愈挫愈奮、愈戰愈勇,否則就會不戰自敗、不打自垮。2.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__馬克思主義__的信仰,對__中國特色社會主義__的信念,對__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__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3.建成__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__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PAGE-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