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人體的運動---探究運動原理 課型 探究課 課標分析 說明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 學 情 分 析 學生對于運動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有一定的認知,但并不系統和具體。尤其是對運動系統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知之甚少。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解剖鴨翅,讓學生充分觀察長骨、關節和骨骼肌的結構,激發他們的研究興趣,最終結合屈肘、伸肘、自然下垂和提重物這四組動作,總結出運動原理。 教 材 分 析 本節課是蘇科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十七章第一節內容,這一節課主要學習人體運動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本節課從解剖鴨翅入手,讓學生直觀的對運動系統的各個結構有所了解,從而理解其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再總結骨、骨骼肌和關節之間的協作關系,由局部到整體的學習順序,有助于學生建立知識體系。 核 心 素 養 理解生命本質,解決生活問題:理解骨、關節和骨骼肌的,以及不同生理結構所對應的功能,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念。再聯系運動中出現骨折、脫臼等運動損傷現象,解釋其原因。 體驗科學探究,樹立創新意識:本節課包含了解剖鴨翅的實驗。學生通過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對鴨翅各個結構進行觀察,并且思考骨、骨連接和骨骼肌之間如何協作,從而完成運動。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能主動的參與探究過程,主動思考,將自身觀察過程中的收獲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 發展身心健康,承擔社會責任:通過對鴨翅的結構觀察和分析,能夠用自己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對一些生活問題作出科學解釋,從而提出一些預防運動損傷的建議。 學 習 目 標 1.研讀文本,說出運動系統的組成。 2.通過解剖鴨翅,觀察長骨、關節和骨骼肌的結構,分析各結構之間的協作關系。 3.分享交流預防運動損傷至少三條建議。 學 生 培 訓 設 計 (一)預習培訓 基本預習要求: 1.學習目標:閱讀學習目標,勾畫、理解學習目標的內涵,明確重點與難點。 2.研讀課本:課本3遍,勾畫出重點信息,標注疑問點。 3.做學案:研讀完課本后,合上課本,對導學案問題進行構建、組織答案,形成自己的認識。 4.重讀:針對學案中的問題,再次研讀課本,解決不了的標明,準備課上探究。 (二)課前培訓 1.針對預習情況和學科班長對預習問題的反饋進行交流;有針對性的對做的不理想的小組和個人進行引導。 2.培訓高效科研小組,注重課堂組織和管理,培訓好展示任務,提高課堂效率; 3.全員培訓,提前做好課前準備,調動課堂積極性。 (三)課中培訓 1.關注每個學生,全員投入,持續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2.充分利用新生問題,二次研究,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3全體同學:認真完成探究案,積極討論,帶著目標參與合作學習,有總結,有反思,有收獲,有激情。 [課堂學習活動設計] 教 師 活 動 和 學 生 活 動 育人設計 核心素養 課 堂 學 習 過 程 設 計 一、導入 這節課開始之前,我們請一位同學跟著音樂跳一段韻律操。 教師:首先感謝某某同學為我們帶來這段表演,某某同學做的這幾組動作和黃雨齊小朋友踢足球的動作,他們動作雖然不同,但是完成這些動作都需要哪些系統的參與,如何協調完成的呢?經過一單元的學習,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本節課,我們首先探究運動原理。 二、學習目標解讀 1.研讀文本,說出運動系統的組成。 2.通過解剖鴨翅,觀察長骨、關節和骨骼肌的結構,分析各結構之間的協作關系。 3.分享交流預防運動損傷至少三條建議。 自主、探究、合作 1、瀏覽課本60頁和《學習設計與指導》的實驗步驟,了解解剖步驟,遵從由從外到里觀察順序, 2、剖結構:分別觀察鴨翅運動系統的各個結構,并分析與結構相對應的功能。 3、做運動:解剖觀察后,分別做屈肘、伸肘、自然下垂和提重物四種動作,完成動作時用左手感受,說出不同動作下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伸縮狀態 4、提建議:提出預防運動損傷的一些建議。 5、小組長確保小組成員一直在討論觀察的狀態,千萬不要游離課堂之外。 注意:展示落實規范——規范運用雙色筆勾畫重點,要有方法規律的總結。展示同學迅速到位,書寫規范,使用學科語言,展示大方。 【引領提升】 教師:同學們都已經完成探究案上的內容,相信同學們在探究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收獲,你能跟我們分享你的收獲? 學生:分析組成長骨各個結構的特征。 (首先,解剖刀從骨的外面可以剝離一層薄膜是骨膜,骨膜堅韌 其次骨膜下面是骨密質,骨密質質地堅硬,抗壓能力強。兩端結構疏松,呈蜂窩狀是骨松質,這種結構說明它能承受一定的壓力。骨松質和骨密質構成了骨質。 骨松質是紅色,因為在骨松質中有紅骨髓,具有造血功能。另外,用解剖刀除去中央部分的骨髓,可以看到中空的骨髓腔,并且骨髓腔中有黃色的液體。這就是黃骨髓,不具有造血功能) 學生:骨膜:血管、神經和成骨細胞。 教師:根據幾位同學的分享,長骨是輕而堅固,適于運動,但是我們身體中是否只有骨?還有什么? 學生:介紹關節的結構 (關節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組成。關節面包括關節頭和關節窩,關節腔內有滑液,能夠潤滑關節軟骨,減少摩擦,關節囊能把相鄰的兩骨牢固地連接起來) 教師:除了關節外,人體還存在不活動的連接和活動的連接,你能舉一些例子說明這是為什么? 學生:比如腦顱骨間的不活動連接是為了保護腦,脊椎骨間的辦活動連接與脊柱支持功能相關。 教師:各種骨連接形式都是與其功能相適應。骨圍繞關節轉動產生了運動,骨轉動的動力來自于?(哪個結構牽引骨繞關節轉動)骨骼肌又有哪些特點呢? 學生: 介紹骨骼肌特征 (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肌腹是中間這塊呈紅褐色,主要有肌細胞組成。外面有結締組織摸,里面有血管和神經。肌腱在兩端,呈白色的,肌腱分別附著在不同的股上面。) 教師:根據這位同學的介紹,判斷骨骼肌、關節和骨三者之間正確的連接方式是哪一個? 教師:關節、骨和骨骼肌是如何協作完成動作的呢? 學生:總結運動原理 (通過做屈肘、伸肘、自然下垂和提重物,總結出每一個動作是由骨骼肌收縮,牽引附著的骨,繞著骨連接活動行成的。) 教師:通過上面幾位同學的分享,我們知道運動系統由骨、骨骼肌和骨連接組成。其中,骨骼肌在運動系統中提供動力,骨起到杠桿作用,骨連接相當于支點,他們相互協作才能完成一個動作。但是,我們在運動時常常用力過猛或者動作不規范,造成肌肉拉傷、脫臼等現象,例如我們班張東瑞同學在運動會比賽時造成骨折。為了避免以后同學們在運動中出現這些損傷,你能提出一些建議嗎? 學生:提出運動損傷的建議。 教師:只要運動系統完整是否就能完成動作呢?我們下節課繼續討論。 設計意圖: 從學生日常都要跳韻律操和踢足球圖片導入本節課,激發學生思考運動原理,從而開展本節課。 【預設問題】 學生對于鴨翅會有抵觸心理,不愿意碰觸。 【解決措施】 1.提前培訓學生,消除心理壓力。 2.給學生準備一次性手套,讓他們有個心理上的過渡。 設計意圖: 了解實驗步驟,明確實驗目的,讓學生明白做是什么,怎么做?得到怎樣的結果?有內容可做,有問題可討論,這樣才能真實的探究。 設計意圖: 由外及里的觀察長骨的特征,探究組成長骨各個結構特征,分析每一種結構與之相對應的功能,逐漸形成結構適應功能的生物學觀點。 設計意圖:學生不僅能觀察到這些結構,還要能說出來,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預設】 1.學生對于關節腔描述可能不準確,關節腔是關節囊內層與關節軟骨共同圍成的密閉腔隙。 點撥注意事項: 1.教師不要喧賓奪主,注重引導學生的討論,而不是替學生回答問題。 2.適時引領,巧妙地拋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3.注重談論和感悟,讓學生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 設計意圖:不同的連接方式與功能相適應,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念。 設計意圖: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并引導學生探究本節課的核心問題,即探究運動原理。同時從局部到整體的學習順序,有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設計意圖: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總結骨、關節和骨骼肌協作關系,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入手,提出具體的運動損傷,從而引起學生關注度,激發學生注重在運動中保護自身,樹立科學運動的意識。 設計意圖:回扣單元課題,引發學生思考,延伸下節課 體現核心素養: 1.理解生命本質; 2.體驗科學探究。 核心素養:1.解決生活問題; 2.發展身心健康。 評 價 課 堂 反 思 本節課通過剖結構-學生認識運動系統的各個結構特征、做運動-屈肘、伸肘、提重物和手臂自然下垂,總結出骨、骨連接和骨骼肌之間共同協作完成動作以及提建議-如何避免運動時受傷。學生能夠全員參與,主動探究。但是在反饋階段,學生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較少,仍需多加培訓,讓生生互動成為常態。其次我自身的語言要有感染力,要帶動課堂活躍氛圍。最后,課堂評價不及時,引領作用仍有欠缺。仍需要不斷打磨課堂提高個人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