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動物的行為” 教學設計 一、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對動物生理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個時期的學生正是身體發育的旺盛階段,也是思維較活躍的時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很高,學習和運用知識的欲望也很強,而真正能獨立的探究,對一部分學生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生理特點,注意問題的創設,從而啟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從而形成正確的生物科學素養。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動物的行為,說出動物行為的類型。2、能區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認識研究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探究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1、建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認識到只有人類和動物在自然界中的和諧相處,才能使整個地球表現出盎然生機。2、初步認識研究動物行為的意義,關注動物的生存環境,從而初步使學生具有保護動物及生物圈的意識,拒絕破壞環境。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學習行為、先天性行為、社會行為的概念、特征及意義。 2、動物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的概念和事例 難點: 1、動物后天性行為的特點和意義。 2、動物社會行為中的分工合作是怎樣實現的。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游戲(鷹、母雞、小雞)頭飾 學生準備:通過多種媒體電視、互聯網、報刊等搜集與動物行為相關的圖片資料。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 學習新課 動物的行為 1、不僅是指動物的動作,還包括動物的站立姿勢、體色的改變、氣味的釋放等。 2、動物行為的類型: 覓食行為 爭斗行為 防御行為 繁殖行為 社群行為 節律行為 3、動物行為的意義 有利于它們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動 二、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 1、先天性 行為:由遺傳物質所決定的,是動物生存的基本條件,但有局限性。 2、后天性行為: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和生活經驗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動物越高等,學習行為越復雜,動物的適應能力就越強。 3、學習的重要性。 列舉實例 鞏固概念 學習評價 小結 課堂延伸 游戲:老鷹捉小雞 提出問題:這是老鷹和小雞的什么活動?你還知道動物的哪些行為? 什么是動物的行為? 采取積極的辦法,引導同學們知道凡是有利于動物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動都是動物的行為。 ? 對各組探究成果進行激勵性評價 引導學生思考:動物有哪些主要的行為??對動物有什么意義? 引導學生對動物行為作更具體的分析? ? ? 組織討論:動物行為對動物有什么意義? 組織學生觀看資料,啟發學生思考、討論討論(其間巡視、旁聽學生的討論,對學生的見解給予積極的評價并補充和完善),以達到教學目標。 提出問題:馬戲團的小狗會根據訓獸員的命令做各種動作,這是什么行為? ? ? ? 提出問題:人類的不斷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播放部分典型動物行為的視頻,強調先天性行為、后天性行為的區別。 提問:你能舉出哪些動物行為的實例。組織合作學習,每組列舉一個行為。 圍繞教學目標設置達標測評題,組織學生自測并對自測結果點評??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動物行為、先天行為和后天行為的的概念以及先天行為和后天行為的的聯系與區別 鼓勵學生有目的查找資料,探究動物學習行為 學生完成游戲 列舉出各種行為。 如:蛇冬眠 雁南飛 壁虎斷尾 1、?回憶、搜索自己腦海里動物行為的情景并回答。并試著給動物行為下定義。 2、? 通過錄像的啟發、老師的點撥,重新認識什么是動物的行為。 ? 展示課前的探究結果 歸納總結動物 行為的類型? 觀看資料,在教師點撥下加深對動物行為類型的認識 討論、總結。 認識到研究目的在于認識動物活動的規律,利用有益的動物,防范有害的動物等。 學生觀看資料分析、討論、說出各自的見解,使所學知識得以內化和遷移。 ? ? ? ? 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討論交流? ? 1、根據老師提出的學習任務分組討論問題, 2、學生分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 自測檢驗學習效果 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總結歸納 進一步探究 激發學生興趣, 活躍課堂氣氛 ? ? ? 擴展學生的視野 ? ? ? 抽象的知識形象化 ?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 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提高概括問題的能力 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 發現知識,找出規律 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培養總結概括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 ? ? ? ? 適時地進行情感教育 ? ? ? ?理解并明確動物行為的概念、先天行為和后天行為的聯系與區別。 ?鞏固提高 加強知識的遷移和運用。 目的是豐富動物行為內容,使教材內容得到延伸與拓展。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反思體會 動物行為是多種多樣的,如取食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許多行為都有較強的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學生,但從本質上理解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更為重要。因此在教學中圍繞這個主線,精心設計,并引導學生認識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探究交流的活動中,要鼓勵學生提出和實施個性化的探究方案,肯定符合科學性的自主性探究活動,倡導創新,合作交流。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扮演的只是引導、點撥、協助、積極參與的旁觀者的角色,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料,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體驗,在體驗中感受,在感受中主動獲取,積極探索,提高能力。 課堂檢測: 1、將動物行為與類型連起來: 雄海豹為占領地而爭斗 防御行為 雄蛙的鳴叫 攻擊行為 黃鼬放臭氣 繁殖行為 蛇的冬眠 節律行為 蠶吃桑葉 社群行為 瞪羚會急速轉彎逃避獵豹 覓食行為 螞蟻搬家 鳥類育雛 2.不同白冠雀群的鳴聲雖然基調相同,但又有各自的“方言”。若把某個白冠雀群(A)的幼雛(a)移到另一白冠雀群(B)中去,待長成成鳥時,a的鳴聲就不同于A群而接近于B群。但若把白冠雀幼雛(b)移到黃鶯鳥群中生活,它卻不會黃鶯的鳴聲。請據材料回答問題: ⑴a的鳴聲,就有B鳥群的“方言”特點,這屬于動物的 行為。 ⑵b學不會黃鶯的叫聲,?這屬于動物的 行為 ⑶從上述實驗證明, 行為是在 行為的基礎上建立的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