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節 動物的發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鳥類、兩棲類和昆蟲等動物的發育過程 2.描述雞、青蛙和家蠶等動物各個不同發育階段的特點。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圖示等,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動物正常發育與環境的關系,認識到保護環境對動物繁衍后代有密切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前面我們了解了哺乳動物胚胎發育的過程,又知道大多數的動物不是胎生的而是卵生的,那么這些卵生動物的發育過程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鳥對陸生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前面我們講的只是產卵這一環節,要完成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需要經歷一系列繁殖行為。那么還包括哪幾個階段?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出要經過哪些階段? 教師:鳥類生殖發育的過程包括求偶、交配、筑巢、產卵、孵卵和育雛幾個階段,所有的鳥在繁殖時都要經過這幾個階段嗎? 學生:不是。(杜鵑) 教師:大多數的鳥類的受精卵產出體外后,親鳥就開始孵卵,那么孵化的過程需要些什么條件呢?卵的孵化時間與什么有關?胚胎進一步發育的過程又是怎樣的呢?(播放課件雞的發育過程) 學生: 觀看課件雞的發育過程。 學生猜測:孵化條件和描述發育過程。 教師:小結孵化條件 學生:進一步分析雞蛋變化的原因 教師:結合回顧雞卵的結構與功能,說明發育過程卵內營養、水分的變化。 教師:鳥卵孵化到一定階段,雛鳥就破殼而出。但是剛出殼的雛鳥在形態上是不是都一樣呢? 學生:不是 教師:講述早成鳥和晚成鳥的差別。 教師:鳥類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應該說鳥類是生物圈的重要一員,它們為生物圈增添了色彩。我們不僅要愛鳥護鳥,還要讓鳥類在生物圈中更好地生存、繁衍和發展。最后,我把一首詩《燕詩》送給學生,希望大家了解了鳥類繁殖后代的艱辛,進一步認識到其實父母對我們的愛比鳥類對后代的愛還要深遠、還要厚重,父母的愛更是不能忘記的。 教師:大家在上學期曾經學過南京趙師秀的《約客》,其中有兩句是這樣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老師想請教一下大家,這兩句詩描述了怎樣一幅景象呢? 學生:黃梅季節 天氣逐漸轉熱青蛙進入繁殖的旺盛時期 教師:蛙是一種兩棲類動物,這節課我們就以蛙為代表來了解一下兩棲類動物的生殖與發育 教師:老師想先請同學們來談一談你所了解的青蛙在外形、在生理上有些什么特征? 學生:沒有鱗片和其他覆蓋物、皮膚裸露,可分泌粘液;眼有眼臉,只對動的物體有反應;后肢發達,善跳躍、游泳——蛙泳;前腳短小、支撐,吃害蟲——保護青蛙;皮膚下有很多毛細血管,輔助呼吸——冬眠時依靠皮膚呼吸等。 教師:蛙類究竟如何進行繁殖呢?請大家四人一小組閱讀課本114頁的內容,試著回答這樣幾人問題: 1、who:哪一方發出交配信號?(雄性) 2、when:交配一般發生在什么時候?(天氣轉暖) 3、where:蛙的生殖與發育在何處進行?(水中) 4、how:精子和卵細胞如何相遇?(體外受精) 教師:在精卵結合形成受精后,又進一步發生了什么變化呢? 學生:1、受精卵在膠質膜中進行細胞(受精后2-4h)分裂,形成胚胎。 (卵處有2-3層膠質膜,可被精子穿透,并在形成受精卵后吸水膨脹漂浮水面,以利于充分接受照和積累以育所需的熱量。此外膠質膜還可促進精子正常受精,保護受精卵,使胚胎免遭污染、機械損傷、病菌入侵及水生動物吞食) 2、胚胎發育形成蛙的幼體——蝌蚪 問:蝌蚪有哪些特征? (1)用鰓呼吸(外鰓——內鰓) || (視頻) (2)有尾 無足 咽部 教師:蝌蚪進一步發育,先長出后肢,然后長出前肢,尾、內鰓逐漸消失,肺逐漸形成,蝌蚪發育為幼蛙。 幼蛙離開水登上陸地,發育為成蛙(動畫) 教師:大家想一想,在蛙的發育過程中經歷了哪些階段? 學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教師:大家能不能比較一下蝌蚪與成蛙在外部形態上有哪些不同呢? 教師:生活習性上呢?(水生——陸生) 教師:很顯然,蝌蚪與成蛙在外部形態結構及生活習性上都有很大差別,這樣發育方式稱為什么? 學生:變態發育 教師:和青蛙一樣,像蟾蜍、大鯢、蠑螈這些,其他兩棲動物也是進行變態發育的。 教師:說到這里,以青蛙為代表的兩棲類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已經很清楚了。 教師:據統計,地球上生活著100萬種以上的昆蟲。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十分復雜,今天我們就以家蠶和蝗蟲為例來學習。 講述:下面我們觀看家蠶的生殖和發育過程的錄像片(播放錄像),然后思考以下問題 1.在家蠶的生殖和發育過程中,經歷了幾次“風雨的洗禮”? 2.家蠶是通過哪種生殖方式繁殖后代?你能簡單的介紹這種生殖方式的特點是什么嗎? 3.根據日常生活中的觀察,你發現了還有哪些動物與家蠶的生殖方式相似的? 教師:大家根據剛才所觀看的內容,是否能回答出以上的問題呢? 學生:家蠶是通過有性生殖來繁殖后代,雄蛾和雌蛾通過交尾使卵受精,最終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 學生:家蠶的一生經歷了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幼蟲階段是需要我們喂養的。 學生:有很多動物都和家蠶的生殖方式和發育過程一樣,比如:蜜蜂、菜粉蝶、蚊、蠅等昆蟲。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正確。我們請哪一位同學總結一下,好嗎? 學生:家蠶通過有性生殖方式產生后代。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它的幼蟲與成蟲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差異性都很大,一生經歷了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比如幼蟲身體柔軟具有體節,在胸腹部有8對足,主要以桑葉為食,有蛻皮現象;而成蟲有三對足,兩對翅,不取食,幾乎不能飛。 教師:你回答的太好了,像家蠶這樣的發育過程我們生物學上就稱為完全變態發育。 教師:我國養蠶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了。最早的養蠶應該追溯到黃帝的妻子——了,她是第一個學著開始養蠶、絲的人。自公元551年養蠶技術開始傳到歐洲,在此以后的1000多年里,大量的中國絲織品西運,由此便形成了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所以說,小小的蠶不僅同文明緊密相連,同時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蠶還經常被文人墨客引入試文。唐朝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話,用蠶的默默吐絲行為贊揚了一大批甘于奉獻的人。不過,我要對此詩句稍作改動,因為蠶雖然絲吐盡了,但并未死亡,只是化為蛹了,所以古人說法是錯誤的,應該改為“春蠶化蛹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教師:好了,家蠶的學習就暫時告一段落,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些其他昆蟲的發育過程。 (教師播放蝗蟲發育的多媒體片) 1.你從下面這幅圖發現了一些新東西嗎? 2.它的發育過程和蠶的相同嗎? 3.你還知道哪些生物有與此相似的發育過程? 學生:蝗蟲的發育和家蠶是不同的。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蟲,形態和生活習性都非常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也沒有發育成熟,僅有很小的翅膀。它的一生中也出現蛻皮現象,共蛻皮5次。發育過程中,只經歷了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不經過蛹期。 學生:和蝗蟲的發育過程類似的還有蟋蟀、螳螂、蟈蟈等。 教師:像蝗蟲這樣的發育過程,經歷了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我們稱之為不完全變態發育。 教師:通過對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它們之間的區別。哪位同學告訴大家“態”指什么意思?學生:通過對此,我認為“態”指的是形態。在蠶的發育過程中,幼蟲和成體的形態結構完全不同,而蝗蟲的發育過程其形態改變的不明顯,小蝗蟲和大蝗蟲的“長相“相似。 教師:非常好,理解了“態”的含義,對于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就更容易理解。 [課堂小節,作業練習,結束新課] 教師:我們這節課主要以家蠶和蝗蟲為例,學習了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昆蟲是以有性生殖的方式進行繁殖的,它的發育過程可根據形態的變化分為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兩種。有些昆蟲對人類農業生產是有害的,而有的則是有利,也促進了中外文明史的發展。 1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