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6張PPT)第16課《冷戰》部編版九下情境導入1946年3月5日,在杜魯門陪同下,丘吉爾到密蘇里州的富爾頓發表了反蘇演說:“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蘇聯對‘鐵幕’以東的中歐、東歐國家進行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對蘇聯的擴張,不能采取‘綏靖政策’。美國正高踞于世界權力的頂峰,應擔負起未來的責任。”丘吉爾主張英、美結成同盟,英語民族聯合起來,制止蘇聯的“侵略”。富爾頓演說后不到10天,斯大林發表談話,嚴厲譴責丘吉爾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說是杜魯門借他人之口發表的冷戰宣言,是美國發動冷戰的前奏曲。什么是冷戰?冷戰表現在哪些方面?冷戰給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學習目標自主預習【自學識記】結合教材,識記冷戰的發生、德國的分裂、北約和華約等基本史實。自主識記對峙競爭稱霸制度觀念蘇聯資本主義美國國家戰略社會制度自主識記1947自由國家極權政體自由制度極權統治這篇演說提出的政策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同盟冷戰1947歐洲復興計劃資本主義杜魯門主義冷戰自主識記柏林杜魯門主義蘇聯1948柏林西柏林自主識記19499聯邦共和國聯邦德國民主共和國民主德國冷戰對峙自主識記歐洲1949美1955蘇聯蘇聯冷戰的發生美國蘇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講授新知講授新知講授新知講授新知講授新知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聲稱希臘和土耳其受到共產主義威脅。杜魯門要求國會撥款援助這兩個國家。在演說中,他把世界分為“自由國家”和“極權政體”兩個對立的營壘,宣稱美國將領導和幫助所有選擇“自由制度”、抵抗極權統治的力量。這篇演說提出的政策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冷戰的發生講授新知杜魯門(1884—1972)杜魯門主義人物掃描冷戰的發生講授新知講授新知識圖學史馬歇爾計劃受援國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講授新知材料研讀丘吉爾認為,歐洲已經被—道“鐵幕”分為兩部分。“鐵幕”以西是資本主義世界,“鐵幕”以東是社會主義世界。講授新知德國的分裂英國占領區蘇聯占領區法國占領區美國占領區識圖學史德國的分裂什么原因導致蘇聯與美、英、法在處理德國問題上的分歧越來越大?杜魯門主義出臺(1)危機出現:①1948年2月,美、英、法三國計劃將占領區合并,準備發行貨幣,籌建政權,引起蘇聯的抗議。②1948年6月,蘇聯切斷西占區與柏林之間的水陸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應煤、電、食品等生活物資,美、英立即對蘇占區實行反封鎖。“柏林危機”爆發。講授新知(2)危機的解除蘇聯沒有封鎖空中通道,美、英通過空運向西柏林供應物資。美國也沒有采取武力手段解除蘇聯對水陸交通的封鎖。雙方都留有余地。11個月后(1949年5月12日)美、蘇通過秘密談判達成協議,雙方同時解除封鎖。講授新知“柏林危機”期間的空運識圖學史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漫畫反映了古巴導彈危機,漫畫中赫魯曉夫和肯尼迪坐在核彈上比賽扳手勁,赫魯曉夫大汗淋漓。肯尼迪的手隨時準備按核彈按鈕,從中可以看出當時蘇美爭霸中戰略優勢在美國,蘇聯處于下風。美蘇對抗表現知識拓展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1973年,美國從越南撤兵知識拓展蘇聯由于長期與美國爭霸,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加劇。1985年上臺的戈爾巴喬夫,提出以軍控為中心的全球緩和戰略。1989年蘇軍撤出阿富汗知識拓展1983年,美國里根提出了“戰略防御計劃”,即“星球大戰計劃”。由于大規模的擴軍備戰,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同時它受到來自西歐和日本的激烈競爭。因此,美國也同意有限的緩和。知識拓展美蘇爭霸(20世紀50年代-80年代)階段時間特點典型事件美國領導蘇聯領導第一階段50~60年代即有緩和,又有緊張美國占優勢“柏林墻”修建,古巴導彈危機肯尼迪赫魯曉夫第二階段70年代達到高潮美國處守勢美發動越南戰爭,蘇聯出兵阿富汗尼克松勃烈日涅夫第三階段80年代有所緩和美強硬,蘇收縮蘇聯從阿富汗撒軍里根戈爾巴喬夫知識拓展德國的分裂講授新知西德東德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識圖學史問題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英等國與蘇聯的關系發生變化。冷戰開始后,德國問題便成為冷戰的焦點。美、英、法、蘇等國在各自的占領區內推行有利于本國的政策。德國逐漸分裂為兩個不同的經濟、政治實體。1949年,德國正式分裂。德國分裂是英、美、法、蘇等國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德國人民頭上的結果,是冷戰的產物。講授新知北約與華約對峙1949年美國與12國簽約,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識圖學史設在布魯塞爾的北約盟軍總部北約標志識圖學史《北大西洋公約》規定:“任何一個成員國如果受到武裝進攻,締約國將作出集體反應;各締約國決心維護共同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北約是美國遏制蘇聯,稱霸全球的軍事政治集團。北約標志講授新知相關史事1955年,針對西德加入北約,蘇聯和東歐7個社會主義國家締結了《華沙條約》。“華沙條約組織”成立,簡稱“華約”。講授新知講授新知《華沙條約》的內容相關史事蘇聯波蘭民德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德國奧地利瑞士瑞典芬蘭法國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希臘丹麥英國冰島挪威荷蘭比利時葡萄牙愛爾蘭阿爾巴尼亞中立國北約成員國華約成員國資本主義陣營社會主義陣營南斯拉夫北約和華約兩大集團的建立,標志著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形成。閱讀教材,列舉冷戰的表現。1政治2經濟3軍事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企圖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階段小結1991年蘇聯解體1991年,蘇聯解體,華約解散。標志美蘇兩極格局隨之結束。柏林墻(冷戰的產物)1989年11月開放知識拓展講授新知√√√╳合作探究課堂總結冷戰主要表現為以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對峙。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爭奪,是世界長期不得安寧的主要根源。兩大軍事集團實力相當,誰都不敢輕易動用武力來結束對方與其的世界霸權爭奪。兩國都儲存了大量核彈頭,彼此相互保證毀滅。冷戰結束后再加上經歷了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磨難,世界各國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對戰爭。板書設計鞏固提升鞏固提升鞏固提升鞏固提升鞏固提升鞏固提升鞏固提升鞏固提升鞏固提升鞏固提升鞏固提升鞏固提升鞏固提升鞏固提升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冷戰.wmv 華約的建立.wmv 第16課《冷戰》教學課件.pptx 鐵幕演說.wmv 馬歇爾計劃.wm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